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银行理财“巨亏”上热搜 年轻人沦陷 /

中国银行理财“巨亏”上热搜 年轻人全面沦陷

年轻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生活被“愚弄”的心情:理财一天的亏损,能赶上之前一个月的收益。原本已经降低预期,甚至不期待收益,但现在,居然到了为本金担惊受怕的程度。

“愚弄”

几天前的下午,深漂女孩李一冬还在上着班,突然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

电话的另一头,对方自称是招商银行的客户经理,看到她买了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到了赎回期,建议她撤回。李一冬感觉到莫名其妙,她印象里,理财经理都会劝买,怎么会劝卖。她甚至一度怀疑对方是骗子,直到客户经理委婉地说,近期利率不太理想,建议她重视。

尽管如此,李一冬还是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和很多人一样,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她总是很放心。虽然她也看财经新闻,知道银行理财永远正收益的时代已经过去,但还是想着,亏钱的概率应该非常小。

直到11月17日上午,李一冬刷到了稳健理财暴跌的新闻,点开自己的账户一看,已经绿了一片,她震惊得说不出话,“以为是缓跌,没想到跌得这么多!” 她的理财不多,才8万块,但这两天居然已经亏了好几百,这是她之前一个月的收益,每天几块、几十块攒起来的。

▲ 一名小红书用户吐槽银行理财暴跌。 / 网络

同样被收益明细吓到的还有在北京工作的林慧。股票腰斩之后,她一心一意把自己的大部分存款都放进了银行的理财产品里,想着总归不亏本就行。每天晚上睡前,林慧都像过冬前的小动物盘点食物一样,打开App里的理财收益,看看收成。

11月15号这天,账户显示,这一天她亏了近1000元。她粗粗算了一下,5天时间,她的本金亏了近3000元。甚至有朋友想拉她一起向银监会投诉,加入维权群,告诉她只有投诉才能引起银行重视。但她不想浪费时间,只是立刻打给理财专员,预约第一时间赎回这笔理财。林慧就此戒掉了每晚看理财收益的习惯,反正“股基、债基,最后都是暴击”。

同一天,是成都人雷姗发工资的日子。打开收支明细,她突然发现总金额不对。这张卡也绑定着20万的银行基金,但数额显示,最近的一周时间,亏了3000多块。雷姗的理财产品的赎回期要到明年三月,即便现在盈利全无,已经开始亏起本金了,她也只能看着账户,干着急。

这是雷姗从来没有预料到的事儿。她之所以会选择银行理财,就是图它收益稳定,之前也确实是这样的——她所购买的广发银行的产品,一年利率并不算高,大概在3%左右,每年都能给她带来几千块的收益。她一买就是好几年,和理财经理都已经成了老熟人,这一回,是她第一次看到产品亏钱。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雷姗有些难过,就连生活里“小小的快乐都没有了”。

这些愤怒、无奈的理财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购买的都是R2级理财产品。一直以来,理财产品被按照风险等级分为R1-R5不同类型,风险逐层增加。R1、R2普遍被理财者认为是风险较低的产品,起码本金不会出现亏损。

现在,情况显然已经不大一样。在理财产品不再刚性兑付之后,任何一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都随时可能出现跌破本金的风险,而理财者显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打开社交平台,到处都是稳健理财下跌的吐槽,“理财地震”“避雷理财”。一部分人甚至在理财里投入全部身家,比如一位理财者在建行投入超过200万本金,单日亏损超过5000元,再这样下去,“一个月白干”。投资老手也难逃亏损,这样总结自己的命运:“前年死于基金,去年死于信托,今年竟然死于理财。”而根据choice数据初步统计,从11月10日至11月15日,4个交易日内,发生净值回撤的R2、R1等级风险理财产品有近6000只。

年轻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生活被“愚弄”的心情:理财一天的亏损,能赶上之前一个月的收益。原本已经降低预期,甚至不期待收益,但现在,居然到了为本金担惊受怕的程度。这种愤怒,也直接涌向了各大银行的理财经理。

▲ 11月18日,微博“理财”实时动态。图 / 网络

从保本到不保本

“你等着我去分行揍你!”

