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导演多如牛毛 只有陈可辛能拍好中国女排 /

导演多如牛毛!只有陈可辛能拍好“中国女排”

进入10月中旬后,国庆档院线的厮杀逐渐平稳。在《夺冠》上映的23天,电影以7.55亿元的票房牢牢占据了探花宝座。

这部原本应该在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国女排》,其经历的波折不亚于电影本身的曲折。甚至可以说,从《中国女排》的改名到《夺冠》的上映,这段路程本身更像一场精彩的电影。

《夺冠》的分量自不必说。从9月25日上映至今,豆瓣7.3的高分更印证了电影本身的实力。

同样,《夺冠》这部作品以艺术化的展现方式,深化了中国女排近40年的沉浮,从而达到了叙事和艺术高度统一的目的。

时代暗涌下的孤独个体

《夺冠》之所以更能引起大众的共鸣,来源于国人共同的“女排精神”。一提到中国女排,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铁榔头”郎平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夺冠经历。

确实,中国体育从“一穷二白”到体育大国崛起,女排姑娘所向披靡、无往不利,更是中国体育第一次崛起的完美见证。

女排,成为了那个年代最美的时代印记。这群姑娘们奋斗拼搏和永不服输的精神,永远印在了国人的心中。

到了电影《夺冠》之后,我们却发现了导演陈可辛的奇妙变化。电影并非只为单一的情怀而服务,而是充分挖掘了特定年代下,特定的气场和暗涌。

从镜头来看,不乏洛杉矶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里约奥运会的比较,32年的跨度下,队员之间的薪火传承以及时代的变化,反而给人一种宏大的格局感和时代感。

此外,把人放置于时代浪潮中之后,主人公的主体性格再度得到了强化。陈可辛对郎平和陈忠和二人情绪的拿捏和掌握,更到了一个细致入微的程度。

时代对个体的影响不仅限于郎平一人。三段叙事的不断穿插,每个人物的性格转变更能在每个片段中,均被电影以更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

年轻一代的迷茫、朱婷的倔强、新老传奇的理念对抗、实验派和理论派的争论,皆促使了情绪的流动。后半段之中,对中年郎平性格的展现,电影给予了丰富的延展空间。

当三段故事相互印证之后,一个坚强且又孤独的体育传奇伴在三代人情怀的交织下,活生生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海归导演的北上之路

最终,《夺冠》摆脱了流水账式主旋律电影,最终成片以蒙太奇式的映像片段重组,陈可辛可谓功不可没。

如果说中国女排本身就是一段传奇,陈可辛导演以全新的方式重塑,更拔高了事件本身的艺术性和浪漫感。

其实熟悉陈可辛的朋友应该知道,在《夺冠》上映的同期,新作《李娜》更在紧罗密布的筹备中,对于主旋律题材的热衷,更让陈可辛导演在诸多香港导演中列为奇葩。

比起杜琪峰的黑色冷峻、王家卫的浪漫超脱,陈可辛选择北上时,完成了自我风格和时代风格的融合,浑然天成的电影效果拔高了影片的完成度。

早在北上之初,陈可辛并不为业内人士所看好,小众的特质和过于杂糅的风格,或将在内地折戟沉沙。但陈可辛却用一部又一部优质作品证明了自己的水准。

如果说尔冬升是香港的社会解剖刀,那么陈可辛可称为中国内地的社会解剖刀。

与束之高阁的香港导演不同,陈可辛谙熟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包括城乡格局的变化、中国人传统亲情友情的拿捏、集体意志和个人意志的关系等,他皆能运用自如、不漏一丝雕琢痕迹。

在2013年上映的《中国合伙人》中,陈可辛镜下的三个男人悲欢离合,更如一代人创业史和友情史再现,其背后更是中国时代快速更迭的浪潮。

到了《亲爱的》,陈可辛为了拍好打拐这一现实题材,更做了长久且深入的社会现实调查研究,其细节之精准,甚至远超内地现实主义导演。

在这项研究的背后,更是对中国拐卖儿童现状的精准把握、对国人亲情的细致拿捏、对城市和乡村的敏锐感知。

在充分了解中国现实主义的困境之后,《亲爱的》震撼力便随之而来,致使每个细节都变得有血有肉、意义非凡。

陈可辛的美学风格

《夺冠》秉持了陈可辛一贯的电影创作风格,比起早年的异国梦之外,时代的洪流于《夺冠》中更为隐秘浑然,陈可辛的电影美学风格可从90年代来谈起。

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后期的主力成员,在美国学成归来后,《双城故事》的成功,已让业内人士对陈可辛刮目相看。尤其异乡异客的漂泊主题,更为陈可辛表达自我的价值核心。

直到《甜蜜蜜》之后,陈可辛把文化冲撞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不同文化间人格的魅力,更于《甜蜜蜜》中得以充分释放。

《甜蜜蜜》上映于1996年,正值香港回归前夕。电影大陆个体和香港文化间的落差、本地文化于时代洪流中的落差,则清晰地反映在黎明和张曼玉的角色中,构成了人物强烈的冲击感。

此外在剥离了时代的背景色之后,陈可辛开始专注于人格之间的冲撞。由内而外的戏剧感,更让陈可辛的作品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比如《如果爱》关于爱情的背叛和人格的毁灭,《投名状》兄弟之间权欲和友情的碰撞,《武侠》中父子关系和生死的重新解构,皆让电影叙事在此起彼伏的矛盾中走向了高潮。

在高超的蒙太奇之下,电影最终完成了艺术和叙事的双重诉求。

就《夺冠》来看,此片融合了时代格局的大气和人格变幻的细腻,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完美衔接,而这一切正来源于陈可辛对于时代和人物的深度思考。

在他的独特影像美学的基础上,《夺冠》最终超越了叙事本身,不偏不倚且给观众带来情感和艺术上的双重共鸣,正是他30年来艺术积淀的最好展现。

郎平之后,让我们更有理由期待陈可辛的《李娜》,新一代中国体育的传奇,即将以英雄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