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儿子坚守第一线:没休过一天假
疫情中的牵挂:致敬抗疫一线逆行者
2020年1月25日,多伦多确诊了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他是乘飞机从武汉经广州,然后抵达多伦多。此消息在华人圈引起极大反响,原定于1月26日举办的多伦多中国高校联合春晚在1月25日晚被紧急暂停。
我开始关注新冠病毒疫情,先是对这类病毒的产生以及广泛传播的危害性感到担忧,从不同渠道了解此病毒的特性,对人体健康的伤害程度,传播方式,以及防疫措施等。每天牵肠挂肚,查看国内防疫抗疫的进展情况,搜寻各类药物以及民间良方,希望能尽微薄之力。眼见着国内万众一心,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基本控制住疫情的蔓延,国外的疫情却干柴烈火般地熊熊燃烧起来,鲜有国家幸免于难。
疫情蔓延到多伦多,政府颁布了隔离居家令,又是惊出一身冷汗,因为在这之前,加拿大人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无论上班的,还是上学的人都一如既往地按照既定的思维方式行事,没有采取必要的社交防疫措施,相信政府有关部门的说法,只要勤洗手就可以防病毒,不用戴口罩。
图源:ctv
北美成为疫情的重灾区以后,人们终于认识到戴口罩的重要性,却又为难以买到合格的口罩发愁,中国的货不能顺利抵达疫情重灾区,外国人还在为是否佩戴口罩纠结不已。洗手倒是比以前勤快了许多,买菜回家,起码要洗三次手,出门在外,见谁都难以张开笑口。保持两米的社交距离也习惯成自然,疫情时期的洗手拒绝社交强迫综合症日渐巩固。
接下来的日子,有关新冠病毒的种种传闻令人目不暇接,真假消息鱼目混珠,“突发”字眼成了惯用词,以至于我见到含有“突发”标题的链接就直接删除,根本没时间看,也吃不消许多自媒体传播的惶恐负能量。
新冠病毒疫情在加拿大爆发的初期,加国政府紧急征召口罩供应商,我在得知国内校友所在的企业可以生产高质量的医用防护用品和口罩后,积极牵线搭桥,虽因种种因素限制,遗憾未果,但已尽力而无愧于心。
一场疫情,堪比一次世界大战,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卷入与病毒相抗争的漩涡之中。危难之时,更能体现一个国家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效率,也更能彰显一个人的品行和价值。医护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协同作战的各行各业的员工们都在争分夺秒地与病毒赛跑,救死扶伤,研发疫苗,攻克难关,应对各种救灾物资生产受限和运输瓶颈的挑战。
当绝大多数人可以宅在家里,不用上班就算对社会负责任的时候,有许多可敬可爱的逆行者,双肩担着重任和道义,正在为民众的安危奋不顾身,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抗疫救人。
自从加拿大爆发新冠病毒疫情以来,我一直牵挂着在离家一百多公里以外工作的儿子,他是一线医疗系统工作者,面临接触危急传染病患者的风险。疫情期间,他没有休一天病假和事假,还根据工作需要,加班加点,恪尽职守。每当我把从网络上获知的有关疫情信息转告给他,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劝我不要过于担忧。我还是忍不住叮嘱道:外出工作或购物时,一定要佩戴好防护口罩和手套,回家要勤洗手。
疫情爆发初期,他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家,口罩紧缺的时候,我着急帮不上忙。没想到,他们很快就解决了难题:用含有可清洁替换过滤芯的塑料面具,替代N95医用口罩。
春暖花开以后,我提醒他该把雪胎换下来了,他几次都不确定地问我:“你确信要我回家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欢迎你回来。”我知道,他考虑到家中有年近九旬的外祖父需要我照料,还有两个妹妹,怕回家给我们带来麻烦和困扰。
儿子回来了,他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大男孩,仿佛永远也长不大似的。两个妹妹很高兴地与哥哥交谈一些有趣的话题,他们兄妹三人在一起的时候,欢声笑语洋溢在家中,作为母亲,还有什么比这更感到欣慰?
我问他:“有没有接触过患有新冠病毒的病人?”
他镇静地回答:“抢救并护送过已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的危重患者,也接触过一些疑似病人。”
我又问:“有什么特殊防护设备吗?譬如,像太空衣那样的全封闭连帽衣裤。”
“没有,只是多穿一件医用防护外罩。”他笑着回答。
2021年1月,他和大多数同事依序接种辉瑞疫苗,2月中旬,他们又接种了第二针辉瑞疫苗。
3月下旬,得知我要带年逾八旬的父亲去预约的场所接种新冠疫苗,儿子又专程赶回家来帮忙。
亘古至今,人类从来就没能逃脱与病毒抗争的命运,一次次,人类以亿万生命的代价战胜了灭顶之灾,靠的是坚强的意志、不屈的抗体、日益发达进步的医学和科技力量。病毒最厉害的一招是强大的变异能力,但愿人类接种疫苗的速度能够赶上新冠病毒变异的速度,祝愿黎明前的黑暗早点结束。
疫情过后,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又将以饱满的热情,走出家门,尽情享受自由美好的时光。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心中有爱,眼里有光,人生也便有了鲜活的意义。
谨以此文致敬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你们是这场没有硝烟战场上的英雄!
希望加拿大移民部能让他们(毕业的)前线医护人员直接拿PR卡,因为他们在疫情期间还坚持坚守前线,用他们的生命守护我们,值得我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