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职场人,居然把读 MBA 当解药
陷入职场焦虑的打工人,开始想靠 MBA" 逆天改命 "。
MBA,即工商管理硕士,拥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能报考。以往,MBA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 " 水学历 "," 花钱就能上 "。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的 MBA 学费,确实劝退了不少人。
现在不同了,一位 MBA 咨询从业者表示,近几年,MBA 的报名人数也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尽管没有公开数据,但根据市场信息推测,相比去年涨幅在 10% 左右。
受需求等因素催生,越来越多大学开设 MBA 项目,增加 MBA 招生人数。据 MBA 中国网统计,截至 2022 年共 281 所院校获批 MBA 办学资格,其中新增 26 所院校开始招生。
今年已经工作第七年的张路,第四次备考 MBA 了。过去几年,张路几乎每一次都抱着 " 必上岸 " 的心态备考,但最终皆以折戟告终。今年究竟能否成功,张路的心里还在打鼓,但当下又不得不用上浑身解数紧张备考。
为什么像张路一样追捧 MBA 的职场人越来越多?
深燃和几位曾备考、就读过 MBA 的人聊聊他们的故事。大多数想读 MBA 的人,都是自称陷入了职场瓶颈,而读书被认为是最简单的一项自我投资。他们当中,有人一次上岸,认为 MBA 备考难度不高,也有人考了多次还在备考。
读完 MBA 能圆名校梦、突破职场瓶颈吗?受访者中,有人通过 MBA 改变职业赛道、积累人脉资源、找到创业伙伴,也有人认为性价比不高,两次考上又两次放弃。
对于正处于迷茫期的职场人而言,读 MBA 或许是一个可以改变现状的突破口,至于 MBA 几十万学费换来的,是逆天改命还是锦上添花,就见仁见智了。
为了名校梦、人脉圈,职场人卷向 MBA
" 不读 MBA,工作根本没选择。"张路对深燃表示。张路大学就读于一所普通院校,毕业后在北京从金融行业的销售工作做起,换工作时往往困于学历和经验,只能在一些小平台打转。" 如果不考 MBA,实在不知道还能怎么改变现状了。"
2019 年,工作经验刚满三年,有了就读 MBA 的想法后,张路就先报名参加了几所 985 学校 MBA 项目的提前面试,参加全国联考,走完了一整套流程。
张路原本是把第一年当作试水,从第二年再好好准备,可考到今年已是第四年,他的 MBA 之路一直不太顺利,但想上岸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和大多数职场人选择在职读非全日制 MBA 项目不同,张路的目标一直是全日制 MBA 项目,也就是说,到时候需要工作断档、脱产读书。但他认为,这场冒险是值得的," 读全日制 MBA,到时候能以应届生的身份参加校招,进入大平台、大企业的机会也更大。"
张路的计划,已经被咏欣实践了。2020 年 9 月,咏欣在有了备考 MBA 的想法后,不到一周就提了辞职,脱产备考。MBA 需要入学前工作满三年,咏欣当时刚刚具备报考资格。
从一所双非一本院校的会计学专业毕业后,她找了一份外包工作,是被派遣到一家国企做财务助理,工作几年发现,职业发展、公司环境,都和她的设想不同,因此才坚定辞职。
" 双非一本的学历,在北京这个人才遍地的城市,根本没有竞争力。"咏欣说道。MBA 恰好给刚毕业两三年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跳出原来的圈子,去接触更广阔平台的机会。" 很多人刚毕业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和职业方向,但手里又没什么资本,读 MBA 来探索和改变其实挺合适的。"
当年 10 月,咏欣就把北京外国语大学当作报考院校。据她介绍,当时正是这所学校 MBA 项目开始招生的头几年,而且还有国际交流机会,一下子就吸引了她。
一位 MBA 咨询从业者对深燃提到,近几年读 MBA 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读 MBA 的人越来越年轻化。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靠 MBA 镀金的,往往是中年高管,但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早早地把 MBA 当作备选项,毕业后获得报名资格就开始备考。
职场人卷起 MBA,开设 MBA 项目的高校也越来越多,而且近几年很多学校还在扩招。比如,对比招生简章可以发现,中央财经大学 2022 年非全日制 MBA 扩招 100 人,扩招比例约为 24%;西南大学 2022 年非全日制 MBA 招生 350 人扩招 160 人,扩招比例高达 84%。
备考 MBA 的群体,一般把 MBA 项目按照梯队划分。以北京为例,一梯队学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长江商学院;二梯队学校有北航、北理、对外经贸、央财、北师大、农大;第三梯队则是北科、北邮、中石油、北交大、中传等学校。
很多进入职场多年、已经迈上中层管理岗的职场人,要通过 MBA 对抗焦虑,往往就把目光锁定在第一梯队学校上。
