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这部纪录片,戳中了多少中国孩子的隐痛 /

这部纪录片,戳中了多少中国孩子的隐痛

同样是自己的孩子,父母能有多偏心?

1996年,导演李玉接到了跟拍一位优秀刑警的任务。但是到他家后,李玉发现自己对刑警本人没啥兴趣,但镜头却根本离不开警察家里的一对龙凤胎。

李玉导演记录了短短一天当中,双胞胎姐姐蕊蕊的三次情绪崩溃,这个20分钟的短片被命名为《姐姐》当时在央视《东方时空》播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片中的场景,今天看来仍不过时。因为生活中,依然有成千上万的女孩像片中的蕊蕊那样,从出生开始,就背上了“姐姐”的重负。

“妈妈根本就不喜欢我”

这对双胞胎说是姐弟关系,其实是父母的选择。

父母觉得女孩子可以照顾男孩,于是剖腹产时先取出了女孩,蕊蕊就理所当然成了“姐姐”。

明明同年同月同日生,蕊蕊却从出生开始就成了弟弟的照顾者,她必须学会忍让、将就、懂事,处处以弟弟为先。

不然父母就可以说她:不懂事、任性、脾气差。

弟弟喜欢玩国际象棋,蕊蕊就得陪着他玩,哪怕她其实更想画画。

蕊蕊发现弟弟下棋偷子耍赖,愤怒地推翻了棋盘“不来了”,弟弟却去妈妈那里告状。

妈妈出来主持公道,劈头盖脸对蕊蕊说:“爸爸不在家,你陪弟弟玩一会儿不是应该的吗?我还要洗衣服、做饭,没时间陪你们两个玩,蕊蕊你懂点事儿行吗?”

母亲语气中的理所当然,让人有些诧异。难道这个家里所有的事都只能围着弟弟转?

蕊蕊的回答却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她问妈妈:“你不是说不喜欢我吗?”

妈妈脸上挤出一丝尴尬的微笑。

蕊蕊很倔,不肯玩就是不肯玩,弟弟下棋还耍赖啊,这真的不公平。

但很显然,在妈妈眼里,蕊蕊并不是受了委屈的小孩,而是爱使性子,性格也不好。

“这个女孩子不讨人喜欢。”她对导演李玉说。

没人陪玩象棋,弟弟又去房间里找出了一盒积木。但平时负责收拾玩具的人是蕊蕊,这盒积木蕊蕊刚收拾完,又被弟弟打开了,蕊蕊不许弟弟再玩这套。

妈妈又出来调停了,她一边责问蕊蕊:“怎么回事儿今天这是?”一边从蕊蕊手里拿过积木,送到了弟弟手上。

弟弟打开电视,津津有味地看着球赛,分析谁是守门员,谁来罚脚球。

但旁边的蕊蕊其实想看少儿节目。她决定为自己争取一下,她倚在门边,试探着问妈妈想看《狮子王》还是球赛。

妈妈说:“你就少数服从多数吧,我和弟弟一样想看球赛。”然后和弟弟继续依偎在一起,目不转睛盯着电视。

蕊蕊还是倚在门边,看着妈妈和弟弟,脚在地上无意识地划来划去。

没过多久,蕊蕊还是出击了,姐弟俩因为争夺电视机的使用权打了起来。

弟弟滚进妈妈的怀里,指着蕊蕊大喊:“给我杀了!把她杀了!”

蕊蕊也把一直攥在手中的穗儿扔向了弟弟。

妈妈嘴上说着“你们再打我不管了”,却搂着弟弟,帮他拿掉了姐姐仍在他身上的脏东西。

弟弟迅速从床上爬起来,抱紧了妈妈的手哭,而蕊蕊依旧远远地站着。

在厨房做饭的爸爸又出来调停,“蕊蕊明年就上小学了,你要懂事”,拉她到饭桌上吃饭。

蕊蕊站在一旁,迟迟不肯上桌。她说:“你们老训俺。”

妈妈说:“你爸爸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你就在那儿闹腾,真是!”

弟弟跟着帮腔:“爸爸不喜欢你,我也不喜欢你,全家人都不喜欢你。”

蕊蕊对爸爸把从一早下象棋的事全部说了一遍。

爸爸却得出结论,你妈批评你是应该的,她不说你,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错误越攒越多。

话说到这里,蕊蕊才开始提起那件她最在意的事:“妈妈不喜欢俺。”

还没等爸爸劝和,一旁生气的妈妈说:“你这样永远不喜欢你。”

蕊蕊抽泣着说:妈妈跟弟弟亲,总是在偷偷讲悄悄话。

爸爸笑着说:“你人不大,疑心倒挺大。难道你妈和你弟在你背后鼓捣你啊?这不笑话吗?”

说完妈妈和弟弟都朗声笑了起来:“哎哟,真是。我还说你坏话呢,这么点小孩。”

蕊蕊却哭得越发厉害。

而最后,一直在等冤枉自己的妈妈道歉的蕊蕊,却在父亲的劝说下给母亲道歉,结束了这一天的折腾。

蕊蕊哭着对妈妈说,“我错了,不该发脾气。”

这才得到了妈妈的拥抱和劝慰:“错啦,改了就好啊爸爸好不容易回来一趟,闹脾气就是不对。妈妈怎么不喜欢你了,妈妈对你和弟弟是一样的。”

等了一整天,蕊蕊终于等到了这句安抚。

“我们对你和弟弟是一样的”

但这对父母对儿女真的是一样的吗?

