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功臣隐居50年打开布包 书记见了感慨万分 /

功臣隐居50年打开布包 书记见了感慨万分

2011年,在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的一个农村,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正在进行基层慰问工作,他走进村里一户“光荣家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热情地接待了他。这位老大爷叫李文祥,是个革命军人,老大爷虽然80多岁,但是眼不花耳不聋,说话底气很足。

老人家,我是咱们省委的干部,代表河南省政府来看看您。”卢展工握住老人的手,老人激动得直点头。“欢迎领导,快进屋来坐吧。”

进入客厅后,卢展工看到了桌上的一幅军装画像,画像上的人很年轻,穿着50年代的解放军军服,胸前挂满了勋章。

卢展工感觉这画像跟面前的老人非常相似,在询问之下,老人坦诚这就是他自己的戎装像。画像上那两排勋章分外耀眼。

卢展工继续问:“老人家,您的勋章还在吗?能不能给大家看看?”

看到省委书记和随行人员追问勋章,李文祥老人面露难色。就在这时,李文祥的爱人从卧室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旧布包。

“领导,我们老头子的勋章都在这里,老头子一直不愿意展示他的勋章,这次领导来了,就让它们见见光吧。”

李文祥老人点了点头,他轻轻抚摸着布包,眼神里写满了故事。布包打开之后,里面是几枚明晃晃的勋章和几张褪色的证书。

卢展工仔细一看,这其中不仅有一等功、二等功勋章,还有一枚“特等功”勋章。

小屋里立刻爆发出一阵惊叹:“老人家,你是咱们解放军的特等功臣啊。”李文祥老人回答:“我不是功臣,我是华东野战军一名普通的战士!”

原来面前这位老人居然是共和国的特级战斗英雄,省委书记卢展工激动不已。他没想到一个特等功臣隐居在这里,村里的老百姓和村干部却对此一无所知。

李文祥老人既然是“特等功臣”,为什么当地村民却不知情?他在战争年代又有怎样的英勇故事呢?

一、从黄河边的农家子弟,到解放战争的功臣

1925年,李文祥出生在河南范县中部的白衣阁乡,他家祖祖辈辈都是本分的农民,靠黄河水灌溉农田。

可民国时期的河南多灾多难,先有军阀混战,后来又相继遇到水患、饥荒和日本的入侵,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5岁那年,因为当地闹饥荒,李文祥的母亲病重去世,他父亲含辛茹苦拉扯三个孩子长大。他们一家平时种地为生,到了青黄不接的季节,父亲就带着几个孩子去外地讨饭,日子过得很艰辛。

李文祥10岁后就开始出门赚钱,去别的村庄做帮工或者进城打短工,过着半流浪的生活。

14岁那年,抗日战争正在进行,河南大地饱受日军蹂躏,小小年纪的李文祥有一腔爱国热情,就找到了河南范县的八路军部队,想要参军。但是因为他年纪太小,当地部队不能收他,告诉他等他18岁以后可以再来。

年幼的李文祥回到了家乡,这一等就是近十年。在这期间,他曾加入了一些军阀部队,但是因为这些部队乌烟瘴气,他又脱队回到了家乡。

1947年,解放战争正在进行,李文祥又找到了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加入了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

10纵是华东野战军的拳头部队,善打恶战,1948年秋天,23岁的李文祥跟着10纵29师参与了济南战役,他所在连队负责攻城墙。

在这场决定山东战局的恶战里,李文祥跟着战友推着手推车挡子弹,背上炸药包负责炸城墙。李文祥的班冒着枪林弹雨冲到城墙下300米的距离,却不幸被敌人机枪火力覆盖,战友们死伤惨重。

最后,李文祥鼓起勇气冲到城墙底下,引爆炸药,为后面的部队打开了通道。

此战结束后,李文祥第一次受到部队嘉奖,荣获二等功,并被提拔为副班长。

同年冬天,淮海战役爆发,李文祥的部队参加了对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的合围。战斗中,李文祥所在的6连在鲁楼阻击援军,李文祥带领全班战士坚守阵地,顶住了敌人坦克大炮的进攻。

让人悲痛的是,战斗结束后,6连几乎全军覆没,战场上只剩下李文祥和连队的指导员幸存。

因为在鲁楼战役的突出表现,李文祥被东野10纵记特等功,授予特等功勋章。

淮海战役结束,李文祥的部队被改编为第10兵团,他后来又跟着部队南下,打了渡江战役、解放上海、解放福州等战役。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李文祥的部队还在福建打仗,解放沿海城市。在福州战役里,李文祥已经是副连长,他带领战士们和敌人血战几天,以少击多,几天几夜不下火线,最后身负重伤晕倒在死人堆里。

李文祥随后被增援部队救出,他的英勇表现被全军列为学习对象,叶飞将军为他授予了“战斗模范”的奖状。当时,李文祥所在的第10兵团有几十万人,但获得“战斗模范”称号的人不到10个。

