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这个世界保有想法 敢看见真实的人不多 /

这个世界保有想法 敢看见真实的人不多

01

一个人可以认知到自己的局限,而不讨厌、嫌弃和责怪自己——这是一种内心强大且整合的表现。

这样的人并不多。

世界上更多的是另外两种人,

> 一种人是一旦认知到自己的局限,就非常地“瞧不起”和“不接受”这样的自己,这样的人对真实的自己无法接纳,活在一种对自己的理想化要求里,一旦达不到就会苛责和攻击自我。

> 另一种人是因为承受不了“我是有局限的”这一事实,所以在他们的“疯狂自恋”中,他们是无所不能,绝对正确以及绝对高尚的。用这种“不切实际的自恋幻想”来掩盖他没有能力去面对的现实——“我是有局限的,我没有我期望或者我以为的那么厉害(在很多方面)”。

人格或者心灵的成长,很多时候就是在现实中去扩展我们的认知局限,然后上面说的这两种状态,向“整合的状态”去转化——既认知到自己的局限,也能接受这个局限,知道万事万物本身都有其局限,因此接纳自己的阴影,也接纳世界和关系中的阴影。认知变得丰富、具有更多层次也能容纳矛盾的事物。

而不是偏执,非黑即白,极端和狭隘。

02

我们是如何被局限的?

好像地上的蚂蚁无法理解人的心理,蚂蚁和人不是一个维度。

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地上的蚂蚁,对事情的理解也只是非常表面的、单一的维度。

而如果深入,如果扩展,如果在不同的维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解读,我们完全可能得到更多甚至是无法细数的结论。

其实很多人活在一种被自己的潜意识限定的认知里。

无力看到更真实的世界。

想改变自己,就得突破这种限制,突破限制其实就是从蚂蚁到人,他需要的只是看得更深、更广、站在不同的位置观测,以及变换不同的角度。

所以,看见本身就是改变。你感知的世界没有被你的潜意识认知局限,在你突破局限的那一刻,你已经改变了。

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总是强调分析、诠释、觉察的原因。

精神分析没有改变一个人的具体方法。但它提供了我们从蚂蚁到人的路径。如果你愿意,你就可以尝试。

你想要改变自己,你需要的不是方法,真正的改变来源于看待你自己、看待这件事情、看待这个世界的不一样的体验。

嗯,是的,这种改变有点像升维。

看到真实的世界确实是一种近乎艰难的成长过程,成长的契机往往在于痛苦和挫败来临时,这个人没有选择推脱责任于他人,或者逃避思考,这个人在痛苦的风暴中伫立着,然后问自己,我该如何理解这件事,我该如何思考,他试图在自己内在找到答案。于是,他就迎来了一个成长的契机。

所以才会有那句话,痛苦带来成长。

成长后,你逐渐看见了真实的世界,这确实需要足够的人格基础和足够的心理能力。

因为真实的世界里,有很多我们不想看到的“不美好”的东西,包括我们自己身上的,包括我们投射在他人身上的。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准备好,我们不会允许自己看见。

03

我们需要准备才能看见的“不美好”都包括什么呢?

比如,父母对孩子其实不只有爱,还有恨,还有嫉妒,和因为恨与嫉妒而产生的攻击甚至隐性的精神施虐。

比如爱情不会因为是爱情就没有其他的矛盾的情感——实际上,两个相爱并亲密的人之间会有激烈的权利斗争。“听我的还是听你的?”很多时候内涵的并不是“你爱我你就会听我的”,而是“爱”这个字眼,以及我们赋予这个字眼的“约定俗成”的内容被偷梁换柱地变成了两个生命个体之间,甚至性别之间“权利斗争”的理由和借口,堂而皇之地成为了一个人不断挑衅和侵占另一个人自我界限的尚方宝剑。

权利斗争在爱情或者婚姻关系里以各种方式展开,所以如果我们只愿意看到“爱情”,只愿意去评判爱情的真假与否、浓度如何,那么我们就等于放弃追寻在这个字眼后面的大量关系中正在发生的事实。

我们就无法觉察和思考潜意识里被掩盖的声音。

潜意识独白一

我如何被对方侵占了我的自我,

我愿意让渡这部分界限吗?

我又是如何侵占了对方的自我?

他愿意这样被我侵占吗?

潜意识独白二

我觉得这样对我们都好,所以我希望他这样做,

可是他不愿意,我觉得他就是不爱我。

但是,难道我不是因为拒绝而感到愤怒所以要报复?难道我不是因为我无法主宰对方的思维和感知而感到无力、羞耻?

其实,他不愿意或许是因为他有他独特的判断和感知?

