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地缘政治大变 中国第一经济大市易主? /

全球地缘政治大变,中国第一经济大市将易主?

眼下大国博弈加剧,国运走到十字路口。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大陆第3座证券交易所——北交所于不久前开市。它所产生的意义,远不止在于资本市场。

种种迹象显示,近年来北京的经济功能正在得到强化。

2019年,“京交会”改名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提升至与广交会、进博会并称的国内三大展会。

2020年,北京自贸区获批,大力推行金融开放、数字经济、服务贸易等产业。北京参加自贸区这样的国家级试验,十分罕见。

2021年,中关村论坛规格全面提升,成为国家级重要论坛。国家层面专门成立了中关村论坛组委会和执委会,由国务院领导担任组委会主任。

自从全球地缘政治急速重组,中国走入历史的三峡后,北京这座原本强调首都职能的城市,开始发生了新的故事,在金融、工业、航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奋起反击。

今年前三季度,北京与上海GDP之比攀升到96.3%的历史新高点。而改革开放之前,北京GDP还不到上海的40%。

中国最大城市的易主,从来没有这么近过。

自唐末以来,中国从来没有一座北方城市问鼎过经济第一。北京似乎有希望代表北方,完成这一千年夙愿。

1

南方对北方的强势,已经有些年头了。

北宋覆灭、开封落陷后,杭州、苏州就先后将中国经济第一城的桂冠,留在南方。

北京贵为元明清三朝帝都,却都没加冕经济中心。那时中央政权开凿大运河,它一头连着政治中心北京,一头连着经济中心江南,用全国的资源来供养北京这座消费型城市。

从1843年开埠起,上海最早开启了工业化进程,并凭借身处东亚商贸网的核心位置,稳坐中国经济第一城。

当时外滩十里洋场见证了这一切,上海汇丰银行大楼被英国人夸赞为“从白令海峡到苏伊士运河之间最华丽的建筑”。

1949年,北京再次成为首都,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政治地位,首钢等一系列工业项目拔地而起。

但经济上,北京还远不是上海的对手。直至1978年,北京、上海的GDP分别为108亿元、272亿元,北京总量不及上海四成。

改革开放后,成了北京疯狂改命的40多年。

从1978年占上海GDP的不到40%,到去年的93.29%,再到今年前三季度的96.3%。

换言之,这40多年,北京经济平均增速远在上海之上。

图源:国民经略

如果按人均计,北京2020年人均GDP达16.49万元,历史上首次超过了上海的15.56万元。

北京是如何做到的?

2

第一张牌,是金融。

北交所在波澜不惊中,开始补齐了北京对上海的最后一块短板,直击上海最骄傲的支柱。

GFCI国际金融中心指数最新排名

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纽约、东京、香港、新加坡,纵观这些在近现代叱诧风云的国际名城,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在各自鼎盛时期,当过国际金融中心。

当今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纽伦港,共同点更为显著:坐拥河口,有良港;本身商贸发达、物流便利。

国际金融中心一般路径是:货物装卸、分拨、交割、结算、付款,吸引资金流入。进而衍生出相关融资服务需求,金融机构因此过来开展业务。最后吸引大量跨国企业汇集于此,大量相关金融专业人才寻找机会。

所以国际金融中心,往往也是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位于长江流域入海口,以及中国南北海岸分界线,腹地广阔。从清末开始就沉淀出发达的工商业和贸易。

上海的种种先天优势,让国务院早在2001年2月,就审批同意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规划。

当年,富国、博时、长盛、大成四家基金管理公司,以及中信证券同时将注册地从北京迁到上海。

此后上海不断强化自己金融中心的标签。近年在香港发生的种种种种,更是让上海迎来了机会。

2021年3月,每隔半年公布一次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9)报告显示,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上海、香港、新加坡、北京、东京、深圳、法兰克福和苏黎世。

上海干掉香港,历史性的进入了前三名。

去年,央行行长易纲指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进一步先行先试。只要符合反洗钱、反恐融资和反避税监管要求,正常贸易和投资需要的资金都可以自由进出。

这无疑释放出了一个重磅信号:长达数十年的金融禁区有望迎来突破,未来上海可能会从香港手中接棒,扛起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旗。

然而,正当上海摩拳擦掌的时候,帝都出击了。

虽然未来北交所与上交所、深交所之间将错位竞争,明确差异化定位和发展,推动形成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适度竞争格局。但它本身对北京的拉动依旧不可小觑。

举例来说,全国142家券商,总部设在京沪深的分别有18家、31家、23家。149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总部设在京沪深23家、66家、32家。北京在二级市场的弱势,与没有证交所有很大关系。随着北交所开市,未来北京的金融生态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张和丰富,放手打造“金融中心”。

3

很少有人知道,北京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其实就是金融业。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的总部级法人金融机构突破900家。全国20余家中央金融企业中,绝大多数总部也设在北京,包括中国前5大金融机构,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亚投行”的总部等。