1950年,解放战争彻底结束之后,李文祥留在了战斗过的福建省当兵,成为解放军的一名少尉副连长。

6年后,李文祥从军队退役,在离开部队之前,他专门找了一位画匠,画下了自己穿军装、戴勋章的肖像作为纪念,这幅画就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看到的那副。

二、英雄解甲归田,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退役后的李文祥留在了福建,成为福建省建设厅下属公司的保卫科干事,属于国家18级干部。

在工作岗位上,李文祥依然发扬军队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单位里的热心肠,各种脏活儿累活儿都抢着干。

也在这期间,他认识了一位福建女孩李宝珍,两人相互爱慕,最后结为夫妻。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农村遇到了百年难遇的自然灾害,在1962年,毛主席号召全党和全军的干部们回到农村支援建设。李文祥听到号召后,果断放弃了自己优越的工作,说服妻子和自己一起回到了河南的老家——河南省范县。

李文祥出生的白衣阁乡北街村靠近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个多灾之地,黄河泛滥不仅摧毁村庄,河水退去后还会形成盐碱地,老百姓种地非常困难。

从李文祥有记忆开始,他们家就吃不饱饭,遇到青黄不接的时期,还得全家出门讨饭。

1962年,李文祥夫妻回到河南范县,发现家乡的父老们生活和几十年前没什么变化,仍然是靠天吃饭,饥一顿饱一顿。

这时,李文祥本来是被任命为乡里的民兵连长,这工作是主管当地的军事训练,不用和泥土打交道,但是李文祥坚持去村里一线带领群众脱贫。

李文祥在福建时经常下乡进行水利建设,他见过当地人种水稻的技术,在滩涂上也能种出来粮食,这正符合北街村的条件。

于是,李文祥带着村民们修路,挖水渠引黄河水,种植水稻。第一年水稻成熟后,北街村的村民们难得吃上了饱饭。

李文祥后来被村里推举成为大队长,北街村在他的带领下一年一个样子,不仅开辟了稻田,还种西瓜,养鸭、养猪,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只是,村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李文祥的家庭却一直过得很贫困,他家的两间土房漏风又漏雨,李文祥一直没有花功夫修缮,家里的家具是李文祥自己用木板打的,他们去夫妻俩就在这种环境中住了十几年。

1979年,福建省派人来河南慰问了李文祥夫妇,想请他回到福建继续工作,但是李文祥舍不得家乡的父老乡亲,最后没有成行。

事后,福建省决定把李文祥列为离休老干部,每月给他发放津贴,由此开始,李文祥一家的生活才开始渐渐好转。

但对于政府给自己的津贴,李文祥一直耿耿于怀,他时常向家里人嘀咕:“不参加工作,却拿国家的钱,我心里过意不去。”于是,李文祥把自己的津贴拿出一部分捐给村里的学校,平时修路筑坝他也积极奉献,成为村里的老好人。

三、50年的低调生活,老英雄从不求回报

在回到河南的几十年里,李文祥勤勤恳恳,甘心奉献,让北街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对于自己当年的功勋,李文祥很少提起,也不让自己的家人出去炫耀。那些闪耀的军功章被他悄悄藏了起来,放在了家里的角落里。

北街村的村民只知道李文祥年轻时候出去参加解放军,十几年后才回家,并不知道他已经是国家的战斗英雄。

李文祥几十年低调生活,从村委会退下来后,他回归了农民身份,专心务农。他一直忙于工作,他50多岁才得了一个女儿。因为贫困,女儿初中毕业后就难以继续读书,只好去外面打工挣钱。

直到80年代末期,事情才有了转变。

当时,河南展开寻找革命功臣的行动,民政局按照当年10兵团的名册找到了李文祥,要根据政策给他修院子。

但李文祥坚决拒绝,他说自己已经从福建省领了国家的钱,不能再让河南省给自己修房子,占两边的好处。

2011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看到李文祥的画像,才让这位战争英雄的故事重新被人们发觉。

同年3月,河南召开了李文祥事迹报告会,全省、全军区展开了学习李文祥精神的活动。媒体评价李文祥“是忠于党和人民的革命战士,是共产党员的脊梁。”

但李文祥老人依旧不愿意让县政府给自己翻新院子,最后无奈之下,县政府以开会的理由把他请到了县里,然后住在宾馆。趁着他不在的几天,工人们给李文祥家装了马桶,刷了墙壁,换上了新家具。

然而,李文祥回家后觉得花了政府的钱,心里感到不安,最后还是乡领导会劝人,打趣般地开导他:“你是党的战士,给你修院子是党的命令,你要服从。”

听完领导地劝告,尽管李文祥心中不快,但也只能“服从”了。

在那之后,按照国家新颁布的退伍军人补助细则,李文祥一家的衣食住行和求医都得到了政府的帮助,他唯一的女儿也解决了工作问题。

2017年2月,李文祥老人去世,享年92岁。作为一个革命战士,李文祥一生践行革命精神,无私奉献,他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文/商学野参考资料:1、《李文祥,被省委书记挖掘出来的老英雄》,赵倡文2、《隐功一世未埋名——甘做一辈子农民的战斗模范李文祥》,邵妙苗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