感受没有对错,只是一种事实。

他可以和我的感受不同,我用我的感知替代了他的感知,这个所谓的为你“好”为我们“好”,就是对他的控制和吞噬。

这就是两个自我权利和边界的战争。

如果我们问出这样的问题,或许没有答案,甚至不需要有答案。这就是在深入自我的内心,不带评判去看看关系中发生了什么。

然而在生活中,往往用爱来做出评判,比问出这样的问题要容易得多。

前者有利于占有道德高地这个优越地势,容易对对方进行直接的攻击,容易更多的让对方妥协、认同,达到我的目的,满足自我的需求。

而如果是后者,深入内心,我们就会看到有时候我们也在攻击,有时候我们也会侵略,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和对方就是在进行“谁来掌控”这个权利的斗争。

但其实,这就像妈妈让孩子穿秋裤而孩子不愿意穿,是因为妈妈觉得他冷,但是他不冷,或者就算冷他也更喜欢不穿,这就是一个孩子的自我。

在关系中,难道像个妈妈一样,觉得我是为你好,我是为我们好,就可以直接要求对方认同,而不允许对方存在不同的感知和选择吗?

所以两性关系要经营得好不是容易、简单、理所当然的事情。

允许彼此自我的存在,还能不打仗,还能保持一些爱的感觉,想想都难。这对于心灵成长是多么高的要求?

在实际的关系里,我们以爱之名,我们要求对方赞同我们的观点。

我们不接受反驳。反驳就代表不爱。或者反驳就代表我和你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就代表我们三观不合。

这或许很让人觉得痛快。但是它通往何处?

04

如果人可以如此简单地被分类、被下定义,如果关系可以如此简单地界定好坏对错爱与不爱,并依此来提出要求、传达指令,要求无条件遵守和配合,那么我们真的把人类的心灵、情绪、庞大的潜意识设想得太简单了。

允许彼此心灵都能完整存在,能被看见,能得到尊重并可以容纳各自的矛盾性、求同存异的爱的关系并不那么多。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倒是以爱之名的关系。与其追寻这样以爱之名的爱,倒不如进行心灵的探索。

而也只有拥有了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完整健康,你才能成为一个给得出真正接纳和整合之爱的人。

这很重要,因为你的爱不只是给别人,不只是利他的,更重要的是,你的爱首先是给你自己的,是利己的。

你想真正的爱你自己吗?

心灵成长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当一个人可以逐渐看到——原来他的父母尽管几十年如一日的“理直气壮”,觉得自己是最爱孩子的父母,但其实潜意识层面父母也会有恨意,在生活的重压下,在他们作为父母能力的极限处,他们对孩子的不耐烦、嫌弃无处不在。

这是不是爱,这还算不算爱?

然后当这个人在对心理的探索中发现了,父母可能是出于“因为你我才这么累”“你已经比当年小时候的我得到了太多”这种潜意识(未被他们意识到的感觉)而产生的巨大的恨和嫉妒,所以才会对孩子态度冷漠和不耐烦,缺乏共情。

他其实就“整合性”地看到了人的复杂,无奈和局限。

他会看到父母对他的爱,以及恨。不全然是爱,也不全然是恨。那么他也会看到他自己生命中的其他关系。

和伴侣,和挚友,和伙伴,和自己的孩子。这些关系每每产生了冲突、伤害、厌憎、产生了因为“我想控制你”而发起的权利战争,他就更能因为理解而释怀。

你可以选择离开不合适的人,选择和他们保持距离,甚至永不来往。但是你不会再轻易地觉得,他们只是不爱你,他们只是很坏。尽管这样判断总是很简单,但这也伤害了你对世界的感觉,把你的世界变得很局限和片面。

当你觉察了关系中的爱恨,占有与被占有,侵占与被侵占,伤害与被伤害,很多时候不是单方面的发生在某一边,甚至无法用语言来表述清楚其中的复杂和复杂背后的原因,那么你就在黑白之间,看到了灰色。

相对于非黑即白,灰色就是升维。这个世界其实是灰色,而不是黑色,也不是白色。

当然,上面那句话只是我的比喻而已。

人的眼睛,其实只能看到三种颜色,红绿蓝,其他颜色是被我们大脑合成了这三种颜色后感知出来的。人可以看到的光,叫做“可见光谱”,它在整个宽广的电磁波谱中连百分之一都占不到。也就是说,即使眼睛看到的最真,我们所能看见的其实是这个世界实际存在的物质的零头。

我们所知的很有限。我们一直都在探寻的路上。

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最接近成长。

(作者:本文中所有的举例和分析也仅有一个截取的片段和一个列出的角度,本身就是一种局限。旨在启发读者的深入思考,抛砖引玉。人的心灵是复杂而深邃的,请勿被本文局限,过度对号入座。)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