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她辅佐丈夫上青云,孕期逼退“第三者” /

辅佐丈夫上青云,孕期逼退“第三者”她不简单

前段时间,《演员请就位》节目中,温峥嵘重新演绎了电影《梅兰芳》中梅兰芳的夫人福芝芳。为了不让梅兰芳因感情分心,专注唱戏,成为去美国唱京剧的“远东第一人”,福芝芳亲自登门劝退情敌孟小冬。

温峥嵘版福芝芳一出场,“正室范儿”就攫住了观众的眼球,寥寥几句话道尽前半生:

“以前我也唱过,后来和畹华结亲之后,就把戏给丢了。”

劝到一半,见孟小冬心意坚决,她再也无法佯装体面大度,气急败坏,声泪俱下:

“到最后,就会是你毁了梅兰芳!”

最终,孟小冬妥协。福芝芳临出门时回眸一笑,有释怀,亦有几分怆然。

情感充沛,层次丰富,获尔冬升导演的S卡。这场戏是改编,且经过了艺术化处理。现实中的福芝芳的故事,可不只“福孟交锋”这一处精彩。

福芝芳于1905年出生在北京,外祖父是满旗军官,一家人靠吃俸禄,衣食无忧。民国后,皇粮中断,家道直下。母亲19岁时嫁给做小本生意的父亲,由于性格不合,怀孕时便回到娘家,生下福芝芳后独自抚养。那个年代,穷人家的孩子,有点姿色和天赋的,学艺是条不错的出路。福芝芳端庄秀气,嗓音清亮,从小被母亲送去学唱曲艺。

她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很快从学徒中脱颖而出,四处演出。十四五岁时,被京剧名师吴菱仙收为弟子,技艺飞速精进。她和老生名角李桂芬搭档,演出了《桑园会》《武家坡》等戏,深受好评,站稳了脚跟。时值清末民初,思潮刚刚开放,女人唱坤旦,颇有先驱性。福芝芳备受关注,人气直升,当时的报纸上几乎天天可以看到关于“新星之秀”福芝芳的报道。如果继续唱下去,必在京剧界有一席之地。

可就在这时,她遇到了改变命运的人——梅兰芳。

梅兰芳大福芝芳大11岁,是她的同门师兄。当时梅兰芳早已成名,但不忘师恩,经常去看望恩师吴菱仙,由此结识了福芝芳。福芝芳正值二八年华,长得漂亮,声腔曼妙,一曲《战蒲关》征服了梅兰芳,也让梅家人和梅党们刮目相看。老师也觉得梅福二人非常登对,经常安排他们同台演出。郎才女貌,日夜排演,切磋技艺,惺惺相惜。渐渐地,两人超越了师兄妹情谊,成为恋人。

1921年,梅家决定提亲。为了表示诚意,动用老师和京城名流前去说媒。如此兴师动众,除了觉得梅福二人才貌相当兴趣相投外,有更深一层的考虑。

彼时梅兰芳27岁,已结婚10年,妻子是比她年长的两岁的王明华,也是他的原配。

王明华出自京剧世家,父亲是红极一时的京剧名旦,哥哥是著名武生,和梅家可谓门当户对。她俊秀贤淑,懂事能干,身兼多职。是家里的妻子、儿媳和母亲,更是梅兰芳的“顾问”“经纪人”和“造型师”。

  • 她为丈夫设计发型和服装,让其扮相更加惊艳;

  • 她帮梅兰芳打理对外业务,陪伴他走南闯北演出;

  • 她打扮入时,穿高跟皮鞋,带珍珠翡翠,仪态万方,令前来看戏的国际友人交口称赞。

生活蒸蒸日上时,一场不测之灾来临——两个孩子生病夭折。王明华生完孩子后,为了全身心支持梅兰芳的事业,做了绝育手术。失去一双儿女,也意味着她和丈夫终身无后。把丈夫孩子视为全部的王明华,从此不思饮食,憔悴不堪,萎靡不振,终日卧床。可生活还得继续。梅兰芳一脉单传,香火更得延续。梅家看中福芝芳,有三层考虑:

  • 一是有面——长得好看,唱功不错;

