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未成年小孩被造黄谣,这叫什么事儿? /

未成年小孩被造黄谣,这叫什么事儿?

昨天晚上,关于张亮儿子天天的“恋爱事件”有了后续。

张亮工作室发布了一则律师声明,内容大致提到:

近日,全网传播、发酵了大量有关儿子张悦轩 (天天) 的不实学校生活信息截图,由于此行为对小孩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将委托律师进行正式处理。

以免有人完全没听说过这件事,先简单概括一下前因——

近期因《爸爸去哪儿》而为大众所熟知的张亮儿子张天天,被曝出了恋爱近况。

有媒体不知从哪儿找来了天天与一位女孩的九宫格合照,并将之公布全网。照片内容,是各式各样的情侣式贴脸、牵手自拍。

新闻曝出后,观众除了感叹《爸爸去哪儿》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了,“爷青结”之外;

另有一波人直接开始“看图说话”,让事情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对于两位未成年当事人的“网络暴力”。

“开局一张图,故事全靠编。”

首先被骂的,是照片的“内容”。

地点与动作。有人断言:在清吧似的地方牵手拍照,平时肯定经常在外面玩这玩那,不干正经事儿。

穿着与打扮。这方面受到辱骂、甚至可以说是“荡妇羞辱”的,主要是女方——

有人评论,还在上学的女孩子,不该穿着吊带出来吃饭、拍照;

甚至还有人认为女生发育太早,如此穿着显得“不保守”、“不得体”,并以此延伸出各种各样的恶意揣测。

两人的神情。没错,神情也能空口鉴出个真假善恶。

“天天变了。以前是小暖男,现在看着像个精神小伙。”

“看女孩那表情,那角度,一看就很‘心机’。”

《爸爸去哪儿》“小暖男”天天

就凭这么几张合照,开始统筹各种各样的“证据”,下判决:

“跑到这种地方拍情侣照,两个都不是好男好女。”

“小小年纪就穿得这么‘暴露’,这女孩能是什么正经人?”

“上学就只知道谈恋爱,不去好好学习——这就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已经长歪了,将来还有什么好出息?”

诸如此类的、甚至更难听的言论,相关评论区比比皆是。

经过几天发酵,营销号还相继传出了一些毫无源头的“微信截图”,以两个未成年小孩为素材大造黄谣。

随后,才发展到了张亮递出“律师函”的那一步。

至此,这件事完全变质了。

一场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青春期暧昧恋情,成了一场被全网翻阅、肆意审判的“早恋案件”。

而从头到尾,网友真正掌握的“证据”,只有这几张被描述得“不忍直视”,实则没有任何相关恶意猜测“实锤”的照片而已。

当真是“开局一张图,故事全靠编”。

即使照片里有些所谓“非主流”的部分——拜托,翻一翻自己十四、五岁时拍的那些照片吧。

谁还没有过这个审美稚嫩的、有些中二的时期?

仅仅因为长大了几岁,我们就有资格站上道德制高点,批判与评价那些孩子吗?

与此相关的事件,还有同样成长自《爸爸去哪儿》,曾经因染发而受热议的黄磊女儿黄多多

在节目里穿着清新可爱、表现大方懂事的多多,由于染了一次“不合时宜”的紫发而被网友群攻之;

甚至,有的网友仅仅凭借染发就判断“她的乖巧都是装的,其实就是个小太妹”

……

明明在我们自己的世界里,大家一致地表示讨厌“爹系”长辈对个体选择的指指点点,对人生方向的评头论足。

“什么时间就要干什么事情”,“你必须满足你应该满足的那个社会规则”……这些话,原本都是我们最不爱听的。

怎么到了现在——

曾经小暖男、乖乖女形象的天天和多多,只是谈了一个“不符合大众想象”的恋爱、染了一个“不符合大众想象”的发色,便要遭受铺天盖地的恶意揣测与“隔空指导”呢?

或许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空间里,早就应该开始讨论“分寸感”与“界限”的重要性了。

停止沉浸于对他人个人生活的“审判”吧。

无论十五岁还是五十岁,请给予任何个体同等的尊重。

“早恋”这个词,真的很魔幻

除了具体的照片内容之外,引起广泛讨论的另有一个关键信息——

年龄。

众所周知,十四、五岁仍处于大众定义里的“早恋期”

一个在节目里看着长大的小孩子,在这个时期谈了恋爱,许多“互联网家长”似乎并不能接受。

《怦然心动》

那行,就来聊聊“早恋”

曾经无数次呼吁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也无数次批判让年轻人从“埋头学习”阶段直接跳跃到“结婚生子”阶段的巨大落差。

但我们似乎并没有特意地聊过“早恋”这个词。

究竟什么叫“早恋”?为什么会有“早恋”的定义?

恋爱就是恋爱,青春期的初恋就是青春期的初恋,什么叫早?什么又叫晚?

