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华人 /
  3. 博主用20万张照片记录他成长孩子却自杀 /

用20万张照片,记录孩子成长的博主 孩子自杀

3月5日,美国埃默里大学称,该校读大一的中国留学生张一得(Dave)去世。

张一得年仅19岁。

他的父亲“老得”是一位知名育儿博主。

父亲与母亲离婚后,便辞去高管工作,17年间全职带娃。

如果悲剧没有发生,这将会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别人的孩子3岁时能算加减法就不错了,一得在父亲的教导下,3岁就学完了小学课程;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高中三年获得国际学校全额奖学金,早早地实现了经济独立;

高三时就能担任同声翻译,并为硕士研究生修改、翻译英语论文;

之后,以几乎满分的托福成绩考入美国埃默里大学……

在所有妈妈的心目中,张一得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十分优秀。

但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在大家都以为他的未来一片光明时,以外人不曾想过的方式告别了人生。

那些曾经追捧这对父子的妈妈们,除了震惊与心痛,做得最多的就是反思:

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是什么促使一个帅气阳光的小伙子,宁愿自杀,也不愿面对美好的未来?

1、

在2019年《广州日报》报道里,曾提到张一得的父亲“老得”年轻时是一名企业高管。

但他为了照顾和教育孩子,辞去高管工作。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时刻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

他也确实很用心陪伴张一得。

翻看老得的公众号“一得他爹育儿故事”,里面提到,一得18岁的时候,父亲为孩子送上成人礼物:

18份孩子生日当天的《广州日报》,一年一份,收集了18年;

花16年,编写孩子成长的书《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父子》;

一本《一得他爹的童话故事》,全书数字卡点2001个字,包含11个小动物,7个部分,寓意为孩子的出生日:2001年11月7日。

老得对孩子的陪伴,几乎细致到一分一秒。

他为孩子建立的“成长博物柜”,曾经风靡整个育儿圈。

博物柜里记录着张一得从小到大每个重要时刻。

里面有张一得人生中的第一双鞋,有各色各样的奖杯、证书。

其中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父亲为孩子拍摄的20万张成长照片。

如果以17年算的话,相当于每天要拍32张。

这些照片整整拍坏了5部相机。

除了照相,他还做过更疯狂的事,“十年里每天为儿子做的菜,从未重复”……

无论这些事多不可思议,但我想,应该很少有父母可以做到这些。

而且他也真的培养出一个普世价值里的“优秀孩子”。

张一得童年时期的零花钱,几乎是靠给邻居修理家具、当外卖小哥赚来的。

五年级,他就能用英文写物理学论文,到了六年级他就可以为外文物理老师和同学之间作专业词汇的翻译;

没有海外学习经历,却获得国际精英英语辩论大赛前八的好成绩。

除此之外,他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业余选手,却能在国际自行车赛事中获得名次,获得第一工园杯足球杯赛MVP等等。

●老得为儿子建的足球练习场

2、

张一得事件发酵之后,网友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父亲老得。

各种各样的指责如箭雨一般,从四面八方飞射而来。

说得最多的,是“父母让孩子窒息的教育方式”。

网友列举老得教育孩子的“有毒”细节。

比如,为了孩子学英语,10年间,他用配菜姜蒜胡萝卜雕刻成20万个英文字母,拼在餐盘上。

比如,1~3岁时不让孩子说中文,一直以英文交流。3岁之后笔谈,孩子想要什么,说没用,只能写出来才可以。

又比如,让一个8岁半的孩子,独自负责近百人的吃喝饭菜。

这个父亲把工作辞掉,但为了付高昂的学费,他带年幼的孩子一起开垦荒地、种菜,卖鸡卖鱼,还要求孩子去同学家玩时,回收废品拿去卖钱。

除了这些微薄的收入,张一得的学费,大部分都来自妈妈粉、好心人的帮助……

许多网友看了之后,纷纷留言“让父母感动却让孩子的窒息”的瞬间。

大人总是讲自己辛苦,孩子一度以为父母的累和苦都是自己造成的,窒息得让人想自杀;

明明家里很富,却非要告诉孩子家里的钱只够他一个人吃汉堡,所以孩子你要努力啊……孩子只能边吃边哭;

称自己的父母养孩子是投资,付出就要补偿回来,否则孩子就是不孝……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这种“感动自己”的育儿观念,不可取。

什么是感动自己的牺牲?

比如父母自以为牺牲了很多,但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

父母自认为很委屈,但却是以爱为名给孩子增加精神负担。

父母用孩子不想要的方式爱他们,又对他们进行索取……

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扮演的妈妈,对孩子有极强的“牺牲欲”。

那种让人窒息的母爱,最终让孩子崩溃到想要跳河,她朝母亲撕心裂肺地喊道:“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2018年,曾有一篇北大高材生12年不回家的故事在网上爆开。

这个高材生跟张一得一样,从小拥有令人羡慕的成绩,是当地高考状元,在北大学最好的专业,毕业后到美国排名前50大学读研……

但这个高材生,最后却写了上万字控诉父母:

从小到大我所有的穿衣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来买,几乎没有一次是能自己选的。

就在刚过去的2020年,江苏省一名17岁高中生,与陪读的母亲发生矛盾,之后演变成肢体冲突,致母亲死亡。

在窒息式的关爱下成长的孩子,要么会选择逃离,要么活成寄生虫。

但张一得的父亲是属于这种窒息式教育吗?

