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各地偶发疫情难免 规模扩散应量避免 /

胡锡进:各地偶发疫情难免 但较大规模扩散应尽量避免

多地疫情趋紧,再次给全国敲响了警钟。我觉得,今年三四五月那波疫情是因为不了解奥密克戎,另外防范手段不足,比如核酸的能力不够。但是再往后,我们的经验和手段都越来越多,疫情再出现较大规模扩散的情况应当避免了。各地应该加强对病毒传播风险的总体研判,风险升高时及时加强防范措施,避免疫情扩散开了以后再回过头来收拾,那样的损失实在太大了。

▲ 8月18日,在海口龙华区润府小区核酸采样点,河南省医疗队医务人员进行核酸采样。图源:新华社

北京市上一轮疫情吃了不小的亏,在那之后一直坚持进入公共场所要72小时核酸阴性报告,推动了常态化核酸的开展。这一招就很管用,及时发现了好几次社会面个别新增病例,迅速切断了感染链,等于是将几波可能扩散的疫情扑灭在了萌芽状态。

一些省市根据本地的疫情传播风险,进入公共场所要求五天内或一周内核酸阴性报告,也起到了效果。只要社会面的普筛或者抽查存在,就会产生保护作用。

然而,没发现疫情的时候安排社会面核酸,互联网上对这种做法很不友好,负评较多。我觉得,各地的管理者耳根子要硬一些,不要被这种声音干扰。确实有一些人对常态化核酸有看法,但很难说他们是多数意见。至少可以肯定,这样的意见在北京市是少数派,多数北京市民不反对核酸,大家感受到了常态化核酸给了这座城市一道保护屏障。现在北京市的正常生活秩序大部分恢复了,这当中常态化核酸发挥了很大作用,而且核酸的这点成本比疫情一旦扩散开来,再回头封控产生的成本要小得多,大多数北京市民看得懂这一点。

▲ 北京市朝阳区居民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图源:环球网

在防控问题上一定要持现实主义态度。中国走的是动态清零路线,公众对疫情扩散的承受力很低,当下扯什么“放开”完全脱离现实。那么防止出现新疫情和促进经济复苏与发展就成为必须同时做好的两件事。发展经济就需要人员流动,就需要大家走出家门和小区,正常生活,这种情况下偶发病例不可能彻底避免。于是,确保能够随时把新增病例在第一时间找出来,就成为防控的关键项。疫情大规模扩散的城市显然都在及时发现新病例方面出了大漏洞,或者相关的基础措施过于薄弱。这样的教训需要各地共同汲取,举一反三。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