在这样的豪华配置下,北京的金融实力并不弱。从2002年起,北京的金融业增加值就时常超过了上海。

但是,北京的优势始终不够明显。最近三年只高出十几亿、几十亿的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里头最大的BUG,就是北京比上海少一个金融业最为核心的平台——证券交易所。这是一个城市成为全国甚至全球金融中心的重要压舱石。有它为前提,才能孕育出综合性产融结合的巨头。

如今北交所横空出世后,让北京的未来极富想象力。

第一北京原本就是金融监管中心,“一委一行两会”,全国性金融行业协会都在这里。现在交易所的出现,不单单是进一步丰富了北京的资本市场层次那么简单,还有更重大的意义。

它让中国第一次实现了金融监管中心与金融市场中心的历史性迭合。这是上海梦寐以求又办不到的事情,使得北京相比上海来说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第二,之前中央批准北京设立自贸区,深化服务业开放的时候,就给了很多追赶上海红利的政策,为北京松开束缚的手脚:

支持外商独资企业申请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

优先在北京市允许跨国公司设立外商独资财务公司。

允许在京落地的外资银行稳妥开展国债期货交易。

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参与境内黄金和白银期货交易。

支持具有一定规模、运营稳健的在京外资法人银行申请参与公开市场交易。

允许外资银行获得人民银行黄金进口许可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主承销资格。

允许境外人士在北京市内申请参加中国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不含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支持境外评级机构设立子公司,并在债券市场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允许境外知名仲裁机构经登记和备案后,在北京市特定区域设立业务机构,就国际商事、投资等领域发生的民商事争议提供仲裁服务。

有了北交所之后,北京更是可以大干一场。

如果未来北京的金融业因此大幅拉开跟上海的差距,那么北京问鼎中国经济第一城就更有把握了。

4

第二张反击的牌,是工业。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自2014年吹响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号角之后,北京开始外迁大量的低端制造业、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工业增加值立马停止增长,急速下坠。

每年一两百亿的体量在倒退,3747亿元,3663亿元,3385亿元……

减量发展原则,就像一道无形的缰绳一样,套在了北京工业的马车头上,北京制造业一时不知该何去何从。

本身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北京发展工业就比上海要弱势。

北京没有大江大河,港口又在百公里之外。加之环境承载力等一系列约束性条件,北京并不适合发展占地面积大、用工需求大的大工业项目。

因此,在全国20个主要城市中,北京第二产业占比GDP常年低于16%,排名倒数第一。而上海作为全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几乎是把北京摁在地上摩擦的。

如今,又多了一道政策的天花板。所有人都为北京捏一把汗。

但是没多久,奇迹就出现了:

北京工业增加值的下滑趋势仅仅维持两年,便触底反弹了,激增近一千亿元至4200亿元的水平。这两年即便收疫情影响,也没有掉下来。

为什么会这样?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北京在抛离某些制造业的同时,也在全力往高精尖产业攀升。

以集成电路为例。北京发展这个产业其实并不具有先决优势,甚至相比其他沿海城市更具有挑战性。

我们知道,芯片制造有5000道工序,需要不断的重复清洗环节,而且普通自来水还不行,需的用超纯水,生产一枚2克重芯片需消耗32公斤水。

所以,台积电一天就要吃掉15.6万吨的水,妥妥的吞金兽。以至于今年台湾省发生大旱,为了全力保障台积电的生产,当地停止了全岛五分之一农田的灌溉。

业内流传,用水量决定了全球芯片的产量。

而北京恰恰就是一个缺水性城市,若非南水北调,甚至都撑不起来两千多万的人口集聚。

北京大学原微电子所所长王阳元就曾断言,“北京因其气候条件和水质并不适合建造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

但帝都就是帝都。

近年来北京由国资委出面,采用地方合伙人的模式主动创建了一系列相关企业,使得北京集成电路产业异军突起,缔造了不小的传奇。

看下边这张图片。

北京国资委出资2.4亿元,股权占比约48%的北方华创,迅速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端半导体设备公司。

北京国资委出资52.8亿元,股权占比约16%的中芯北方,2016年投产,是全国产能最大的12英寸晶圆代工厂。

北京国资委出资12亿元,股权占比约45%的屹唐半导体,2018年投产,其干法去胶设备、快速热处理设备市占率分别为全球第一、第二。

北京国资委出资20亿元,股权占比约66%的国望光学,是中国超精密光学镜头的扛鼎者,研发出28nm节点的ArF浸没式光刻镜头。

……

为了这8家企业的创立,北京至少投入了200亿元,这还不包括政策奖励补贴等。投入虽高,但效果也很明显。

经过几年的努力,北京实现了除光刻机整机以外的其余所有关键集成电路设备国产化布局,是中国实现进口替代的最大希望。

再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北京依托于原现代第一工厂及土地资源,引入理想汽车全球旗舰工厂;在武汉、合肥、长春、天津等汽车城的激烈争抢中,顺利拿到小米汽车总部……撬动了智能化汽车的产业化。

或许正是因为不断的转型升级,北京的工业才顺利挺过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阵痛,逆袭上扬。

