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华人 /
  3. 在德国生活十五年,亲历德国教育的精髓 /

在德国生活十五年,亲历德国教育的精髓

大家好,我是M,现居德国南部巴登-符腾堡州。从2006年赴德留学至今,我们在北德南德生活了近15年。

我们有两个男孩:老大10岁,上中学;老二5岁,上幼儿园。

我是师范教育背景出身,在德国做了教师资格认证,并接受过融合教育(inklution)等的专业培训。

由曾经的作为受教育者的德国大学生,到目前的二学龄娃家长兼教育工作者,我对德国中小学生的校内校外生活的“真相”以及背后的教育理念,有着相对多层次的直观的体验和理解。

德国小学的“慢”生活

德国的小学只有四年,一般是在6周岁到7周岁之间就近入学。

传统上,小学上课时间只有半天,一般是8:00到12:30;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会安排一天中午1点钟放学。

而现在,为了满足部分家庭的需求,公立学校分成了半天学校和全天学校。在半天学校,学生仍然可以选择是否参加学校提供的下午项目(非课堂教学)。

半天学校一般下午配有托管,而有的学校设有兴趣班。在没有兴趣班的时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下午托管班的老师会提供桌游、手工、乐高、阅读、操场自由玩耍等等。

而全天学校下午会安排几节课堂教学,由上午的老师上课(授课老师和托管班老师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有区别)。

小学设有德语、数学、通识(Sachunterricht)、艺术、音乐、体育和宗教(宗教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参加)等课程。

其中,德语和数学课的进度极其缓慢,从最简单的字母和数字的书写开始,每周只学十个左右字母和数字……之后学习拼读法,再之后学习如何阅读,缓慢地逐步地往前推进,数学方面也是如此:给孩子足够的时间。

我展开讲一下通识课(Sachunterricht):小学阶段每个月有一个项目研究(Projekt),主题可谓“琳琅满目包罗万象”,涵盖自然、社会、常识等,涉及众多具体知识。

根据不同主题, 老师会准备丰富的材料,如书和麦子、土豆、羽毛、污水等实物,并安排参观博物馆、污水处理厂、消防站等实体场所;同时可能也会邀请校外专业人员带领孩子们进行探索。

而孩子们通过广泛阅读、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如种植等,围绕主题展开广泛“研究”;并以手工、绘画等方式,总结成海报。每一个主题结束时,一般都会有小组或个人形式的总结报告;从三年级开始也会有一次笔试。

我可以体会到,大部分孩子在这样的学习中是非常开心的,大概因为这是一种 learning-by-doing的学习方式(不是“学而时习之”,而是“习而学之”)。

知识是在“解决具体问题”这样的真实场景中被发掘和掌握的,学生们也因此对事物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有了理解。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这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所以很多人一直保有强烈的好奇心。

然而, 相对于小学生活的“慢”,德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第一次分流还是来得相当“快”的。

小学四年级结束就是毕业了,此时孩子们就直面分流,即德式风格的“小升初”,虽然有些孩子此刻仍处于懵懂状态。

学生们会被分流到文理中学、职业中学等,还有比这两类中学”低”一档的Hauptschule(不知如何翻译)。

文理中学略偏理论,学生们一般会参加高考上大学,一般持续8+2年,最后两年的平时成绩和最后的高考都算在最终高考成绩里面。

而职业中学和Hauptschule中学偏应用技术,学生们毕业以后一般会参加职业培训,然后直接工作。

这三类学校之间是可以互相流通的,更换学校比较简单灵活;即使是后两类学校的学生,如果愿意,仍然可以参加高考。

所以,这个体制实际上还是兼具灵活性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早分流的不足。

很多德国家庭,对于分流是相当“佛系”的,家长们一般都会尊重老师的建议、孩子的兴趣以个体的差异,而不会认为只有“文理中学→大学”才是通往罗马的康庄大道。

对于这样的德国小学教育,最后我谈几点特别深的感受:

1. 相对于中国,德国小学阶段的授课方式很不一样,是 启发式的学习,整体氛围非常宽松,而具体的学习方式多样化。

2. 教育重点不同,不是重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而是在 培养各方面的习惯,锻炼不同的能力。

3. 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可以 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老师不会催,不会比较,氛围轻松,很少有被动的状态。

4. 孩子们有很多的自由选择机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和自我发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