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太空文化:英国学者解读寓意和影响 /

中国太空文化:英国学者解读寓意和影响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月球和火星上出现人迹,宇宙也变得更“多元文化”,不但有阿波罗、阿尔特弥斯、大力神,挑战者、探索者,有东方、联盟,又出现了嫦娥、玉兔、鹊桥、天宫、天问、祝融,之前还有东方红和长征。

火箭、卫星、飞船、航天飞机、月球车、火星车、太空舱和太空探索计划,它们被赋予的这些名字有什么寓意?

英国曼切斯特大学博士研究生莫丽·希尔克(Molly Silk)研究的领域包括中国太空政策、亚太和中美关系。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她提出了“中国太空文化”这个概念 —— 这是一个跟中国航天科技和太空探索平行伴生的意识形态空间,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态各异的太空元素,融入饮食、服装、文学和影视作品的中华民族特色的太空元素。

对中国国内民众而言,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意识形态为主题的航天活动和商业产品声势逐年壮大,国家航天事业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延续这个理念逐渐在人们记忆深处扎根。

对国际社会而言,“中国太空文化”主题的文学、影视作品正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的太空雄心,而融入历史传统元素则有助于强化这样一种叙事,即中国的太空计划是其文明的自然延续——中国也属于太空。

中国的太空计划,希尔克说,也是一种国家文化力量。

名字

天宫—中国的空间站被成为天宫,完美无瑕地妥帖;神舟—太空飞船系列,与“神州”谐音。

月球计划—以嫦娥命名在中国无人会觉得费解,无论是嫦娥一号绕月卫星还是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组合;先后在月球表面漫游的月球车叫玉兔,嫦娥登月任务和地面控制中心之间的通讯联系类似于神话中让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所以那颗通讯卫星就叫鹊桥。

希尔克在《对话》学术网刊上撰文说,中国在航天科技和太空探索领域的成绩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宇宙空间留下与众不同的品牌标记的同时,也打造了独特的“中国太空文化”。

她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跟前瞻性的太空探索行动以这种方式联系在一起,目的是强化这些太空项目的中国属性;除了表明这些科技成就是中国自主、自力、自创,另一层意思是要表明,中国在象征未来的太空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始终根植于中华文化和传统。

嫦娥四号

科幻

除了中国特色的命名,科幻作品也被外界许多人视为中国让世界接受自己的太空计划和实力的文化工具。

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和据此改编的影片《流浪地球》2019年2月在中国大陆公映,美国流媒体巨头网飞(Netflix)获该片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全球流媒体播放权,影片译成28种语言,同年4月全球上线。

在外界看来,这类太空题材的科幻片是中国宣传太空愿景的最令人瞩目的例子。

导演郭帆曾经对媒体表示,这部影片的寓意重大,展示了中国与美国截然不同的宇宙观 — 美国的终极太空目标是让人类逐渐移民其他星球,而中国的太空梦是设法借助太空资源来改善地球上的生活,为此人类必须保护地球,而不是逃离。

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在中国以外市场获得相当认可的类似作品还有宝树的《时间之墟》,郝景芳的《折叠北京》,以及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和翻译刘宇昆(Ken Liu)的作品。

希尔克认为,中国政府把科幻作品视为有效的宣传工具,主要原因之一是相对于中国不断提高的太空实力和融入了中国太空文化元素的其他商业产品而言,国际社会更容易接受不至于构成现实威胁的科幻作品。

她写道:“(科幻作品)能够以中国技术强大为背景展开引人入胜的叙事,这样富有娱乐性的故事让外国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国是个太空强国的信息,又不需要就现实世界的太空活动展开政治讨论。”

“逐渐地,外国受众或许会开始接受中国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概念,进而产生并提升对中国国家太空计划的兴趣。”

挑战

自20世纪中期以来,美俄太空竞赛是太空探索领域最大的主题,而美国NASA一直垄断着全球太空文化,航天局几乎是太空探索的代名词,其品牌远超国界。

NASA一直垄断着国际太空文化,而美国又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科幻作品的创造者和主角,两者结合形成一种文化霸权,塑造一种普天下对太空探索的思维定势,进而强化了对美国太空计划的吸引力,激发了积极反应。

有鉴于此,希尔克认为中国太空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很可能对长期以来美国主导世界“太空观”、占据太空霸主地位的现状构成潜在挑战。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