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知青精神"?作为知青儿子我想呸他一脸 /

“知青精神"?作为知青的儿子我想呸他一脸

近日国家智库刊文:“知青精神”仍需弘扬广大,结果评论区成为大型翻车现场,作者被网友花式揶揄。

笔者作为知青的儿子,更是义愤填膺。我父辈这代人还没死,作为国家智库的“专家”怎么会写出这种狗屁文章,这是要搞出个什么样的导向?

那是一段苦难深重的岁月,这些年来我的父亲不止一次给我说过这样的话!

首先,知青这个概念就是错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知识青年,下山下乡的这群青年里,多数是小学、初中文化,极少有初中以上文化!我不知道那个年代小学毕业就算是有知识的人吗?如果这样算,我们就称习惯称他们为知青吧!

知青下乡相当随机,有的比较偏远,有的下乡比较近。我父亲算运气比较好的,下乡的地方不远。父亲当年念念不忘的是当年他们的知青点,有个下乡来上海女知青,他们知青点的小伙伴都很喜欢她!她从上海下到四川,算是比较远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么大一帮知识青年来了。吃喝拉撒,成为大问题?他们的衣食住行是怎么解决的。

父亲告诉我,当年在农村口粮全年保底是360市斤,全劳动力,稻谷实际每人只能分到一百多斤,其余全是土豆玉米红苕。五斤杂粮抵一斤稻,每人每月肉票一斤(但到农村第二年就没有了)清油票四两煤油四两食盐五两,豆腐一块、火柴一小盒,逢年过节有白糖四两白酒二两肥皂一块。每人每年有布票三尺,但得自己花钱买!

(注)分配粮食还要看岀勤天数,工分多少,绝大多数干不够的,要倒找,也就是给钱才能拿回自己的口粮,农村小孩口粮更是少的可怜!

粮食本来就不够,何况一帮本来就长身体小伙子、大姑娘。

大多数人都吃不饱,但生产队的牲口牛的伙食还是有一些保障的。因为牛要干活,特别是牛要耕地农忙那会,生产队会给牛喂一些胡豆(蚕豆),然后一些知青就去偷,大家可以自行脑补那个画面,几个年轻的小伙子,蹲在牛的食槽里面里掏胡豆,那是个什么样的画面。那个年代蚕豆可是好东西啊!

最害怕青黄不接的时候,那会儿,知青们就组团会去偷生产队的土豆,因为吃不饱肚子,70%的知青都会去偷。剩下30%没偷的,要么家里以前是中上农,成分不好,不敢去,要么就是特别老实的。

偷来的土豆怎么煮,根本没有油,多数时候还没有盐。怎么办?用泡菜坛子里面的酸水煮煮就算是很好的美味了。

那个年代食物的匮乏根本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司法的缺席。指导员、民兵连长、公社书记这三个人决定知青的一切。社员、知青最害怕的是开批斗大会。很不幸,家父因为见义勇为也被批斗过!

原因是生产队的一头牛,失控顶伤了一位社员。牛再次发起进攻时,父亲拿着扁担把牛打跑,把扁担打断了,牛也打伤了。几个知青连忙把伤员抬到公社医院。当时的赤脚医生根本看了这么重的伤,后来父亲他们又把伤员往罗江县城里抬。这个公社有一台拖拉机,其余全是独轮车!但那会都是抬去的!

伤员后来到是治好了,但父亲却被大会点名批评了。因为所救之人成分不好,是原来的中上农。牛攻击他,有人怀疑是因为他对牛使坏,而父亲因为打伤了耕牛,被当年的指导员、民兵连长打上了破坏生产的罪名。导致后来返城一直无望。而一些女知青的回城甚至付出了想象不到的代价!(这个大家自己看一些电视剧已经拍了出来)

父亲因为爱看书,回城无望后只写了一副对联讽刺:走进知青门稀饭两大盆,边边起波浪中间淹死人。横批 :缺油少盐。因为这幅对联,父亲又差点被批斗。导致回城晚,结婚都30多岁了,算那个时代的超级剩男了!

当然,知青也会有一些文艺活动,父亲告诉我,他们当年爱唱歌,最爱唱的是《洋菊花》在夜晚伫静的红柳湖畔,洋菊花开在明月夜晚,秋风啊,吹的花瓣蕊卷……这个就是他们那代年轻人的浪漫。

本来学知识的年龄,倒是学会了不少农活,砍柴烧火,喂猪放牛。以至于后来回城表现的格格不入。

我不知道是什么知青精神,反正我在我父亲这辈知青里看到了逆来顺受,和所受深深的苦难,这种苦难不是磨练,而是折磨!一代人的青春就此埋没。课堂教育在那代人那里断层!直到77年恢复了高考。谈锤子的精神!

如今,国家智库刊文弘扬的“知青精神"作为知青的儿子我想呸他一脸!这是要弄出什么导向,又要给什么招魂!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