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对特权愤怒!从小镇出走的“小镇做题家” /

对特权愤怒!从小镇出走的“小镇做题家”

因为对易烊千玺、胡先煦、罗一舟等明星报考中国国家话剧院编制岗位是否公平、公正的质疑," 小镇做题家 " 在一种被嘲讽的语境下成为热词。在社交网络上,无数 " 小镇做题家 " 站出来为这个群体正名,他们通过努力 " 做题 " 改变命运,而非只是埋头苦读、缺乏资源、视野和格局的应试者。

在短视频平台上,我们能看到的 " 小镇做题家 " 大多已经是各行各业的成功者,而这样过于集中的声音是否又有些单薄?从前几年的 " 小镇青年 " 到最近的 " 小镇做题家 "," 小镇 " 为何总是能够触动舆论神经?

昌邑 受访者供图

" 小镇 " 的地理宿命

在 " 小镇做题家 " 这个词组里," 小镇 " 并非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小镇,而是相对于大城市而言的小地方。

刘小么的 " 小镇 " 是定西,位于甘肃中部,山峦环绕下的一块平原,距离她现在工作、生活所在的天津 1575 公里。刘小么说,定西的地理形状像只凤凰,南北窄,东西长。她家住在定西的西边,再往西一公里基本就出城了。那时候每天骑自行车上学、放学,单程不过 20 分钟,而她已经算是住得远的,更多的同学就住在学校附近,步行即可。有一次,她去找家住定西东边的同学玩,几乎穿越整个定西城,也用不了 1 小时。" 说起什么地方,就知道在哪里。" 刘小么说,她感觉小城里大家都是熟人,跟亲戚也是随时见,随时聚。大概她读小学的时候,也就是 20 多年前,定西才通公交车,就 3 趟,足以贯穿整个城区。

跟刘小么一样在天津落脚的余林,也是来自小城,山东半岛西北部的昌邑。" 大学同学有一次去我们那里,说我们的小县城从东到西,20 分钟就逛完了,虽然有点夸张,但就是小到一有什么事情会人尽皆知。" 余林说。

" 小 ",是 " 小镇 " 的地理宿命,它甚至决定了那些生在那里、长在那里的 " 做题家 " 的视野和格局。很多 " 小镇做题家 " 从小便背负着一种来自父母的命运期许:走出小镇,去大城市生活。

高中一年级时,刘小么的姐姐考上了北京的大学,爸爸带她去送行,顺便开拓眼界,但她只觉得北京很大,车多,人也多。余林曾跟着父母到青岛旅游,那是她读大学之前,去过的最远的地方," 感受就是人多,全是人。" 如今再回忆那场青岛之行,她连崂山什么样子都记不清了,唯一记得有棵树,说摸一摸会有好运气。" 我很清楚地记得,我妈和我说,你今年中考,赶紧摸一摸,肯定能考个好成绩。那棵树已经被摸得滑溜溜像是包浆了一样。" 余林说。

" 我妈妈总是会和我说,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就’下来’工作干活。" 余林觉得,父母不希望他们的下一代继续留在县城,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通过电视或者其他途径,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但是在县城,看不到那样的世界。他们已然如此,因此期盼下一代有一种跟他们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余林说,十几年前,堂姐自学本科,考取了山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她到济南后,第一次去饭店吃牛排,有两个感慨:一是这么好吃的牛排,真想带爸爸也尝尝,他们村里有的人家养了一辈子牛,都不知道牛肉可以这样吃;二是她看到旁边的小朋友熟练地用着刀叉吃牛排,而她差不多年纪的外甥女还在农村玩泥巴," 咋会这些个东西。"

定西 受访者供图

我走出了我的小世界

2002 年,余林的中考成绩特别好,但是随之而来的高中生活让她不敢有半点放松。余林记得,高中开班,班主任的第一句话就是向他们介绍高考情况,按照往年的录取情况,待高考时," 顶多只有一半学生能考上本科,就是二本以上,剩下的连想都不要想。"

余林的高中学习记忆应该会跟很多 " 小镇做题家 " 的重合,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多开始早自习,上午 4 节课,下午 4 节课,晚上十点结束晚自习,回到宿舍还可能会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再做一套试卷,一个月只休息一天,没有体育、音乐、美术这些课程,只有语文、数学、英语和他们所选的文理课程。女生大都剪了短头发,甚至有学生为了节省时间不去食堂吃晚饭,就在教室里随便吃点什么凑合一下。

不会有人质疑这样的课程安排,大家都想进入那前一半。每到一年高考结束,学校的大喇叭便会播放 " 喜报 ",一遍又一遍。余林和同学们听到那些被重点大学录取的名字时,心里满满都是羡慕,想以后一定也要像他们一样。

就在余林在为高考奋力冲刺时,远在定西的刘小么也在努力。特别是高考前几个月,她每天复习到凌晨两三点,早上 6 点多到校继续学习。" 我学习是很努力、认真了。天资平平,所以该下的苦功夫一定会下的。" 刘小么说。当时父亲除了给她炖鸡汤,还会泡浓茶," 困了喝,提神。"

2005 年,刘小么、余林参加高考,去小城之外的地方读大学。何江也是在这一年参加高考,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他从乌江边一个湖南省的小村庄出发,再到从江西鹰潭转车,乘坐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达大学的所在地合肥。火车经过长江的时候,何江激动不已,那是他第一次目睹长江,真正被那股奔流不息的气势所震撼。

