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上海一个月:13万感染者是怎么来的? /

上海一个月:13万感染者是怎么来的?

谁能想到,曾经的防疫模范生被要求向疫情爆发地武汉学习!尽管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已要求上海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中国15个省份的医护资源也纷纷援助上海,但上海疫情数据短期内仍保持攀升势头,最新的无症状新增突破2万例。截至4月7日24时,上海的新冠感染者(确诊加无症状)累计已超过13万例,这一数字远高于2020年湖北疫情数据(湖北确诊6.8万多人)。

上海疫情短时间内的大规模爆发大概可以从这么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此轮疫情呈现的新特点让上海始料不及,准备不足,对精准防控造成巨大考验;二是上海上下对疫情防控的确存在路线犹豫与心态变化,造成感染者的大规模扩散。

上海爆发疫情,让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激烈讨论防疫路线的探索时期。

2022年这场防疫战不同以往

此轮上海疫情有两大特点:疫情分散、无症状居多。这两个因素的叠加效应可以构成上海爆疫的一个主要切面。

从中国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每日疫情通报来看,上海从2月24日开始出现无症状感染者,在最初的一周之内,这一数据也仅是在个位数之内;半个月后,即便无症状新增有76例,不过相比当时的吉林、山东,上海疫情形势并不算严峻。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已经呈现:上海16个区有13个区皆有感染病例。

这种分散的病例分布虽然只是零星出现,但也为后来上海疫情全面爆发提供了一个提前。

可以看到,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之间,上海每日确诊与无症状新增都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区,尤其是无症状新增覆盖上海全域。这与广东、吉林集中在一、两个重点区域的情况截然不同。也就给上海的精准防疫带来不小的挑战。

同时,这种情况也确实是容易令人掉以轻心的,因为当时上海疫情形势并不严峻,这种形势在过去2年数轮的疫情回潮中上海都出现过,且上海更在逐步的应对中探索出“精准防疫”的路子,被冠以“模范生”的呼号。

一位长期在上海居住的人士告知,其实在4月2日“中央来人”之前,上海居民仍是比较松弛的。当时,上海的情况是每日新增确诊有300例,无症状新增也在6000例之上。

上海疫情分散难以精准防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无症状”感染者的大量出现。

无症状是此轮疫情在中国的聚焦点之一,不惟上海,疫情比较明显的广东、吉林、山东等地,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也比较高。这是中国疫苗接种率超过87%后的新冠免疫效应。

高疫苗接种率一方面很好地控制住了危重症与病死率,但同时也更加难以捕捉无症状感染者,也让“动态清零”下的防疫工作更加费力。

据来自上海的人士讲述,其实上海的防疫路线调整大概有3个阶段,在3月初开始有无症状与零星确诊病例时,上海实行了小区轮流核酸,后来感染者与日俱增,外界舆论压力加大,到3月28日上海终于开始“一沪两制”(27日上海发布消息,3月28日5时起,上海以黄浦江为界,浦东浦西在未来的十天内分批实施核酸筛查),这一路线在4月2日孙春兰赶赴上海后调整为,一天内上海全民核酸。

虽然上海现在已经施行严峻的核酸、封控路线,但一两日内新增数据无下降之势,因为在过去的近一个月之内,上海在没有全域静态管理的情况下,已经有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交叉感染。

疫情下的“上海喜剧”

尽管目前上海确诊超4千例,无症状破12万宗,是新冠疫情在中国本土爆发来所未见的,但上海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般悲情。

当然,此轮上海疫情中仍然出现因急诊关闭救治不及时等造成的死亡病例,但在与新冠本身的近身交战中,上海人呈现了一种与中国其他省份不同的精神状态。

在此次上海疫情中比较火热的一个话题是“上海精致”,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无数网民们都在转发上海市民做核酸时的照片,并给他们取了个名字“上海核酸秀”。不同于其他省份核酸时的随意甚至严肃,上海人去核酸要摇着红酒杯,穿着典雅的旗袍或西装革履,在面对可能近在身旁的疫情时,也要保持一份精致。

在不少中国网民看来,上海人不仅浮夸,还太过松散,没有“大局意识”。上海虽然口头上也称是在执行“动态清零”下的“精准防疫”,但到基层管理方面是十分松懈的。在基层的社区一级上演了不少荒诞剧情:有列入封控范围的小区能被管理员允许外出买菜,有为躲避频繁的上门核酸而选择装死的,有核酸阳性感染者外溢其他省份的,甚至有扬言“愿意为社区成为‘阳性代表’的”。

很显然,这轮上海疫情不再如武汉疫情时令人揪心,也不像西安疫情那样让人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反而呈现出一种不属于疫情环境的魔幻现状。

其实,这种割裂认知是上海人对新冠病毒的认知率先有了变化。“以前觉得新冠很可怕,自从这次家里有人感染过就知道了,我们太缺乏对病毒的科普了”。那位上海人士称,家里人感染了几天后便自愈,感染者在方舱医院的生活比被封控在家无菜下饭的生活好多了。

上海疫情的爆发,让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激烈讨论防疫路线的阶段,上海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特殊的,显然其希望能在“动态清零”政策下试图找到一条尽可能减少疫情带来次生灾害,减少对社会生产生活影响的平衡路径,但囿于种种原因,留给他试错的空间非常小。而最终,上海还是融入到了中国“动态清零”的路线中去。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