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的高考状元们,为什么不想当医生? /

中国的高考状元们,为什么不想当医生了?

早在2016 年,也在这个高考结束的放榜时节,一份热门报告登上了各大媒体。

当年,高考状元身份还没有被禁止炒作,每年的状元动向,都是备受各界关注的“社会风向标”。

而 2016 年的特殊之处在于,内地 36 位理科状元并无一人报考医学专业,而香港中学文凭考试 4 名状元中就有 3 人立志从医,相比之下,各大媒体纷纷发出了《悲报!36 名高考状元竟无一人选择学医》的感叹。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一时之间,“状元学医”闹得沸沸扬扬。

——但这件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意外。

一 高考状元的分数 学医可能有点高

对于各省的高考状元来说,国内大学的几乎所有专业都能够随意挑选(对身体素质等硬性条件有要求的除外),在人生前十几年的求学生涯里,即便我们没有见过清华北大招生组,也多少听闻过两家争抢状元的诸多传奇。

为什么他们不学医呢?是内科学不好背吗?

分析了状元扎堆的北大清华(此处排名不分先后)历年招生情况后,我发现,问题可能出在分数线上。

临床医学在大众的认知中,一贯是分数居高不下的低调学霸专业,哪怕是看上去不起眼的双非医科大,单拎出来也都超一本线上百分。

那么对于高考状元来说,顶峰的空气又如何呢?我试着对比了国内分数线最高的顶尖大学与医学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这里统一选取 2017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同时,“国内分数线最高的顶尖大学与医学院校”这里选取为北京大学理科本科一批、清华大学理科本科一批,以及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口腔医学八年制。

可以看出,一般来看,协和临八的分数线要高于北医临八与口八。值得肯定的是,协和这个招生规模小而精的学校能和北大清华打得你来我往,而据其官网介绍,2017、2018 年,分别有理科状元报考协和临八。

不过,协和的招生规模小,且只开设八年制(此处不计算护理)。此外,只有协和八年制标注了统招最高分,而北大清华只标注了录取分数,但我们依然能通过新闻稿得知当年的高考状元去向——因此,可以推测,北大清华的高考状元数要高于协和、最高分数也要高于协和。

图片来源:自己做的

若是单论分数线,如果不是有志学医,对于高考状元们来说,自己的分数学医可能还是“有点高”。

二 为什么高考状元不爱学医了?

媒体与社交平台上的舆论导向都给我们造成错觉:高考状元们越来越不爱医学了。

然而,仔细调查就会发现,这也只是一个掐头去尾的“事实”——起码从 1977 年至今,中国的高考状元就没有特别青睐过医学专业。

据中国校友会网的调查显示,在高校大扩招前 20 年,即 1977 年~1998 年的高考状元中,选择就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考状元最多,达到 38 人。而理科状元选择就读最多的十大专业是:物理、计算机、土木建筑、生命科学、自动化、电子 工程、数学、经济管理、医学、化学等,选择相对多样。

而在 1999 年~2008 年,高考状元的选择则更加集中起来。1999 年~2008 年的高考状元(未区分文理科)中,选择就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状元最多,有 268 人,高居各学科专业首位,而最终选择医学的仅 4 人。

图片来源:高考状元专业选择调查

高考状元的选择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中国医学生的培养周期较长,单单本科阶段就比其他专业多一年,而且医学对于学历的要求较高,现行的医疗体制决定了,一个医学生如果不读研,甚至不读博,基本宣告了将来不会在医疗领域有太大的突破和成就。

动辄硕士、博士的起步,不仅需要前期投入较长的学习时间和金钱成本,即使工作之后,仍然要面临着职称问题、论文问题以及课题项目等。而临床能力强、科研能力一般的医生,在大医院里所处的位置已经越来越尴尬。

和医生前期需要进行大量投入相比,医学生毕业之后进入到临床工作,其回报并不高,尤其是在 2015 年之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推出,更让这种投入/产出比拉大。

根据丁香园在 2020 年做的《中国医院薪酬调研报告》显示,医院平均年度现金薪酬为 18.5 万,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待遇存在差距。而职称间的薪酬差异十分明显,在一线城市初级医生的平均年度现金薪酬为 15.2 万元,而主治医生为 21.9 万元;而这一数据在二三线城市分别为 10.5 万元和 15.4 万元。

图片来源:丁香人才

假设 A 和 B 均为某省的高考状元,A 学的是状元最爱的经济学,B 学的是临床医学,二人毕业之后均去了某一线城市。A 找到了一份世界五百强的工作,B 找到了某三甲医院的临床工作。由于一线城市竞争较大,对学历要求较高,假设二人均是硕士及以上学位,那两人在薪酬待遇上面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别。