情窦初开的感情,真的有“早晚”、“合适”可分吗?

青春期懵懵懂懂的好感、简单的暧昧与相互之间的试探,难道是错的吗?

《初恋这件小事》

著名日本综艺《校园疯神榜》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热血的“天台喊话”环节,曾经上过微博热搜。

节目设置在真实的日本校园,主持人们召集校园里想要“喊话”的同学或老师,拍摄 TA 完成自我挑战的全过程。

其中最火爆的几期,内容特别简单直白,就是“早恋”。

那些情窦初开的十几岁学生,把自己心里的悸动、暧昧与好感,带到学校的天台上,坦坦荡荡、大大方方地对着台下的那个 Ta 喊出来——

“喜欢你!喜欢你!喜欢你!喜欢你!喜欢你!喜欢你!”

身材矮矮的小男孩,觉得一句话远远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咆哮着喊出了 16 句告白。

被拒绝之后,他一边大声说着“谢谢”一边背身偷偷抹眼泪。

“新学期开始,离我 30 厘米的邻座坐着一个天使。我每天都像做梦一样。然而这段感情受到了学校的阻碍——我们换座位了!”

“同班同学兰央,曾经你离我 30 厘米,如今距离我足足 5.5 米……这种远距离恋爱,我已经受不了了!”

面对这个小小的“分离”,面对自己心里想要争取的欲望。他喊出来了。

还有女孩喜欢上了有对象的男生,她走上天台,选择给自己无疾而终的感情一个交代。

“今天我想要借着这个机会,给这份感情画上一个句号——”

“如果我有了新的喜欢的人,到时候请你为我的恋情加油。”

男孩站在台下,仰头回答:“我会为你加油的!”

这些,都是“早恋”。

是不被我们允许的、初次感受爱与表达爱的滋味。

“什么合适就得做什么,什么年龄就得干什么。”

我们总是遵循着这样的教条生活。然而时时刻刻被规训、被要求着,常常会让人忘记了很多东西的本质。

比如,爱情的生发与年龄无关。

“早恋”这个概念,原本就只是校园规则里的“异化”管理制度。

从另一方面来讲,爱情教育与性教育的缺失,以及后续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正起源于所有人对于这种规则的默认贯彻。

默认年纪小就不懂爱,默认不懂爱就不需要专门学习“什么是爱”以及“如何去爱”。

久而久之,接受与表达爱的方式都得靠自己“偷偷摸摸”地学——

私下看会被老师没收的言情小说,和父母一起看爱情电影时却要捂住眼睛。

对于“性”知识的了解程度贫瘠到几乎一片空白,却在大学毕业后被要求马上相亲,恋爱,甚至结婚生子……

这真的很魔幻。

关于“爱”的教育,最最重要

黄磊曾在采访里提到,他认为“早恋”是一个很混蛋的词。

“我女儿要是 15 岁谈恋爱,我觉得正常。我不觉得叫早恋,恋爱就是恋爱。”

“就算是看到了她给男孩发短信说‘我喜欢你’,你能怎么样?把她关起来,打断她的腿?这怎么可能呢,所以中国的很多父母的教育就是很混蛋的逻辑,包括‘早恋’这个词就很混蛋

“什么叫早恋?我认为十四五岁情窦初开,对一个男孩/女孩喜欢,这是正常的,是人本身就会有的一个天然的东西。”

“你应该提醒他们往更好的、健康的方向去引导,包括在性上面对他们有一个好的教育才对。”

类似的言论,同样出现在了天天恋情曝光后、张亮所发的长微博里。

那么,强调“不能早恋”,彻底将爱教育与性教育剔出学生时期,会造成什么后果?

性知识的长期缺失,带来了视之为洪水猛兽的排斥心理。

或许,看一看现在网文小说的“排雷”设定——

两位主角到了三十多岁都还得互为“初恋”,保持“双洁”

或许,看一看现在那些荒唐的社会新闻——

遭受骚扰与侵犯时,甚至缺乏知识判断自己遭受的对待是否“合理”。

爱教育的培养缺位,养成了关于“爱”的错误表达方式。

从小没有学到正确接受与表达“爱”的方式,反而更容易让我们一生“为爱所困”。

无论是家人间的爱,朋友间的爱,恋人间的爱,还是对于我们自己的爱。

《终将成为野兽的我们》

我们处于一个彼此都不懂得健康表达爱的环境里,习以为常地互相“缺爱”。

又在某个时刻忽然惊醒,试图追求却每每走入新的桎梏……

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早早学会正确的“爱”的方式——从与家人、朋友的健康沟通里,从一场正向的“早恋”里。

《情书》

贯彻一个极端,必定将我们导向另一个极端。

理解,尊重与健康的引导,才是所谓“早恋时期”长辈们对待孩子的爱情的正确方式。

请把孩子当作完整的个体,也把“爱情”当成最重要的人生学习课题。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