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两种国家体系正在形成 全面新冷战将至 /

两种国家体系正在形成 全面新冷战将至

一个人只有在某种低谷中才能看清世道人心,一个国家亦然。乌克兰作为被侵略的一方,作为实力相对弱小的一方,在对抗俄罗斯的侵略过程中,由衷地体验到了求助国际社会的艰难,用该国总统泽连斯基的话说,(在这半年时间里),谁是真正的兄弟和朋友,谁是路人,一清二楚。

战后的乌克兰势必要依据战争经历,重建外交体系,而对于这个世界上更多国家来说至关重要且直接关联的是,围绕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和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体系正在形成,并可能由于其他一些重要条件的“加入”和激励而导致主要大国关系从当前的竞争和对抗,滑入全面的新冷战。

俄乌战争的爆发,促使莫斯科成为当前与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体系对抗的中心,并且由于在战争中遭遇顽强的抵抗及美国领导下的援乌抗俄联盟的制裁、限制和孤立而迫切需要外部援助和支持,因此开动全部外交和外宣机器,争取盟友和伙伴,以促其加强支持、合作并联手与对手对抗。

围绕俄乌战争,整个世界分裂成了三个部分:公开支持莫斯科的国家,这些国家多数与美国及西方关系敌对,如白俄罗斯、朝鲜;反对并对抗莫斯科的国家,组成了美国领导下的援乌抗俄联盟;立场中立的国家,比如印度、东亚的多数国家。

美国领导下的援乌抗俄联盟是支持基辅的中坚和核心,但也不是铁板一块。部分国家比较激进,主要是乌克兰的一些近邻,希望给予基辅几乎无条件的支持;部分国家坚守红线和底线,避免直接与俄罗斯开战以及任何导致这种可能性的因素,但坚定支持乌克兰、反对俄罗斯,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国家都是成员;极少数国家在总体与援乌抗俄联盟保持同一阵线同时,与莫斯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希望或以实际行动软化援乌抗俄的力度,以土耳其和法国为代表。

俄乌战争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数以万计的军民伤亡、数以百万计的家庭颠沛流离、造成的经济损失无算,经济恢复和社会重建是参战两国未来艰巨的任务,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和地区的冲突、对抗、动荡,促使不同国家“选边站队”,在世界各国之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分裂,开始形成不同的国家体系,呈现了集团对抗的态势。

英法两国最近的“争吵”正是当前复杂的世界局势的反映。

英国外长、首相的热门人选特拉斯在接受英国媒体访问回答“马克龙是朋友还是敌人”的提问时,罕见直率地说,“尚无定论”。作为长期盟友,英国最有可能担任未来首相的政治家评价法国在任总统“敌友未定”,无疑是颇具震撼性的。

2010年,特拉斯当选国会议员

法国是战前对俄绥靖主义、战争开始后仍一度态度摇摆的代表之一,而英国从战前到战争始终都坚定支持基辅、反对俄罗斯,双方在俄乌战争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国家利益、地缘政治和世界秩序追求,即便是在俄乌战争趋势日益鲜明的情况下,法国当局仍试图抓住俄罗斯总统的手,与其保持对话关系。对待俄乌战争问题态度是两国关系某种“分裂”的催化剂。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回应特拉斯的评论时强调了英法之间的盟友关系,但这种争吵本身就是世界局势动荡和国家分化态势的表现。

战争越是僵持和延续,而不是乌克兰及其背后的支持者一方逐渐占据绝对优势,越是能够带来世界的动荡,加剧对抗和冲突,为分裂带来机会,越是能够催生新的诱惑因素,促使在此过程中正在趋于对抗的国家关系在一些重要条件的“配合”和激励下走向敌对,诱使全面新冷战的爆发。

在美国的战略竞争政策驱动下,一些关键领域的“脱钩断链”、地缘政治的“选边站队”以及“集团对抗”正在发生,冷战政策的基础和框架正在建立,虽然在目前情况下尚未恶化为全面的态势。

全面新冷战的土壤已经耙梳得宜,只待某些必要条件成熟催化其成为世界常态。一个重要的证据是北约的战略东移,其目标和任务正处于向印度-太平洋地区转型的初期,并积极吸引地区关键伙伴——日韩澳印等——参与北约活动,最终将其变成北约在这一地区施展影响力的重要依托。

作为第一项重要活动和成就,在6月下旬北约峰会举行期间,印太关键伙伴首次正式参与其中;韩国于7月上旬以正式成员的身份加入了北约合作网络防御卓越中心。随着情势的发展,印太地区的一些国家与北约的合作势必将不断加深。

而北约的战略东移的背后是超级大国的鼓励和支持,是拜登当局强化外交手段推行大国竞争战略的一个关键步骤。一旦时机成熟,北约-印太合作机制必然会成为其实施全面新冷战的重要工具之一。

当前的世界局势下,全面新冷战最重要的诱因,是俄罗斯对乌战争的长期化造成其与美国领导下的援乌抗俄联盟的对抗无休止进行下去,使其有足够的动力和意愿拥抱新的盟友,并依靠新的盟友关系与其敌人进行新的集团式的对抗,帮助其实现国家利益。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俄乌战争虽然是两国之间的事情,但已超越了双边范畴,正在并将继续改变国际格局,影响世界秩序的演变,甚至将激发大国竞争和对抗最终破局,走向全面新冷战。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