一大早,已经连续失眠两天的孙雯打开手机,就看到客户凌晨5点发来的消息。这不是她第一次收到威胁,但看到的一刻,心里还是担忧。辞职的念头在她脑子里短暂地闪现了一下,想到下个月的房贷还在等着还,她立刻完成了出门上班的心理建设。

孙雯是北京某家银行的理财专员,客户的资金一旦有了风吹草动,她的手机就会被长达60秒的留言刷屏。最近几天,她每天都要同时联络近一百位理财客户。尽管她已经在朋友圈里贴出了银行官方解释——“疫情政策放松引发债市急跌,理财产品配置了约30%的债券资产,因此下跌。”但客户并不满意,嫌弃她“只会转发话术”。

曾担任过银行理财经理的古风也给出了类似的观点。疫情政策放松让资本市场提高了股市、宏观经济的整体预期,所以才会抛售国债。

而另一个因素和人性有关。2018年4月,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净值化并且不再刚兑保本。只要当天净值下跌,客户第二天就能看到账面亏损,很多客户急于立刻赎回也加剧了跌势。

孙雯来不及关心理财大跌的原因,只当遇见了“黑天鹅”,她有更要紧的事。她所在的理财专员吐槽群里,没有人闲聊,几乎每个人都在问同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应对客户质询?”“应该劝客户尽快赎回,还是长期持有?”

孙雯拿定主意,要给提醒客户尽快赎回,她手里的客户大半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和拥有一点积蓄的老人,一进门的诉求就是“利率高点。”但一个好的理财专员,能听出客户没有说出来的话——本金安全。

说要来分行揍她的就是一个老人。因为对方工龄短,退休金每个月只有3000元,这点存款,是他一辈子的积蓄。孙雯特意在销售产品时着重强调了“不保本”,同事听了嫌弃她傻,聪明的理财经理懂得怎么通过聊菜价、孙子的学习和国际局势,把这一点岔开。

她也把这段经历发到了社交媒体,原本想寻求谅解,但没想到更多人留言,要她把偷走别人本金得到的提成还回来。但实际上,孙雯能获得的提成极少,R2级别的理财产品,“100万存入,最后能提100块就不错”。

听到老人赔本之后的威胁,孙雯固然难过,但她很快理解了对方。“这么多年来,银行理财都不承诺保本,但理财收益也从没真的亏过。很多客户就当不保本这句话走个形式。”

还有一些理财经理,自己也陷入了这次理财暴跌的泥潭。

云蕙是西安一家银行的职员,一年的收入在12万左右,入职之后,她就买了不少自己公司的理财产品,也入手了招商银行的理财。一开始,她并不是很上心,“算法推荐什么,就买什么”。她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比银行(活期)存款高一些就可以了”。直到这次自家银行理财暴跌,让她再一次感受到未来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的丧失

这拨理财出现亏损的年轻人们,有一个共同点:她们此前也曾尝试过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方式,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回到了银行的稳健理财。

最开始的时候,李一冬的理财风格更“猛”一些,更青睐高回报。那时她在一家旅游公司做产品,疫情一来,旅游行业成为最直接受到冲击的行业。她薪资减少了30%,一周上两天班,已经算是幸运。还有很多同行,整整一年没有任何收入。

为了多赚点钱,李一冬选择了风险大、收益也更大的股市。她有接近30万的存款,那个时候,她稳健型的资金配比只有20%,其余全部都重仓了中概股,超过20万。

疫情初期,中概股上升势头一直很好。李一冬看好互联网,纳斯达克指数也一直在涨,“跟着买,好像就不会亏”。直到年初,中概股开始急跌,李一冬也没有想过撤出来,而是选择了“抄底”,不断加仓,一直持续到狂跌50%,她终于不敢加仓了。

到今天,李一冬再也没有点开过手机里的股票软件,彻底放弃了在股市的挣扎,通通撤了出来,把重心放在R2级别理财。如今,她的稳健型资金配比能达到60%,剩下的也都买了指数型基金。

▲ 图 / 《华尔街》

云蕙在几年前也都会买点股票。虽然不擅长,但“还愿意去尝试一下”。但初学者们往往“追涨杀跌”,结果就是后来一天跌几百,“工都白打了”。朋友总调侃她是跟风的韭菜,那之后,她也不再碰股市。

对于云蕙来说,自己的改变是在职业受阻之后开始的。大学毕业的时候,云蕙选择了当时最热闹的教培行业,在新东方当一名语文老师。结果,还没干两年,就赶上了双减,短短几个月时间,她换了三份工作,被三家教培公司轮番裁了一回,领了两回赔偿金。最后一回被裁是在2021年8月,她甚至还没有等来转正。

才25岁的云蕙,感受到了生活的不确定性。找第四份工作时,她没有选择私企,而是在经过五轮笔试和面试之后,进入了一家银行,钱少了,但总归稳定了。连买稳健理财,也是买自家银行的,把风险降到最低。

大家对待理财的心态变化,本质上是安全感的缺失。钟宁也是如此。几年前,她读完研究生,心心念念想找一份互联网公司用户研究的工作,挣得多、待遇好。但这一切,因为一次裁员风波改变了。