5

第三张牌,是航运。

每一个想要成全球城市的大城市,都希望控制贸易网络,成为海内外的贸易枢纽门户。

尽管北京没有大江大河经过,水运也依赖于天津港,但是在21世纪初,北京就提出要将物流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建设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

09年北京制定八大产业振兴计划,物流业便赫然在列。

可是随着北京疏解任务的提出,全国性、区域性的批发市场、物流基地都被列入紧限名单,北京的国际商贸中心的梦,一夜梦碎。

于是北京另辟蹊径,拉上廊坊建设大兴机场,借助别的城市地盘“超车”。

早在1999年,上海就随着浦东机场的落成为中国第一座双机场城市。2010年为迎接世博会改造虹桥机场后,上海更以4座航站楼、6条跑道笑傲全国。

同时期的北京只有1座机场、3座航站楼、3条跑道。

2016年12月12日,对于中国民航业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上海继伦敦、纽约、东京、亚特兰大之后,成为全球第5个入列亿级航空城市俱乐部,并让中国成为世界第4个拥有年吞吐量超过1亿人次城市的国家。

全球化时代,大量高端商旅和高附加值货物需要依赖航空运输,机场客货流指标是衡量城市影响力的最重要标志。

而此时,北京还是只靠一座首都机场苦苦支撑。无论是跑道还是航站楼利用率,北京首都机场都是实打实超负荷运转。

不管是旅客吞吐量,还是货邮吞吐量,上海都吊打北京。

2019年大兴机场横空出世,故事开始有了改变。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一次性建设的占地规模最大、跑道最多的超级工程,无不显示着北京的雄心。

第一,北京夺回了“国门”的地位。

由于2020年民航数据受疫情干扰太大,我们选取2019年数据进行对比。2019年北京所有机场旅客吞吐量为1.08亿,低于上海两场1.21亿。

由于大兴机场当年实际运行98天。如果按照全年计算,常态化运营后实际客流或为1167万。这样一来,北京两机场当年吞吐量约为1.11亿,与上海两个机场差距缩小到1000万。考虑到大兴机场采用分季度转场方式,开航初期运力尚未充分释放。未来随着全部转场结束,北京两场的运力将得到充分释放,极有可能超过上海。

图源:平安证券

旅客的增加,将推动北京的商务交往更加频繁,与海内外城市联系更加紧密。这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估量。

第二,有利于北京临空产业的大发展。

在规划中,北京在大兴机场周边布置了文化展示、国际交往、商业服务与办公、电子商务与综合保税、国际会展,科技研发。

图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规划

虹桥经验在前,北京极有希望复制上海的成功,通过机场的临空经济,撬动整个商贸领域的大发展。

按照虹桥开放枢纽的最新规划,到2025年,这里将聚集500家总部企业,超过4.5亿交通客流,数字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60%以上。

图源:上海虹桥开放枢纽规划

既然上海能通过机场这个支点撬动整个片区的方方面面,为什么北京不行?

6

一直以来,北京上海作为中国最顶级的两座城市,各有特色:

有媒体就总结,北京是本土总部资源最多,上海是跨国公司实力最强。

作为万里长江的出海口,上海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众多跨国公司来到中国内地的第一站,都会选择上海。

截至去年11月19日,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763家,数量远高于北京。不久前发布的《2021年胡润在中国的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百强》榜单也印证了这一点,上海有60家企业上榜,而北京只有32家。

作为大国首都,北京集聚了国内最多的资源。今年世界500强的城市榜单,北京拥有其中60家,连续第9年雄踞全球第一,并且超过东京、纽约之和。

日前举办的2020中国总部经济国际高峰论坛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总部企业数量3961家,超过半数的央企总部在北京。

未来在构建内循环为主的新经济格局下,两种路径对城市可能会有不同的影响。

过去,中国在外资的拉动下逐步走向世界工厂,成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那时候,本土企业实力并不强劲,像2003年,中国只有11家500强企业。

而跨国公司、港澳台资简直是降维打击,它们的投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相当显著,这也是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城的原因之一。

未来随着大国崛起,中国本土企业会越发壮大,外资对于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减弱,对内资的依赖会越来越多。从这个角度来说,北京似乎比上海更有优势。

图源:经济网

2010-2014年,北京的GDP平均增速为8.26%,高于上海同期的8.2%。但自从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之后,北京的增速就略微弱于上海了。

数据显示,2015年—2020年,北京平均增速为5.7%,低于上海同期5.9%。

随着未来北京悄悄努力,补齐各种经济短板,不排除以后北京取得较高的经济增速,从而挤下上海拔得头筹。

这不,今年前三季度北京经济增速为10.7%,反超上海0.9个百分点,这里头既有疫情下北京大力生产疫苗、医疗制造业暴涨的因素,也离不开北京在金融、工业等全方位反击的因素。

若北京真的上位成功,上千年的历史就将被改写了。

我们拭目以待。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21-11-24 19:14
    您已点过赞
    无知的自媒体把央企从北京GDP里剔除北京最多是个二流城市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