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欧投资协定被冻结 中国损失会更大 /

大外宣:中欧投资协定被冻结 中国损失会更大

亲中共的多维报道:当地时间5月20日,欧洲议会以599票赞成、30票反对和58票弃权通过了一项决议,停止批准欧盟与中国签订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直到中国政府取消对欧盟政治家的制裁。这意味着,中欧双方经过了7年共35轮艰苦谈判达成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被欧洲议会正式阻挡在审批流程之外。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遭遇这一结果,并不意外。今年3月以来,长期追踪中欧关系的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就对中欧投资协定的前景发出过一系列的警告(详见“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现状和策略”、“《中欧投资协定》前景不容乐观”等分析)。我们的判断是,随着中国与欧盟因为所谓新疆“人权问题”进行制裁和反制裁,使得《中欧全面投资协定》面临的风险大增,前景很不乐观。形势的发展不幸印证了我们此前的担心。投资协定被冻结,欧洲内部的政治反对增加是主要原因。3月份中国祭出反制裁措施后,当时欧洲议会估计,在705个席位中,将会有欧洲人民党(EPP)、社会主义者和民主党(S&D)、复兴欧洲和绿党约499票反对中欧投资协定。然而,5月20日的投票结果比这更糟,共有599票支持冻结协定。显然,近2个月以来,欧洲议会的反对意见明显上升,欧洲政治领域对中国的“敌意”在增强。

5月20日,欧洲议会停止批准欧盟与中国签订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AP)

美国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拜登(Joe Biden)政府上台后,美国开始修复美欧关系,与欧洲重建跨大西洋同盟。美国近年一直对中国进行战略抑制,并不愿见到欧洲与中国建立起与美国战略框架相悖的稳定关系。因此,阻止《中欧全面投资协定》通过成为美国的重要地缘政治目标。实际上,把所谓新疆“人权问题”炮制为引发西方世界“同仇敌忾”的人权标签,就有美国的推动。安邦的信息追踪显示,在中欧去年底签订投资协定之后,当时还未上台的拜登团队就曾表示,欧洲“应与美国协调一致”。就此而言,《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受阻是美国地缘政治策略的一次成功。

对于中国来说,现实的问题有两个:欧洲议会冻结《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影响如何?此事今后会如何发展?

首先,必须客观承认,《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被冻结的负面影响巨大,中国寻求在欧洲拓展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空间的努力受挫。就连美国主流媒体也认为,这一僵局对中国和欧盟来说都是一个挫折。对欧洲来说,批准该协定将使欧洲在中国的投资和知识产权得到更大的保护,欧洲将有更便利的条件分享中国市场;对中国来说,该协定将提高中国作为一个公平和尊重的贸易伙伴的国际地位。安邦的研究人员认为,相比而言,中国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会更大一些,中欧投资协定对中国而言不只是一个贸易与投资意义上的经济协定,还是中国拓展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空间的一次重大机遇。

在2018年初美国出台“马蒂斯报告”(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之后,安邦智库创始人陈功曾提出“1+3”未来世界格局的战略构想,其核心是,面对逆全球化和美国对华战略调整造成的经济空间压缩,中国可寻求与德国、日本建立基于经济全球化这一价值观的“经济联盟”,来应对川普(Donald Trump)治下推行单边主义、“美国优先”策略的美国。在地缘政治摩擦还不是很激烈的时候,“1+3”构想有很强的合理性,也有推进的时间窗口。但遗憾的是,由于地缘政治形势迅速恶化、中国对“战略竞合期”的重视不够以及策略调整不及时“1+3”的机会窗口逐渐消失。

如果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达成,为中国与欧盟相互拓展经济空间和多边合作(欧盟有27个成员国)提供了可能性,在逆全球化和地缘政治化的漫天乌云里,中欧投资协定有望提供一片开放与合作的蓝天,可惜的是,当机遇之门即将打开时,却被“政治恶魔”粗暴地关上了。对欧洲议会的冻结之举,中国应该是充满遗憾的。中国驻欧盟代表团表示,中欧投资协定是“互利的”,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恩惠”,中国的反制裁是对欧盟行动的合法回应。这种外交解释听起来没错,但从地缘利益角度来看,欧洲议会的冻结关上了中国拓展欧洲的大门,对中国是个巨大损失。