那是2021年冬天,钟宁正在一家二线互联网公司的出海部门实习。只是下楼吃个午饭的时间,她海外的同事就发现自己登陆不了钉钉、无法发送邮件,钟宁也没办法在办公软件里给他们发任何信息。后来钟宁才知道,整个裁员范围波及部门50%的成员,没有任何人提前得到通知,“真挺吓人的”。这是她第一次见识到互联网公司的“风险”。

从那之后,她选择了加入一家稳定、收入相对低的外企。这家公司同样有面向员工的全员持股计划,但钟宁从没想过参加。比起大起大落的股票,她也更相信,稳健理财,才是真正的“落袋为安”。

这些年,雷姗的生活里出现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她的理财思路越来越趋于保守,除了银行理财产品,她一概不考虑。

她今年49岁了,马上要到退休的年纪,已经在私企待了二十多年,在成都一家实体服装企业做财务。好的时候,公司一个月入账几千万,都不是问题。2020年年初,正是过年赚钱的时候,疫情来了。原本在最该赚钱的时候,公司连续关了200多家店。

工资没有按时到账,不少员工都来催问身为财务的雷姗,但总监却悄悄告诉她,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给员工们发工资,让雷姗照顾好大家的情绪,要求她向大家传达一些并不实在的托辞,“要和公司共患难,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同事们的拷问,雷姗感觉到痛苦,也第一次感觉到,生活里最确定的不变就是变化。也是从这之后,她才投入稳健理财的怀抱,想抓住最后一点确定。

震荡

就像蝴蝶扇动翅膀,稳健理财亏损后,也引发了大家生活里后续的震荡,比如,再一次消费降级。

雷姗的工资不低,从前只在京东上买东西,图快,连淘宝都很少打开。她也喜欢低奢品牌包,一年会买好几个。最近,包包肯定是不买了,手机里常用的软件变成了1688和拼多多,她学会了在上面买发卡、纸巾和拖布。

云蕙也在想办法省钱。银行有食堂,每天中午吃了午饭,云蕙会再多打一份,偷偷存放进食堂柜子里,下班的点儿到了,再上楼去食堂,把打好的饭拿出来。带回家热一热,一顿晚餐钱省出来了。

云蕙观察过,除了自己和保安,单位里没人这么干。她感觉到尴尬,下班了,只好晚几分钟起身,等同事们都走了,再往楼上走。碰到熟人,对方纳闷,“你去楼上干嘛?”云蕙讪讪一笑,说要去上厕所。

尽管有些不好意思,但这样能节约好几十块钱。外卖越来越贵,前两天,云蕙没赶上食堂饭点儿,在周边商圈吃了一顿,一份汤包、一份辣椒炒肉,加起来就是48块,付钱的时候,云蕙觉得肉痛。

不止节省饭钱,她也节省房租和一切。她现在租的房子,是一个即将拆迁的老校区,向同事租的,一个月只需要600块,需要忍受没有电梯、早晨6点就开始喧闹的街市,以及还有人用大喇叭在街头唱歌。

▲ 36元的小炒肉和12元的汤包。图 / 受访者提供

和雷姗一样,她也爱上了省钱软件,在新东方的时候,她的收入不错,常常去逛屈臣氏,随便拿几样东西,就是一千多块。今年,为了创收,云蕙干脆拾起了老本行,晚上7点下班回家后,帮忙给邻居小孩辅导家庭作业,每个月又能有小几千的收入。

之所以这样开源节流,就是为了求稳。云蕙想再节约点、多赚点,抓紧给自己攒一套房子的首付出来,让她更有在大城市里的安全感。

今年,北京的林敏就终于摆脱了租房7年的“临时感”,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带着一种补偿心理,她给自己买了8000元的沙发,一万多的桌椅,畅想着给自己的次卧装修成书房或者婴儿房,定制一个整体的衣柜。她甚至想过,手头稍微松快了,那要不要提前还房贷?

这种安全感来自于她银行卡里数额的变动。每年,她都会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看到理财产品里的收益慢慢增加,总资产的数额真的达到了目标,她就觉得内心无比满足。

但这波亏损之后,她的想法又松动了,开始怀疑,现金,是不是还是应该留在手里,而不是全都花出去。直到现在,林敏只是给次卧买了一个升降桌和一把椅子。婴儿房或者衣柜,她暂时不去想。

她开始想尽办法,四处寻找大额存单,20万起存,时间是一两年,不到4%的利率,但百分百保本。因为保本保息的产品非常抢手,排队就要2~3个月。她想起自己从前嘲笑妈妈热爱(电视剧)存款,“就为一点点利息,把钱锁定在银行那里”。但现在,她理解了“上一辈人的选择和智慧”。