面对网络上的流言蜚语,老得只回应:“没关系,大家各自表达,没有犯法。”

而张一得呢,是否感到窒息?

虽然在“一得他爹育儿故事”的公众号里,没有张一得的任何相关心理历程描述。

但还是可以透过一些只言片语,感受他丰富的内在。

3、

我想,我们可能忽略了一点,张一得之所以成为张一得,他本身就跟我们不一样。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说,“每个人都是对等的存在”。

张一得与父亲的相处模式,一直是对等的。

首先,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体,而非父亲的附属品。

13岁,就能独自日骑百公里;16岁,就在国际专业自行车公路赛上排上名次。

张一得的父亲,也没有打着“为他好”的旗号,无视张一得的选择和意愿。

他“从小,我尊重他,远胜过尊重自己。以致不时地与他转换角色,他当爸爸,我当儿子,由他作主,打理着家里的一切”。

每次开始做一件事之前,他都会问:儿子,来个……好不好?

在育儿上他最深的领悟,就是:

在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之间,如何选择?如果身无分文,何以鱼之!唯一的办法,就是授之以渔!

翻看他的公众号,会发现他很经常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为了考核儿子的生存能力,他对9岁的一得进行一次魔鬼训练。

他给张一得10天的食物,模拟出现大灾被困住的情境。

十天里,相机下记录了张一得每一天的“自救”。

但你以为老得会用“牺牲”自己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觉得父亲与他共进退么?

不会。

他还故意在儿子面前吃大鱼大肉,完全没有负疚感。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你是独立体,现在与未来,都需要你自己一个人走。

当网友质疑一得背负太多“沉重的父爱”,却不知道,张一得曾提到父母离婚他被判给爸爸的事情,用了一个形容词:幸运。

令人欣慰的是,张一得在老得的教育下,成为一个让天下父母都骄傲的孩子。

成绩优秀是他的A面,心怀大爱是他的B面。

因为在网上看到有机车爱好者为救护车开路,他先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去学习了专业的急救知识,接受了系统的急救培训,拿到了红十字会义务急救证书。

18岁生日一过,他就迫不及待地去考了机车驾照。

他将爱好和慈善结合起来,曾两次骑着机车,在夜色中鸣笛示意,为120救护车开路。

去年疫情期间,张一得号召海外留学生为武汉捐款捐物。

“位卑未敢忘忧国”,张一得说,他从来不想当什么英雄,只是想到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回馈社会和祖国,帮助有需要的人,这样就很幸福。

老得常说:与其说是我成就了儿子,不如说是儿子成就了我。

很多时候,孩子是父母的修行场。

老得在张一得身上,完成了一场最有仪式的灵魂摆渡。

但是,张一得走了。

4、

张一得的一位老同学称,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张一得曾在朋友圈,表示过自己的负面情绪。

一则是在高中毕业典礼发言后,请同学监督他不要划水;

一则是感慨“生活还要继续,生活也还会继续”,配图是一张在石头上摔碎的酒瓶。

不可否认,在父亲的教育下,张一得年纪轻轻就走上了人生巅峰,成了所有育儿父母的标杆。

这样的孩子,无论什么都习惯了第一,做什么事都追求最好。

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强的使命感。

但父亲只教会他嬴,却没教会他输。

如果输了,该如何自处?

耀眼的张一得,大约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电影《你好,李焕英》之所以打动无数人,是因为大家在贾玲身上看到了自己。

这个世界上,只有那么几个人,可以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光芒。

剩余的人,都是阳光底下的一草一木。

孩子们多希望,父母不要把“优秀”二字,当成是他们来人世一趟的唯一标准。

父母也应该懂得:万物之间是彼此成就的,没有草木,要太阳何用?

但这个社会,一直在鞭挞着孩子:你要成为太阳,否则就是无能。

可是,再强大的一个人,也有脆弱的一面啊!

就比如说张一得,母亲在他一岁时就离开了他。

父亲在写给儿子的一封信里提到,每当《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响起,“它的每句都像刀一样刺在你的心里,爸爸是多么的替你心疼”。

人性的脆弱,具有不可抗力。

孩子对母爱的需求,是天性,无法根除。

所谓育儿,或许我们该好好听取总书记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说的话:

“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

最后,不论张一得因为什么原因离去,我们都不应该拿孩子的成败,来定义父母是否称职。

教育这门复杂的学科,值得我们敬畏,不断探索。

而非指指点点。

如他父亲在《致埃默里大学Dave的同学们》的信中所说:

“一得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公众号“一得他爹育儿故事”

我们要尊重张一得的父亲,更要尊重逝者。愿逝者安息。

同时,也希望被社会裹挟着前进的孩子们,坦然面对一个道理:

我虽不是大人眼里的第一,但我是自己世界里的唯一。文/张老六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21-03-20 08:38
    您已点过赞
    凡事过犹不及;可怜的孩子没有正常的童年,少年和青年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