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专家:两大原因让中国晶片困境难突破 /

专家:两大原因让中国晶片困境难突破

美国之音(VOA)报导,中国虽加速推进芯片自主研发,但背后两个原因让中国"造芯(芯片)"运动难以突破现有困境。

美国展开制裁后,面临芯片被"卡脖子"困境的中国,陷入一场"造芯"运动。据中国企业讯息平台"企查查",截至10月初,中国芯片相关企业已逾5万家,今年新成立的芯片公司高达1.2万家。

对于中国"缺芯(芯片)"的问题,报导引述科技专家指背后有两大原因,其中之一是没有一个国家是"自力更生"造出涉及50多个学科、数千道工序以及要在毫厘之间构建数十亿个电晶体结构的芯片。

柏林智库"新责任基金会"高阶研究员、科技与地缘政治专案主任克雷恩豪斯(Jan-Peter Kleinhans)表示,总体来说美国虽然仍在芯片业占主导地位,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立造芯片。

他说,芯片产业的成功是各国最先进技术的结晶。缺少了其中任何一家公司,全球半导体价值链就会断裂。

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高阶研究员约翰李(John Lee)表示,芯片生产过程建筑在西方国家数十年的知识积累之上,短期内中国公司不可能撇开现有产业链体系独立生产芯片。

他说:"虽然有几家中国公司已经有能力生产一些半导体,但是问题是,在装置产业链的上游你会注意到必须用到美国公司实际垄断的技术。"

另一个原因则是多边出口管制。1996年,管制传统武器及军商两用货品出口的"瓦森纳尔协定"(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完成签署。去年12月,协定公布新的修订版扩大管制范围,追加了可转为军用的半导体制造技术,光刻机也在协定所涉范围内。

这一修订版虽未明说针对中国,但其中所指的出口限制对象是非成员国,而中国、伊朗和北韩都不是成员国。

位于华盛顿的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科技与国家安全专案高阶研究员拉塞尔(Martijn Rasser )说:"国家所拥有的盟友和伙伴网络是一个巨大优势,这是中国完全没有的,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阻力。"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