  • 二是实用——身体健康,能生孩子;

  • 三是无后顾之忧——福家孤儿寡母,背景简单。

名流说媒,聘礼丰厚,但福芝芳的母亲不为所动。她想得更长远,提了两个条件:

  • 一,福芝芳要和王明华平起平坐;

  • 二,她要随女儿到梅家生活。

梅家答应了。

梅家确实有眼光。福芝芳有旧式女子的贤良淑德,婚后慨然脱掉戏服,专心相夫教子,14年间生了9个孩子。她全权接过家庭的重任,上下老小旁侧亲戚关照周全。据说王府井百货大楼刚开业的时候,她一口气买了十多斤的毛线,将一家人的毛衣毛裤和围巾织齐了。她四十年如一日照顾梅兰芳,从衣食住行到演出事宜,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外人戏称她“扶植芳”。

但她不是普通“内人”。她乖巧安静,不多言语,可心里有股劲儿。知道自己是个“半文盲”,便让丈夫找老师教诗书绘画。从看懂只言片语到精通古文和白话文,还能帮丈夫排戏、鉴赏名画,这背后的功夫,可想而知。她也不做黄脸婆。穿着得体,追随潮流,用进口香水,孩子们叫她“香妈妈”,梅兰芳亦对她欣赏敬惜。

更让人交口称赞的,是她对原配王明华的敬重。她没有仗着自己能开枝散叶而冷落怠慢王明华,反而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就抱去交给王明华,还打算过继给她做儿子。王明华深受感动,不忍其母子分离,孩子满月后便还给福芝芳。福芝芳教导孩子们尊重“大妈妈”,陪她聊天,排忧解闷。后来,王明华因肺结核去世。福芝芳特地建议梅兰芳选购万花山的墓地,谐音“畹华”;还让自己的儿子尽孝子义务,送王明华最后一程。

对丈夫体贴入微、周到细致;对“长房”有情有义、善始善终。在外人眼中,福芝芳是当之无愧的正室。有一年,北京名角集体帆船表演,武生杨小楼反串武旦张桂兰,花旦梅兰芳反串武生黄天霸。梅兰芳自报家门:“俺黄天霸!”杨小楼灵机一动:“我,福芝芳!”众人笑,足见福芝芳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谁也没想到,梅福二人恩爱有加、举案齐眉的日子,在五年后被打破。

1926年,梅兰芳在戏台上遇到了孟小冬。孟小冬,9岁学唱老生,14岁与名师大家同台演出,18岁被冠以“京剧冬皇”称号。

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坤生泰斗,棋逢对手,珠联璧合。几次同台下来,钦羡之情化作郎情妾意,爱得难舍难分,无法自拔。台上台下之默契,也令梅党们耳目一新。看热闹不嫌事儿大。他们觉得,福芝芳再好,也只是“背后的女人”,孟小冬才是与梅兰芳势均力敌的灵魂伴侣。于是梅党们按耐不住地撮合:

“梅孟若是一段美满婚姻,今后的生旦对戏,天下谁还能红过他们?”

本就情难自禁,加上梅党推波助澜,梅兰芳决定娶孟小冬为妻。那个年代,男人纳妾合理合法。有福芝芳善待王明华的先例,很多人觉得福芝芳会同意这门亲事。没想到,福芝芳一反往日的慷慨大度,拒不让步。

她不让孟小冬进门,不许家人喊孟小冬“三夫人”,不让两人履行法律登记。梅兰芳只好再另买宅院,让孟小冬独居,两人在外面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

梅孟成亲后,福芝芳也忍气吞声。为了击退孟小冬,她手起刀落,毫不心软,不留任何余地。受美国邀请,梅兰芳准备前去演出。他想带着孟小冬。一来国外天高皇帝远,可以少些顾及;二来孟小冬可以客串老生。得知消息后,福芝芳为了阻止丈夫带孟小冬,毅然打掉了肚子里的孩子(另一种说法是没有打掉,只是以此相逼)。梅兰芳自觉愧对妻子,只好放弃带孟小冬,独自赴美。既然做绝,就绝到底。福芝芳不准孟小冬送行,自己拖着虚弱的身子,直到邮轮远去才转身离开。孟小冬从此意难平。