纪录片里有一幕令人心酸。妈妈抱着撒娇的弟弟,笑着看他的牙齿。蕊蕊在一旁坐着,像是这个家里多出来的那个人。

羡慕妈妈和弟弟的亲昵,蕊蕊远远地对妈妈说:“你看看我的牙。”

妈妈搂着弟弟笑着探头看了一眼,说:“你的牙也不好啊。”转身又投入到跟弟弟的亲昵中了。

小心翼翼地寻求爱和关注,但她却没有能得到。

蕊只能对着镜子,照了照自己的牙齿。

母亲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周到了,也从未有什么重男轻女,她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孩子吃一样、穿一样呀。

外人一走进他们家门就发现的问题,他们常年居住在房中的人却怎么都不肯承认。

而这位妈妈可能不知道,“妈妈不喜欢你”这句话对年仅6岁的蕊蕊来说,或许与被判死刑无异。

这部20分钟的纪录片从头到尾,蕊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妈妈不喜欢自己。

她反复跟妈妈说:你不喜欢俺、你不喜欢俺……

她闹脾气、她不懂事、她和弟弟打架,都是因为她想要得到父母平等的爱,但就是无论如何都得不到那句“妈妈喜欢你”。

蕊蕊的性格或许确实并不如弟弟讨喜。

她较真,认理,她觉得妈妈做错了,就别别扭扭站在墙角,一定要等到妈妈道歉。

弟弟会撒娇,即使闹腾也紧紧抱着妈妈的胳膊,会毫无保留的表达自己对妈妈的依恋,还会在姐姐指责妈妈的时候,维护妈妈:“谁让你敢说妈妈的!”

蕊蕊不会这样表达,她只会隔着距离,远远地期待得到一点妈妈的爱。

早在1996年纪录片发布后,这个家庭受到了舆论的冲击。

片中的母亲跟导演李玉说,她坐个火车都会被人认出来责问。这也使得他们一家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调整了对姐弟的教育方式。

令人庆幸的是,据导演李玉所知,后来纪录片里的这两个孩子都有很好的发展。

疲惫的家庭,到底是谁的错?

其实换一个角度看,这也不只是一个重男轻女的故事。

短短20分钟的纪录片里,不仅有父母偏心,其实也还有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疲惫感。

很多时候,一旦我们开始追究一个家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到头来却会发现,好像家里每个人都没做错什么,但父母往往浑身疲惫,孩子觉得伤痕累累。

妈妈太忙了。她要买菜、做饭,要洗衣服,要收拾家;她要带蕊蕊上舞蹈班、绘画班,要带弟弟上围棋班、看球赛;她也许还有个工作。

在妈妈看来,她疲惫,困顿,忙碌,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吃穿以外,两个孩子还需要更多心理上的关怀。

她只能用尽量温和却毫无道理的“你是姐姐呀”,命令一个看顾另一个,让自己稍有空隙喘息。

原本应该由夫妻共同撑起一对儿女的情感天地,让他们感受到公平的爱的任务,全都落到了母亲一个人的头上。

爸爸去哪儿了呢?爸爸在忙工作,经常都不在家。

纪录片中的母亲对孩子的爸爸是有埋怨的。

父亲做了一桌好菜,弟弟问为什么今天这么丰盛,妈妈却半开玩笑说:“因为咱家来客人了呀,你爸不就是客人嘛。”

姐姐闹脾气不上桌吃饭,妈妈崩溃了。她对丈夫说:

“我每天管他们吃管他们喝,接送幼儿园,这些我能干,但要整天给他俩当法官,我真的干不了。”

“你以后多管管,我每天光顾着忙活忙活,人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

“就是爱太少了,平时你也不在家,接触的人太少我看她是。”

其实如果父亲在家,蕊蕊也许会感受到更多的爱,因为父亲也说:“如果分帮派的话,我和你是一起的。”

但蕊蕊经常都见不到父亲。

人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作为刑警的父亲却又有足够正当的理由把更多的精力留给工作。他能做什么呢?

他只能在妻子和女儿起冲突时,毫无道理地偏袒妻子,因为“妈妈这么辛苦。”

他只能告诉依赖他的小女儿:“蕊蕊也是个好孩子,有时候能帮妈妈洗洗手绢,擦擦地。”

蕊蕊需要做个好孩子,必须懂事,虽然她也才6岁。但她是“姐姐”,更因为这个家需要。

但没有经历过的人或许不会明白,“姐姐”二字背后,到底埋藏了女孩们多少的委屈和心酸。

妈妈真的不想对孩子更有耐心吗?父母真的不知道孩子需要被尊重吗?

只不过,尊重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太过艰难罢了。

说到底,做家人,从来都是一件需要相互体谅的事情。

如果你是父母,请谨慎行使为人父母的权力,那别将生活的艰难,转嫁给那个无力反抗的孩子。

而如果你作为孩子,经历过这样“不公平”的爱,也请相信,这不是致命的问题。

因为你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成年人,你可以试试在新的关系中,建立起新的秩序。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