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拜登须正视联合盟友抗华政策的局限性 /

拜登须正视联合盟友抗华政策的局限性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2月7日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专访时称拜登政府对华政策不会比前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更温和。

此前2月4日发表首次外交政策讲话时,拜登称,中国是美国最严峻的竞争者,给美国的繁荣、安全和民主价值都带来了直接挑战。“我们将直面中国的经济恶行,反制其咄咄逼人、胁迫性的行为,顶回中国对人权、知识产权和全球治理的攻击”。拜登强调,要更好地竞争,美国必须先处理好国内问题,之后与盟友联手,在国际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并重建美国的信用与道德权威。

拜登对中国持续保持警惕。

1月27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首场记者会上表示:“我们需要团结盟国和伙伴,以应对当今时代的巨大挑战。”1月29日拜登任命的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谈及美国如何应对挑战时提到,要“投资盟友,重振联盟”。

从布林肯到沙利文再到拜登,无法否认,现如今讨论美国的对华政策,已经很难回避美国联合盟友这一环节。

没错,美国是回来了,至少开始重回精英政治,也正如拜登所说美国将“准备好再次领导”全球舞台。但是美国回来并不代表特朗普过去四年的外交影响一笔勾销。从盟友对拜登政府的反应看,美国的领导力并不容易恢复,联合盟友一致抗华绝非易事。

杨洁篪(右)布林肯彼此并不陌生。图为2015年10月,时任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会见时任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布林肯。(Reuters)

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在2月4日出席华盛顿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的一次视频讨论会中表示,尽管欧盟与美国因价值观相似而持更接近的立场,但是“合伙对抗中国的局面,最有可能引发冲突”。他表示,这样做“适得其反”,会令北京降低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的合作意愿,同时可能加剧中方的“扩张行为”。在马克龙看来,中国既是“伙伴、竞争者,又是系统性的对手”。

2月5日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和马克龙参与“德法国防和安全委员会”视频会议。在会后的记者会上,两人被问及如何看拜登首场外交政策演讲称中国是“最严峻的竞争对手”。

默克尔说:“我认为欧盟应该有自己的对华政策”,“通过与中国达成的投资协定(谈判),我们已经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一步。”尽管欧盟对华政策应该“考虑到与美国一致的观点”,但“仍有很多原因促使我们与中国合作,例如应对气候变化或是其他议题,特别是在加强多边主义方面。”她补充道:“我认为让双方脱钩,尤其是在数字时代,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马克龙则表示,“欧洲主权”意味着“我们有权决定自己的选择,不与任何人结盟……我们都相信和平与稳定,因此,要尽一切努力避免紧张局势升级。”“我们与中国的关系确实很多元化,在某些问题上是伙伴关系,比如气候问题。自《巴黎协定》签署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伙伴。”

2019年3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右一)在巴黎同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右二)、德国总理默克尔(右三)和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Jean-ClaudeJuncker)举行会晤。(新华社)

默克尔马克龙的言论说明了一切。

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中国。各主要国家之间的利益融合远超过往,不是简单拉拢一方应对另外一方这么简单。美国的盟友们对中国崛起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率先承认了中国的崛起,对维护同中国的关系采取了理智的态度,正积极构建同中国的良性互动关系。

拜登上台后重返联合盟友抗华这一路线等于是让盟友们回调政策,置自身利益于不顾,注定不会奏效。

直面中美结构性矛盾是美国以及全世界都无法绕开的话题。尽量在大国之间中立是无法逃避的国际现实。美国的盟友们无法简单追随美国领导、欢迎美国回来领导世界、按照美国的意愿对抗中国。

联合盟友抗华这一政策在拜登上台后一经实施就开始碰壁,充分暴露了局限性。拜登带领美国回来了,但是这个世界已经不是原来的世界了。

如果美国继续不承认中国崛起,抱有对抗的姿态,那么美国同盟友们在利益上会继续呈现分野的局面,只能够维持表面的“友”,而不能达到实质的“盟”。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