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陈春花辞职 MBA教育的一次尴尬案例 /

陈春花辞职 MBA教育的一次尴尬案例

相关新闻:

惊曝!北大女教授陈春花博士学历竟来自野鸡大学

北大陈春花跌落神坛,别再说任正非给她当司机了

8月3日,事关北大教授陈春花的一大悬案终于落地,她主动请辞,北大也终止了聘任合同。对于“假学历”风波,她也给出了一个很详实的解释,原来是跟复旦大学教授学习,博士论文也曾答辩,可惜的是时运不济,赶上了教育部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未能认证学位。

在这场“学历造假”风波之前,陈春花是头顶光环的“网红教授”,两次获评《财富》“中国50位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蝉联四届《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25位商界女性”。著作等身,出版有30种管理类书籍,以研究企业成长、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为专长。她还曾下海担任企业CEO,取得了显著的业绩。辞职前,她是北大国发院教授,BiMBA商学院院长,据传授收课费高达十万元,如此光鲜亮丽,又是在最高学府的北大,是很难和假学历联系在一起的。

按陈春花的说法,在入职北大的时候她已经将这一情况通报了院方。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学院的官网里还曾介绍过她的博士背景,她还在南京大学做了博士后研究,没博士学位,又怎么可能有博士后?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教育部不认可博士学位,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博士学位。可南京大学也是国家的超一流大学,难道也不按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审核博士学历?

陈春花对自己博士学位的解释,也牵扯到了复旦大学,她表示当初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首席教授苏东水(已故)推荐她就读,那么,这是复旦大学和爱尔兰欧洲大学联合办学,还是苏东水教授在爱尔兰欧洲大学兼职教授,这些事情应该不难查清。但既然连教育部都不予认证,复旦大学教授还为其工作,这些现象背后揭示出那个时代商学院教育的不堪的一面。

历史的问题当然还需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要置于当时的情境中。以现在的教育环境去认知当年的联合办学未免也太主观了。当时的环境是,我们百废待兴,急需了解海外法律框架、管理理念,急需懂得实际操作的人才。海外毕业的MBA,即使不出自名校,也被国内企业追捧。而国内学校对海外机构的证书培训,乃至联合办学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其实,教育部出台的《中外联合办学条例》正是对彼时联合办学过度繁荣的回应。陈春花的博士学位卡在了那里,她的学位其实是转型时期的牺牲品。

但既然是无心之失,不知者无过,这段20年前的求学经历本不应该伴随陈春花后来的职业生涯。彼时因为人才极度稀缺,国内即使顶尖的商学院也并不要求教师有博士学历,2016年陈春花入职北大,彼时,她已经在两家著名的企业里担任过CEO,一个博士名头显然是没有工作中的履历更有价值,本可一笔带过的经历又何必再提起。

所谓实践出真知,MBA教育类似于职业教育,特别需要有过实操经验的企业家耳提面命。我想,她在山东六和集团总裁和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的实绩,是足够帮助她站上北大MBA的讲台的。

管理是不是科学?管理学是研究管理规律、探讨管理方法、建构管理模式、取得最大管理效益的学科,学科从最开始的工厂生产环节管理到现在的组织管理,其研究内容其实很精尖,有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等很多理论问题要研究,尤其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组织趋向扁平化、智能化,这一过程中,管理学者有很多题目可归纳整理,一众规律待提练。

这里就牵扯到了博士学习和硕士学习的不同点,经管方向上硕士学习以实用为主,学会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直接入职场,是一种速成式的学习方式。博士学习,是要在理论上承前启下,需要有所发现,并有能力建构理论体系的,属于学术范畴。一个博士的培养堪称千辛万苦,古人的萤窗雪案都不为过。当然,博士学位加身,意味着寒窗苦读有了结果,学术界认可了学子的研究能力。

商学院以为MBA们提供了优厚的附加值为荣,这是商学院立命的根本。学生们花着远超过其他学科的学费,脱产两年来上学,唯有借助商学院里学到的知识、获得的能力在职场“开挂”,教育投资大变现,才能证实商学院的价值。直观地,商学院的价值就表现在了毕业生的起薪上。按理说,商学院声誉的建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授团队的知名度也建立在有多少诺贝尔奖获奖者上,可在我们这里,或许是整个企业环境使然吧,教授却倾向于明星化、企业家化,这不能不说是对管理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偏离。

陈春花的短视频平台账号还停留在7月1日华为发声明前,这是一条讲集中精力是如何重要的小品文,“培养意念集中的能力是每个成功人士必备的特质,如果我们把意念集中于一个目标,经过日积月累,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实现”。这之前的一条,则是“真正的成长,是心性的成长,空寂不诱,功利不贪,是朴实的生活方式,是安闲当下,是珍贵拥有,是知道进退取舍”。尽管短视频的观众是普通大众,但还是很难想象心灵鸡汤式的感悟,出自顶尖商学院教授。陈春花或许太渴望把管理思想和理念通俗化,大众化了,正因为此,才有了和华为之间的一段“围炉夜话”的公案。

这个世界围绕着金钱在运转,大众渴望在经营管理中听到传奇故事,畅销书商人推波助澜。按理说,陈春花是不应该跻身到这一通俗文学名利圈的,可正因为我们的学术环境与现实生活离得太近,又因为MBA的教育处在了学术与企业经营的结合点上,才会出现了上万条华为与陈春花的演绎。

不得不说,华为的一纸声明下,不仅陈春花处于被动,商学院的教育也被扯开了一角。早在20年前,商学院不必蹭科技公司的热点,那时候商业学院万人仰慕呼风唤雨,毕业生起薪所有行业里最高。后来,IT业强势崛起,程序员不仅抢了文科生的饭碗,还抢走了MBA的高薪水,西二旗里穿着一身廉价行头的码农们,收入远超过CBD里的西装革履的咨询师、会计师。商学院里的企业案例强势拥抱科技公司,科技企业却宁愿保持神秘。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