A 大概率能够拿到 30W+ 的年薪,而 B 则大概率是拿着八千块的工资做着住院医的工作看着均价 8W+ 的房价。

换言之,如果 A 学的是最热门的经济学,可能工作几年就能在所在城市买房了,而 B 则可能还在为首付要向父母要多少钱抓破脑袋。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医生长期存在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和薪酬分配不合理的现象。根据广东省教育厅(2014 年数据)发布的高等院校就业数据显示,在学习年限本就比其他专业多一年的情况下,广东省医学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月薪仅为 2811 元,远低于该省其他专业(10.7%)。而医学研究生也仅为 4052 元,比全省同水平毕业生低 21.5%,学历越高,收入差距越明显。

4 年之后,也就是 2018 年,医学研究生(广东省)的平均薪酬涨到了 6218 元,略高于农学的 6006 元,但仍然在所有行业中属于垫底的地位。而 2019 年发布的一项中外医疗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医生群体中,对自己收入非常满意的仅 1.34%,有 86.95% 的医生表示不满意现行的薪酬分配制度。

图片来源:2018 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截图

三 医生不再精英了吗?

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医疗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能看上病”已经无法满足现行人们要求,能不能“看好病,舒服看病”成为患者及家属的新的需求。

高考状元不学医引发的另一层担忧是,以高考状元为代表的顶尖人才从医学领域流失,是否意味着医生不再精英?

我们需要引入统计学上常用的一个方法——去掉极值。对于整个医疗行业来说,高考状元的加入与否,实际上并不能够改变整个“行业”的精英与否。

我们可以选取兼具出色医学院与综合性大学特点的华中科技大学来举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 2017 年录取分数仍旧远高于该校其他专业。

图片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官方网站

此外,以国内医学界普遍认同的医科院校分数线来看,例如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分数线都要远远超出一本线。

另外,在 2020 年 9 月教育部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提升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层次。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稳步发展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教育,缩减临床医学招生规模过大的医学院校招生计划。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调整研究生招生结构,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紧缺人才倾斜。

图片来源:国务院网站截图

一面提升医学招生门槛,一面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可以看出,从行业角度来看,医生的素质仍旧在不断提高。

但严进严出同样反映出医生的就业问题。

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显示,截止到 2021 年 3 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了 102.6 万个,较去年同期增加了 17273 个,其中作为医学生去处最多的医院增加了 1170 个。目前全国共有医院 3.6 万个,其中公立医院 1.2 万个,民营医院 2.4 万个,与 2020 年 3 月底比较,公立医院减少 76 个,民营医院增加 1246 个。

医院的多少决定了能够容纳医学生的数量。近年来,医学生的就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即:对于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医学生挤破头皮想要进去;而对于县级及以下医院的招聘,则基本处于“爱理不理”的状态。

医学生想要去大医院无可厚非,一来拥有一个较高的平台,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二来,大医院在薪酬待遇、城市地域上也有着巨大优势。可在医学越来越内卷化以及大医院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情况下,不论当初你是哪个省的状元,你都需要加入到同龄人的竞争中来。

在相对没有人脉和资源的情况下,博士去省级医院或各个大学的附属医院,硕士去市医院,本科去县/区医院已经成了医学生心中心照不宣的规律。在某些新一线或者强二线城市,市级医院对于医生的要求也随着城市等级的提升而提升,近年来大有非博士不要的趋势。

一方面,大家拼命的提升学历,发表文章,以求毕业的时候能够被某个医院选中;另一方面,医院对于医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博士学历、SCI,国自然等都成了必要且充分条件。

四 又是一年放榜时

疫情过后,央视新闻做了一项对于高考学子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疫情之下,医务人员鼓舞了很多高三学子,一时间,医学专业大学排名搜索同比上涨 164%,临床医学也首度进入近年来十大热搜专业。而在搜索和医学相关专业的问题时,什么专业比较吃香和薪酬待遇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但长期来看,在现行医疗体制下,医患关系紧张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在疫情期间,伤医、辱医事件仍有发生。全国人大代表翁国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目前优秀生源报考医学本科五年制的意向下降。

即使在 2020 年,在对福州市 2162 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中,愿意报考医学专业的占 30.9%,不愿意的高达 69.1%,仅有 12.9% 的优秀高中生愿意报考医学专业。翁国星表示,对医学不感兴趣(67.5%),学医难、负担重(51.9%)和医患关系紧张(38.0%)是优秀学子不愿报考医学专业最为主要的三个因素。

无论如何,又到了一年放榜时,在教育部严令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之后,今年或许不再有往日的“状元风向标”,但又将有新的一批稚嫩面孔进入医疗行业,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