从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硕士毕业的史丽松在外企工作了三年后,就进入了互联网金融的创业公司。她曾在 2016 年、2019 年先后获得北大光华学院的 MBA 和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的 MBA 录取资格。
尽管她最终没选择去读书,但回过头去看,史丽松总结道,当时自己一直在创业公司负责创新项目,职业方向不太稳定,常常一个项目还没做出来,又需要开始另一个项目,但要改变却无从下手。
备考 MBA、继续深造,成了摆在包括史丽松在内的职场人面前为数不多的改变方式之一。
网申、提面、统考,读 MBA 不容易
MBA 的申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确实要比普通研究生考试难度低一些。毕竟高额学费、工作背景等要求,已经筛选掉了一部分竞争对手。
普通学术型硕士一般每年学费 8000 元,三年算下来是 2.4 万元,相比之下,MBA 的学费要高不少。要读完 MBA,头部学校的学费很少有低于 10 万元的。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为例,非全日制 MBA 两年的学费是 39.8 万元。
普通研究生录取更取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 MBA 录取,成绩是一部分,学生的工作背景也非常重要。绝大多数学校 MBA 项目会设置材料申请和提前面试的环节,如果能够在前期拿到预录取资格,在全国联考中通过国家线大概率就能被录取。
尽管如此,想要考上 MBA 并顺利毕业,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对于很多申请名校的人而言,网申和提前面试的环节可能难度更高。
市场有数据显示,2022 年共计有约 1.1 万人申请北大光华 MBA,而今年的招生名额总计只有 440 人,也就是说,最终通过率不足 5%。一位 MBA 咨询从业者提及,清北两所名校 MBA 的网申材料环节通过率只有 15%,第一环节就有 85% 的人被淘汰掉,进入提前面试环节后,通过率也只有 30%。
有人为了通过 MBA 的提前面试,拿到预录取的资格,会专门报名 MBA 咨询辅导机构,找专业老师来帮助自己进行材料准备和面试辅导。
据深燃观察,市场上一些 MBA 辅导机构推出的仅面向北京二梯队院校 MBA 项目的面试环节辅导,价格能接近 5 万元。
不过,即便 MBA 对于全国联考的成绩要求相对低一些,但还是有很多人卡在了这一关。过去两年的备考中,张路在提前面试环节都拿到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多所 985 高校的预录取资格,但结果全国联考连国家线也过不了。
" 在职备考压力太大了,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张路对深燃感慨道,由于自己英语成绩一直不太好,而考试科目中的数学、逻辑也不是自己擅长的,学起来难度很大。即便每次考试前三四个月,张路都是把晚上下班以及周末的所有空闲时间用于备考,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尽管三年都没成功,张路今年还是决定再冲一把。他仍然认为,这是他能想到为数不多的改变路径。
MBA 的学费压力也确实让很多人纠结。
费茹在传媒领域从业十年后,因为要走入管理层、同时时间比较充裕,便从 2019 年开始备考暨南大学 MBA,第一次备考就成功考上,但没想到,个人经济状况突发重大变故。
2019 年 11 月,费茹因为公司组织架构变动丢了工作,又在 2020 年遭遇长租公寓暴雷,交的四五万房租打了水漂。原本以为失业后很快就能找到工作,没想到却碰上疫情连面试都困难。
2020 年入学前,费茹纠结了好久,还是决定去读 MBA," 既然已经考上了,就不要放弃这个机会。"MBA 三年学费 20 万,每年至少要交 6 万,费茹每个月还有房租房贷要支付,经济压力不小。尽管 2020 年底费茹终于找到了工作,但第二、第三学年的学费,费茹还是贷款交的。
就算成功上岸 MBA,学习压力也不小。
" 一年要学二十多门课,写不完的论文、做不完的 pre(展示、报告)。" 咏欣形容过去一年的 MBA 生活,和大学时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不会浪费每一个学习的机会。班上同学也是如此。
她还提到,现在班上有 19 位同学,刚开始时老师还担心,这些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学生不好管理,但事实是,班上同学都想抓住这个机会重新体验校园生活,也非常乐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 最关键的是,这次重回校园,我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咏欣称,读 MBA 就是希望能够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因此,从去年秋季入学开始,咏欣就参加商赛、努力学习拿奖学金,为找工作做准备。仅是这些安排,就已经让她非常忙碌。
非全日制的学生,还需要努力平衡工作和学业。开学之后,意味着这一年时间都是没有周末的。费茹还曾专门向公司请假,为的是在 deadline 之前交论文。周末上课的时候,遇到客户打电话来,她只能悄悄走出教室,处理完工作的事情,再回教室继续上课。
花几十万读 MBA,能值回学费吗?