梅兰芳自幼失怙,因而非常重视大家庭。福芝芳深知他的软肋,刚柔并济,软硬兼施。孟小冬的铁粉得知女神嫁人,冲动之下持枪找梅兰芳算账,却误杀了梅兰芳的朋友张汉举。福芝芳趁机用一句“大爷的命要紧,孩子不能没有父亲”,令丈夫内心感化,天平倾斜。

最轰动的,莫过于“吊孝风波”。梅兰芳的伯母去世(梅兰芳自幼父母双亡,伯母将他一手带大的,相当于生母),孟小冬披麻戴孝到梅宅吊唁,却被福芝芳拦在门外。怀胎快足月的福芝芳厉声呵斥:

“这个门,她就是不能进!”

梅兰芳无奈退缩。生性清高的孟小冬从此心冷。

送走王明华,逼退孟小冬,后来的日子,梅兰芳只属于福芝芳。原以为日子会恢复到往日平静,可没想到,他们遭遇了时代的腥风血雨。时值日寇侵华,民不聊生。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蓄须明志。他被日伪当局“雪藏”,切断经济来源。福芝芳不仅支持丈夫,还将首饰典当换钱贴补家用。

1941年12月,梅兰芳被日寇软禁,与外界失联。为了让梅兰芳臣服,日寇频频造谣,一会儿称梅兰芳去世,一会儿又说梅兰芳变节。一时间满城风雨,流言漫天。生死未卜,压力当前,福芝芳镇定自若,她召集家族开会,不动声色地表示:

“知夫莫若妻,梅先生肯定会尽快回来的!”

还为梅兰芳作诗一首:

“水淌大江几多愁,尝胆卧薪不低首。思悠悠兮慢悠悠,明月总是随君走。”

日本人只好将梅兰芳遣送回家,但仍不准他外出唱戏,还冻结了他的银行存款。这时,福芝芳学过的赏画知识派上了用场。丈夫作画她修改,被监视的几个月里,戏迷们想念梅兰芳,于是纷纷购买他的画作,进步人士为他筹资办画展。日寇不罢休,强迫他卖画给日伪政府,福芝芳索性剪碎了所有画作:

“梅兰芳卖艺不买心!”

这件事轰动全国。周恩来总理知道后,特意题诗:

“长澄浪里天心湿,芳心总是伴忠魂!”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患心肌梗塞在北京病故。人民政府给予他崇高的国葬礼遇,并决定将他安葬在八宝山烈士公墓。福芝芳向周总理请求,将丈夫与原配王明华合葬,并亲自验视施工。独自生活后,福芝芳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整理梅兰芳的艺术手稿。“文革”期间,她拼死保护了梅兰芳生前所遗留下来的部分有价值的剧本、曲谱、服饰文稿等,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梨园史料。

1980年1月29日,福芝芳患脑中风去世,享年75岁。她的遗体与王明华分别陪伴在梅兰芳两侧,长眠在香山万花山。福芝芳这一生,是一部传奇之书,也是真实的红尘路。于爱情,她深爱丈夫,九死不悔。于家庭,她任劳任怨,贤明大义。于气节,她刚直不阿,铮铮傲骨。她有她的决绝,亦有她的慈悲。据说她的遗言是:

“梅先生事业如山,我本人只能算作一颗无名小草。”

身为女人,她在感情中不曾退让半分,在婚姻保卫战中获得全胜。福芝芳用尽一生所能,经营家庭开枝散叶,辅佐丈夫直上青云。她有她的悲凉,但我们不能以现代标准去评价福芝芳。在那个女人少有选择的年代,她已经超越普通女人,活成了一个“狠角色”:说得出,做得到,担得起,立得住。她用她的方式,成就了她爱的男人,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

最后延伸一句题外话:孟小冬对于福芝芳,确实是个入侵者,在那个男人合法纳妾的年代,她也并不能算“第三者”。她真心爱过,终被辜负。这个故事,我们下篇写,如果你也想看,记得点“在看”告诉我。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