与刘小么、余林相比,何江走出 " 小镇 " 的路或许更长。他从村庄走到县城,走到省城,又漂洋过海到了美国波士顿。他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走出自己的天空》,并于 2017 年出版。" 我想,人或许只有走出了原有的视野空间,才会真正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广大,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东西我们未曾见过,未曾听过。我十分庆幸,我走出了我的小世界。" 何江在书中感慨。

魏思孝的村庄 受访者供图

留在 " 小镇 " 的人

正如余林的高中班主任说得那样,他们班里 70 多个人,真的只有一半考入了大学。这犹如一道分水岭,另一半人有另一半人的命运,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出 " 小镇 "。

青年作家魏思孝一度走出 " 小镇 ",又回到 " 小镇 ",他一直关注那些留在县城和村庄的人,把他们的故事写成小说,著有《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 乡村三部曲 "《都是人民群众》《余事勿取》《王能好》等。

青年作家魏思孝

在关于 " 小镇做题家 " 的讨论里,很难听到那些留在小镇的人的声音。魏思孝说,他们没有心思也没有精力每天去发言,而且他们的声音好像也不太容易被听到。而即便是走出小镇,如果没有一个特别漂亮的学历和成绩,可能也会遭遇很多困难。在《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里,魏思孝便写了从 " 不怎么起眼 " 的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时那种茫然无措的生存状态。

魏思孝已经是一位受到业界认可和读者尊重的作家,但在他的老家,那个山东淄博的一个村庄里的人看来,他依然没有一份 " 稳定 " 的工作,起码在他父母眼里是这样。他们只知道魏思孝在写作,但鲜少有人是他的读者。家里还有 5 亩地,春种秋收,农忙时节也有不少活。" 我有时候就想,我从小时候就干农活,三四十岁了还在干农活。" 魏思孝说。上学读书时,他也常听父母说 " 不好好学习就去当农民 " 这样的话,跟余林一样,时过多年以后,他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无法向他们描述一种 " 好好学习 " 之后会带来怎样的美好生活,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经历过,只能用 " 不好好学习 " 带来的后果发出一种人生预警。" 在农村,父母只能这样教育我们," 魏思孝说," 好像在所有社会层面的共识中,农民是最不受待见、最辛苦的那一个。"

在魏思孝所经历、观察的乡村生活里," 一个村庄里边有那么一两个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就已经很少见 ",大部分年轻人是去技校学一门一技之长,养家糊口。在小说《王能好》中,村里的年轻人有的去读中专学美容,有的去读大专学信息技术,当然也有人去了美国,与村庄的一切在信号中发生着一种遥远且脆弱的联系。

2016 年 5 月 26 日,何江站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台上,作为学生代表致辞。他的照片和视频传回国内,在社交网络上引发大规模的关注。何江的家人、亲友和老师一一被采访,他的成长背景和学习经历被一再挖掘。" 好像所有人都希望,从我的成长背景里面找出一些不平常的东西,好用来解释‘农村娃’和‘哈佛’这两个名词之间的关联。" 何江在其书作《走出自己的天空》中写道。

昌邑 受访者供图

大城小城的差距在缩小

如今,何江已经在美国波士顿成立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按照我们的理解,他理应是一名励志的 " 小镇做题家 "。但是,何江并没有对这个概念过多关注,也没有纠结过自己是否属于这个群体,在他看来,这个词把一个群体简化或者刻板印象化了。其实不同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成长轨迹,但某种程度上,人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尝试触碰自我能力的天花板,走出自己独特的人生路。小镇做题家这个词只是从一个角度在看某一群人在某阶段的努力和尝试,但这不能归纳或概括一个人的轨迹或状态。也因为这样,我个人更倾向打破或者忽略这类刻板印象。" 何江说。

生活在 " 小镇 " 的魏思孝对当下关于 " 小镇做题家 " 的讨论并不乐观,他认为其中所涉及的城乡差距、阶层固化等内容之前已经是老生常谈,而最根本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余林觉得 " 小镇 " 是一个宏观的话题,它与中国的城市化浪潮、人口流动息息相关。" 这么多年过去了,留在城市的很大一部分’小镇做题家’与本来就生活在城市的人,其实还有很多不同之处,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就很不同。" 余林说。她很珍惜作为 " 小镇做题家 " 的那段经历,她如今一些坚韧、能吃苦、隐忍的性格和品质正是来自于此,而且于她而言,这的确是改变命运的重要一环。

" 一直到我工作,我妈才舍得把我高中时候的书、本子、卷子全给卖了废品,五大麻袋。" 余林说。父母非常满意她在大城市的状态,工作体面,收入稳定,他们觉得,余林靠自己的努力成为现在的样子,已经很不容易。但是余林更满意自己的独立,在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独立思考、独立生活。

如果说城乡差异是 " 小镇 " 成为舆论话题的重要原因,但是今天,这种差异正在缩小。余林发现,县城里也开始有了高楼大厦,有了牛排,有了咖啡,有了汉堡包。前不久,刘小么回了一趟定西,在社交网络上感慨,她离开后,家乡在快速发展,定西新城越建越大,高楼林立,人工湖炫美,体育馆科技化,商业连锁也从大城市开到了这里," 生活的便利性已经很高了,网红、外卖、闪送、团购这些新业态一样火热,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了 ",在时代的发展中,大城小城的差距正在越来越小。

也有不变的地方。余林小时候跟爸爸从县城回农村老家,其中有一段路,两旁是高大的白杨树,再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在不同的季节里轮换着小麦、玉米、棉花的风景。余林说,20 多年了,这里一点儿也没有变,她常常会恍惚觉得时间真的停止了,而在她现在生活的大城市,既没看到过白杨树,也没看到过大片的农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