花大力气读的 MBA,真的能逆天改命吗?
对于部分人而言,从入学的那一刻起,改变就发生了。
进入北外读 MBA 后,咏欣凭借着这一身份,成功进入了一家头部咨询公司和一家世界 500 强公司实习。今年秋招,她瞄准了新能源和医疗行业的热门公司," 以前这些公司我连简历都没有信心投,但今年已经有几家进入了面试 "。
还有一些就读名校 MBA 的学生,因为这场求学经历,找到了新的事业方向和创业合作伙伴。
在认为 MBA 值得读的人看来,既然决定要花几十万读 MBA,这笔钱就相当于沉没成本。通过这场自我投资,短期来看,能够改换赛道、升职加薪,获得经济上的回报;长期来看,能够积累人脉资源,并将读书中积累的商业思维和逻辑用在职场上。
但是,也有人在衡量过后,觉得读 MBA 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选择了放弃。
今年在华东一所 985 高校读 MBA 研二的卫琳,和辅导员沟通了退学,正在走流程。" 我选择读 MBA 的初衷,是学习系统商业知识、提升学历、扩展人脉,但通过一年的学习发现,仅仅是读在我们学校的 MBA,很难达到效果。"
她这一年学下来发现,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而自己对商业并不感兴趣,很少在课外主动学习。加上 MBA 的学生群体越来越年轻化,同学之间的职业积累相差不大,即便是结交朋友也不过是在原来的圈子里打转。" 我觉得收获和付出不成正比。"
还有一部分人觉得,想通过 MBA 获得的东西,也能够通过其他的渠道获得,这笔钱花出去,性价比并不算高。
曾两次获得名校 MBA 就读机会的史丽松,又两次选择放弃。史丽松称,当时决定申请 MBA,也并没有非常具体且明确的目标,只是想通过镀金积累人脉资源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选择放弃,一方面因为学费不是一笔小数目。北大光华 MBA 学费大概是 30 多万,清华五道口 MBA 项目由于是和康奈尔大学的合作项目,有出国交换的机会,学费更高,日常花销也更高,估计需要 80 万元左右。
" 在当时,这笔钱我能拿出来,但也算一笔不小的支出 ",史丽松解释,如果这笔钱花出去了,期待值也一定很高,但通过 MBA 能够获得的资源,对自己而言可能并不值这笔钱。
她进一步分析称,从学历来说,自己的硕士院校不错,名校情结并不强烈;从知识获得上来说,知识付费类课程已经非常泛滥;至于人脉资源,几十万的资金已经足可让自己,更加精准地围绕事业方向去结交朋友。
一直犹豫的史丽松,到 2019 年需要交学费的前一刻决定放弃,还有更深一层原因,是看到了未来的事业方向。" 那时我已经接触保险行业有几年,也从全球保险业的发展看到了国内的机会,已经笃定将此作为长期事业。如果要在完成主业的基础上,兼顾学业,可能精力跟不上 ",她说道。
到 2019 年下半年,史丽松很快利用业余时间在保险行业就月收入过 5 万。2020 年初时,她便加入一家头部保险经纪公司,在第一年就实现了年薪百万,今年更是搭建起了自己的团队,成为了一名总监。因此,她并不后悔放弃这两次进名校读 MBA 的机会。
对于读 MBA,多位受访者的建议是,决定要读之后就当付诸行动,不要瞻前顾后反而陷入了过度内耗,同时要管理好预期。很多职场人认为读 MBA 就能突破职场瓶颈,实际上,MBA 对于职业生涯恐怕只是锦上添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