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2000年前中国古人热水造冰?困扰多年 /

2000年前中国古人热水造冰?困扰多年

你知道吗,在两千年前,中国古人就有夏天吃冰淇淋的习惯了,更匪夷所思的是,他们制冰的方式竟然是用热水,那这样做的原理又究竟是什么呢?

夏天又至,天气逐渐炎热,在雪糕刺客成为热门话题的现在,大家开始怀念起“老冰棍”的物美价廉,一根冰棍清凉解暑,扫去萦绕在头顶的热气。在现代我们可以通过冰箱很好地保存冰淇淋,这么一想,没有冰箱等电器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解暑的呢。想不到吧,其实在一千年前,古人也吃着属于他们的“冰淇淋”,一种名为“酥山”的食物。

历史学家曾在唐章怀太子墓内发现了大量壁画,内容丰富,人物活灵活现,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一副“仕女图”,壁画上的侍女体态典雅多姿,身着黄色或橙色纱裙,由于在古代染料还属于稀缺资源,只有达官贵人才可享用,因此可判断这些侍女是为皇家服务的人员。图中侍女手捧精美容器,装着什么却无从可知,经过考古学家多方求证,最终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仕女捧着的便是古人解暑降温的食物“酥山”,它底部由冰堆积,上面覆盖着动物乳汁制成的奶制品,就是酥油,将酥油加热到快要融化的时候加入蜜糖,并淋在堆积似山的冰块上,制作结束后,仕女会将酥山放入冰窖保存,来年夏天取出供达官贵人享用。

在今天,中国的紫禁城内部,依然保存着四座古冰窖。这些冰窖的建筑方式完全相同,皆为坐北朝南,外表就和那些传统的硬山式建筑差不多。至于内部则是半地下室结构,和外面有着两米的高度差。这些冰窖的内部结构为长十一米,宽六点四米的长方形结构,为了更好地储存冰块,古时候的人们往往还会在冰窖的地面上铺上大理石,再加上可以引走冰块融化所产生水流的暗沟。随后再搭配上厚厚的顶棚,如此密封结构,在古时候就完全做到了储存冰块的目的。

古人做冰只做到了“冬冰夏用”,保存的冰块损耗较大,即使存再多,也满足不了夏天的大量需求,那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古人在夏天也能够制造出冰块呢?

在西汉著作的《淮南子》中,记载了古人制冰的方法,原文记载“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汤,沈(井)中三日成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将沸水密封在一个坛子里,然后放入水井,沉到底部。三日之后,便能制造出冰块。这个方法听起来不可思议,因为井水的温度虽然很低,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冰点,想让热水达到比周围环境温度还低甚至成冰的程度,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所以很多人对书中记载的方法保持怀疑的态度。当然也不乏一些学者出来解释了这一原理,他们认为井底气压更低,在井底的环境中,水的冰点会提高,所以完全有可能实现热水制冰。

但是也有人认为,古代条件艰苦,想要打出井水温度与空气温度相差悬殊的几百米深井,是非常困难的;更有甚者认为编撰这本书的文人,并没有验证过热水制冰的可能性,只是可能听说过这种可能性,便将其写在了书中。除了热水制冰,古人也会利用硝石溶解吸热来制冰,但是由于没有详细记载,所以具体如何操作,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这种方式可以生产的冰块终究还是小数目,无论历朝历代,中国靠着广袤的领土和肥沃的土地,都始终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庞大的人口基数,就意味着这些人在夏天有着庞大的解暑市场,于是,藏冰,就成为了古时候的全新产业链。

在每年的大寒时节,这个时候天寒地冻,河里的坚冰好似钢铁,于是负责管理、督办藏冰事务的官员就会出动。他们往往会带领着工人,昼夜不停的开采冰块,尽可能的将这些坚冰转移到地窖中,再辅以厚厚的稻草,这些储存起来的冰块,会在地底静静沉睡,直到夏天官员开启地窖,它们将化为人们口中解暑的珍馐。

除了藏冰、制冰,聪明的古人在面对炎炎夏日,还有着怎样的解暑小妙招呢?

其实无论藏冰也好,制冰也罢,古时候的人们和今天的我们一样,在夏天那闷热潮湿的环境下,冰糕只能算是平日生活里的点缀,根本称不上解暑的主力军,但是,就像今天的人们会在夏天使用空调续命一样,中国的古人,在夏天也会使用水流续命。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丁缓的能工巧匠,他就因为受不了夏天的天气,发明了七轮扇。这东西的原理就是一个拥有巨大扇叶的轮盘,通过人对手柄的摇动,带动整个扇叶旋转,以此产生巨大的风能。但是,这对于中国的古代人民来说,只能称得上是解暑的小儿科。

这不,在唐代,就有一种被称为凉屋的避暑设备。这东西堪称唐代的空调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凉屋往往会依山而建,并且在它选址的时候,附近还必须拥有水源。这下,在夏天的时候,不但大山会带来天然的阴凉和山风,旁边的水源还会带动水车,通过一系列的机械装置,水会跟着既定路线所流动,直到屋顶,顺着房檐倾泻而下。传说唐代皇帝的含凉殿,就是这种结构。大家幻想一下,古代的人民坐在房子里,吹着山风,看着水流从房檐缓慢流下,和朋友吟诗作对的同时,还可以吃上一口美味的酥山,这古时候的人啊,可比咱们现代人会享受多啦。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