今后,我们将面临一个沿着既有轨道和格局运转的世界:美国将继续重建跨大西洋同盟关系,跌跌撞撞地编织主导世界之网,这张网的主要目标是针对中国;中国将在“敌意”和对立增加的世界里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全球化时代的贸易、外来投资、技术流动、知识分享、教育交流等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今后中国与欧洲的分歧加大、关系恶化,欧洲将会更加全面地远离中国,美欧大西洋同盟关系的分歧则会减小,美国推动的“包围”中国的地缘政治圈层将会更加完整。不能忽视的是,当中欧投资协定陷入长期僵局后,外资企业(尤其是欧洲企业)会重新评估中国的投资环境,并调整它们的投资策略。

其次,中欧投资协定受阻一事今后有无转圜的可能?我们的看法是,在短期内没有这种可能性。虽然欧洲议会的决议没有法律约束力,而且使用的是“冻结”而不是否定——这在理论上保留了恢复谈判的可能性,但代表了欧洲议会的官方立场,反映了欧洲当前对中国的政治态度。我们认为,从目前形势来看,该协定在短期内被重启审议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按照一般的逻辑,第一,除非欧洲首先取消对中国的人权制裁,否则中国不太可能撤销对10名欧盟政治家、智库和外交机构实施的反制裁。这涉及到中国政治与外交的一些原则和底线问题。第二,中国的政策部门可能认为,即使中国作出了让步,在当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下,欧洲议会审批放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可能性也极小。因此,估计上述僵局在短时间之内不会缓解。

中欧关系的僵局是否会一直存在呢?在我们看来,这不一定,也不应该。当今世界,地缘政治已成为世界资本和市场的主导力量。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中美关系矛盾,今后主要的地缘政治压力也来自美国。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是抑制长期战略竞争对手,但这并不是欧洲的战略目标。对于打算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美国、谋求“战略自主”的欧洲来说,它签订中欧投资协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量化的采购目标,而是需要“重新平衡”。“重新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欧盟与中国的重新平衡,鉴于中国经济已发生了变化,欧盟需要一个新的模式来平衡。二是与中美经济关系形成平衡。欧盟认为,中美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对中国的其他贸易伙伴产生了新的不对称和不平衡,因此需要重新平衡。

国际关系从来都是复杂的,不可能完全立足于经济,也不可能完全立足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未来的中欧关系,应该着眼于全球地缘政治大格局,在基本策略上,中国必须把美国与欧洲做关键区分,对美国的应对策略,不一定应用于欧洲。欧盟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经济、文化、政治上都有差异的27个国家集团,而且在英国退出后,欧盟成员国基本都是非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正如我们过去的判断,拜登时代的来临并不会使欧美关系重新回到过去,欧盟将会把加强独立性作为长期政策目标。在此背景下,中国需要重新架构与欧洲的关系,尽管中欧关系有波折,但仍要通过开放沟通基础上的合作来重构中欧关系,为“全球化2.0”时代找到支撑点。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政治智慧。

在“1+3”的窗口期过去之后,中国应该如何面对未来的世界呢?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国不仅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还要建立自己清晰的战略。实际上,当今世界的博弈是战略的博弈、规则的博弈,是谁适应谁的问题。陈功认为,中国今后的策略应该是:管他山摇地动,我有一定之规!最可怕的是,中国不断针对世界的变化而采取应变,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其实,哪样也没看明白,这样是最可怕的。陈功建议,中国应该塑造“安全岛”的形象和地位,当世界处于结构性的调整期,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渴望一个“安全岛”,国家和市场的吸引力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中国是一个有足够容量的“安全岛”,大家都奔着“安全岛”去,中国就自然会拥有世界地位。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欧洲议会冻结《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是中欧关系中的一个大事件,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着眼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国仍要致力构建富有弹性的中欧关系,以构建动荡世界中的“安全岛”为目标,拓展中国的国际空间,增强中国的吸引力。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