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从“985/211”到“双非” 谁说一定是“逆向” /

从“985/211”到“双非”,谁说一定是“逆向”

从 " 双一流 " 院校的本科,考研到 " 双非 " 院校,会经历怎样的心理落差?又是一年考研季,一些曾经顶着名校光环的大学生们,因为考研失败、调剂失败等种种原因,进入 " 双非 " 院校读研。对于带有一定普遍性的 " 逆向考研 " 现象,钱江晚报 · 小时新闻进行了深度探讨。

在公众印象中,既然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自然就要向名校发起冲击,最起码也要选择比本科就读学校名头更响的高校。从这个意义上讲," 逆向考研 " 似乎有点 " 掉价 " 了,不少人很难理解接受。

" 逆向考研 " 的背后是考研竞争日趋激烈。2022 年全国研考报考人数达到了 457 万人(2021 年末考试),较上年增长了 80 万人。

近日,多所高校纷纷披露 2022 级硕士 " 逆向考研 " 的数据,比如深圳大学研究生新生中来自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及本校生源占 41%,创历史新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2 年考研的报考生源中,来自 " 双一流 " 高校的考生有 602 人,增长率为 50.1%;昆明理工大学有 92 名研究生新生来自包括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985 高校。

" 逆向考研 " 的原因不一而足,但总体上是考生综合研判之后的理性选择,不必拔高,更不宜苛责。无论是否有名校光环加持,都要实现 " 正向成长 " 才是关键所系,这就要求考生和相关各方切实转变观念。

首先,从 " 双一流 " 到 " 双非 ",不需要人为地将其认为是正向还是逆向,是向上还是向下,客观来看这就是人生的一种选择。学习是终生的,并不能说在 " 双非 " 就不好。正如高考一样,考上名校只是意味着起点比别人高些而已,真正决定命运的是考入大学之后如何奋斗。同样,考研也不会决定人生,如何把握读研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经历 " 逆向考研 " 本身也是一种成长。不少本科考进 " 双一流 " 院校的学生,从小到大的路是一条不需要仔细思考的路,甚至是按照父母的规划一步步达成的,只要成绩好就可以了。考研则需要学生自己有对未来发展的把握,褪去名校光环,认识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真实的需求,这样的成长弥足珍贵。

其三," 逆向考研 " 也为破除 " 唯名校论 " 开了个好头。" 双一流 " 本来就不是学校的身份标签,有的普通院校的学科、专业,办学质量并不比 " 双一流 " 高校差,甚至更具特色,就业前景更好。

所有高校平等竞争,破除唯学历、唯名校论,是教育改革的指向之一。今年 2 月,第二轮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对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 双一流 " 重点在 " 建设 ",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 " 帽子 ",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 " 三六九等 "。新阶段 " 双一流 " 建设应当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引导各高校在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

春江水暖鸭先知。部分名校生跳出学历崇拜,克服世俗评价以及种种压力,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报考非双一流高校研究生,向社会传递了积极的意义和新的导向。学生从本科阶段进入到研究生阶段深造,是否 " 逆向 " 并非关键,只要能获得 " 正向成长 " 就可以了。希望一些仍然拘泥不化的用人单位摘下有色眼镜,主动迎接这样的变化,共同克服 " 唯名校 "" 唯学历 " 的顽瘴痼疾。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