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二十一世纪全球移民增长趋势加速 /

二十一世纪全球移民增长趋势加速

国际移民组织(IOM)最近发表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人口急速膨胀,将令更多人口向西方富裕国家迁移。报告警告,已发展国家应制定政策有效管理移民潮,而不是单单从阻止移民进入的措施著眼。

香港文汇报消息,据英国《泰晤士报》一日报道,国际移民组织(IOM)最近发表的报告显示,全球移民数目在过去二十年增长了一倍,该组织预计未来的移民趋势将会加速上扬,各国应制定有效措施管理移民流入,而不是把门户关闭。

IOM最近发表的「二○○三年全球移民报告」指出,全球移民的数目由一九七五年的八千四百万增加至二○○○年的一亿七千五百万,IOM预测,到了二○五○年,移民人数会升至二亿三千万。报告指出,「全球人口」的流动性已愈来愈高。当国际移民活动愈来愈活跃时,对大部分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及政治政策的冲击均会愈来愈大。

移民西方年二百万人

每年,由从发展中国家移民至发达国家的人数达二百三十万,占西方国家每年人口增长的三分之二。

报告表示:「传媒鼓吹向往西方、高薪酬水平及进口消费品,助长了移民梦。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从电视及市集出售的西方产品,窥见西方人舒适写意的生活,产生移民外国的憧憬。」

报告预测,随著发展中国家人口急速膨胀,更多人为追求更佳生活移民他国,对西方国家会构成压力。报告指:「在未来,人口膨胀的压力会继续主导劳动人口的迁移,特别是非技术工人的移民。全球人口每年增长八千三百万,当中有八千二百万人是来自发展中国家。高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有著不可分割的关系。」

移民欧洲五千六百万

现时,最多移民聚居的是欧洲,非本国出身的人口达五千六百万,占欧洲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七。在北美洲,总人口中有百分之十三为移民,在澳洲,移民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九点一。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面对的移民问题相对轻微。在亚洲及拉丁美洲,移民人口只占总人口约百分之一,非洲的有关数字则为百分之二。

面对移民数目不断上升的局面,愈来愈多国家采取闭门政策。二十五年前,只有百分之六的国家实施遏止移民的政策,目前,实施有关政策的国家达四成。

四成国家已关上大门

全球只有五个国家制定鼓励永久性移民的官方政策,这些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及以色列。英国政府最近亦定出鼓励移民措施,希望每年能吸纳十五万永久性移民。

IOM政策及研究总监阿佩维认为,移民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各国应想办法有效管理它而不是阻止它。他说:「人口迁移已是事实,当前的问题是如何令新移民及接受国的人民均可从中得益。」

移民非移民均可受益

阿佩维表示,造成过去二十年移民数目倍增有三大原因,包括政治障碍瓦解,如苏联解体及中国放宽旅游管制、交通费大幅下降及通讯科技革命的出现。

从不同角度看,目前移民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愈见炽热的趋势,其实亦是过去数百年人口迁移的延续,这股人口迁移的趋势,时而炽烈时而退减,不断改变世界的面貌。

IOM的「二○○三年全球移民报告」还指出:历史上,欧洲是主要的移民输出国,欧洲的殖民地遍及北美洲、大部分南美洲地区、非洲南部、澳洲及新西兰。在一六五○年至一七八○年间,约七十万欧洲人迁移至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在一八五○年至一九一三年这段史学家称为「大移民潮」的时期,每年有约一百万欧洲人迁往外地,是欧洲移民的高峰期。

高峰期年逾百万欧人外移

不过,到了上一世纪初叶,西、北欧的移民领导地位被南欧所取代。大量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及葡萄牙人涌到拉丁美洲,特别是巴西及阿根廷。当时越洋移居「新世界」的欧洲人达五千五百万。

大量欧洲非技术工人移民美洲,为两地的经济均带来冲击。廉价劳工的涌入令美国的工资下挫,欧洲的工资则往上调。此消彼长的情况拉近了两地工资的距离。

劳工流动促全球经济发展

欧洲移民,同时亦造就了一群非自愿移民——约一千五百万非洲黑奴。随著奴隶制的废除,英帝国要找寻廉价劳工的新来源,开始以契约形式从亚洲,特别是印度及中国吸纳劳工。英国在八十年间将超过一百万印度人输进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约一百万日本人被送到南、北美洲去。

移民的流入,加剧了劳动市场的竞争,为保障本国劳工,美国及加拿大纷纷实施遏止亚洲移民政策,亚洲移民的数目因而大减。

二次世界大战後的经济增长令各国再次打开移民之门。在一九六五年,美国重开移民之门,但吸纳移民的对象却从欧洲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亚洲已成最多移民输出地

一九七三年的石油危机及其後的经济衰退,令欧洲各国再次实施封闭政策。

自一九八九年柏林围墙倒下後,各国边境再次重开,令人口迁移加速增长。

不过,今天的人口流动情况却与过去几个世纪的大有不同。亚洲已取代了欧洲,成为主要人口输出国。现时,在外国居住的印度人有二千万,海外的中国移民则有三千万。

相比之下,非洲输出的移民则较少。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