▲ 图 / 《华尔街》

(文中涉及人物均为化名)

债市大跌引连锁反应,债基、银行理财遭“暴击”

一向是投资者资产配置中“定海神针”的债券近期迎来巨震。伴随着债券价格的下跌,债券基金、银行理财也难逃“厄运”。而诱发债市调整的原因或是防疫20条和地产16条带来的利好促使市场普遍认为未来继续降息的空间不大,货币市场预期收紧。而货币供给收缩就会促使市场利率上行,从而导致债券价格下跌。

债市调整,余震波及债基、银行理财。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全部2805只债券型基金(份额未合并)中有2575只债券基金7日内呈现下跌之势,其中跌幅超1%的有297只。

除债基外,配置资产中债券为“主力军”的银行理财也未能幸免。

继3月银行理财大面积破净后,近期再次迎来“破净潮”。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5日,全市场34364只银行理财中(发行主体包含银行和理财公司),共有1776只产品的净值跌至1以下。

有多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债市罕见大跌与先前推出的一系列经济相关政策有关。当政策推动经济向好发展,意味着市场对资金的需求会增加,但11月以来流动性持续收紧,市场担忧货币政策难以进一步宽松,从而导致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近期的大涨,债券价格下跌。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团队也在11月15日发布观点称,债市出现的大跌的原因有三:第一,央行、银保监会出台具有标志意义的房地产政策;第二,市场对于资金面的担忧有所加剧;第三,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带来的复苏交易。

一向平稳的债基大跌

在波云诡谲的2022年,相比于权益类市场,债市成为不少投资者的“避风港”。

由此,债券基金深受投资者追捧,规模不断增长。据中基协数据显示,开放式基金中,债券基金上半年资产规模增长6312亿元,增幅为14.4%,总规模达4.73万亿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资产规模均出现缩水,其中股票型基金规模由去年年末的2.58万亿元降至今年6月末的2.47万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从2021年末的6.05万亿元降至今年6月末的5.4万亿元。

除规模外,自年初以来,债基业绩呈现平稳运行。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2800只债券型基金(份额未合并,下同)中,在今年以来收获正回报的基金有1727只,占比高达61.7%。

但一向以稳健著称的债基近期出现大跌。

据天天基金网显示,截至11月16日,共计2805只债券型基金中有2575只债券基金近一周以来呈现下跌之势,其中跌幅超1%的有297只。

细分来看,在1237只长期纯债基金中,包含1211只均在近1周下跌,有905只基金跌幅超0.5%,其中国金惠盈纯债A跌幅最大,达1.92%;其次便是南方崇元纯债A跌幅为1.6%。

拉长时间线来看,长期纯债基金的跌幅更是惊人。南方双元A近1个月的跌幅超11%,宝盈盈泰纯债A的跌幅超7%,金鹰添荣纯债债券A的跌幅超5%,大摩优质信价纯债A的跌幅超4%。

相比于长期纯债基金,短期纯债基金跌幅较小。据天天基金网显示,567只短期纯债基金中,近1个月跌幅超0.5%的仅有75只,近1周跌幅超0.5%的仅有88只。

银行理财未能幸免

债市萎靡不振拖累的不仅是债基,银行理财也受到牵连。

众所周知,理财产品配置的资产中债券扛起大旗。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显示,截至去年末,理财产品投向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余额分别为21.33万亿元、2.62万亿元、1.02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68.39%、8.40%、3.27%。

显然,债券类资产在一众配置资产中占比遥遥领先。今年上半年也无例外,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理财配置债券类资产的比重为67.9%,占比近七成。

这也意味着债券的波动对理财产品的影响较大。

在债市突发“大地震”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同样表现不及预期。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在超3万只理财产品中,有超过1万只产品在最近一周回报为负,占比超30%。

其中固收类理财饶是如此,据方正证券表示,固收类理财净值11月以来跌幅扩大,11月以来理财净值下跌的理财产品占比为34%,明显高于10月下跌占比12.5%。

以招银理财招睿活钱管家添金2号产品为例,据招银理财官网显示,自11月7以来,该产品净值不断下跌,从累计净值1.0087下降至11月16日的1.0066。而该产品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不低于80%。此外,据了解,招银理财招睿活钱管家添金2号产品更是触发大额赎回。

这并非个例,光大理财也无例外。旗下主打纯固收策略与“固收+”策略的阳光金固收系列产品中,有不少产品在近1月的时间出现下跌。

以阳光金18M增利1号为例,据光大理财官网显示,该产品成立以来收获15.22%的涨幅,但最近一月以来业绩“变脸”,跌幅为0.5%。

而这只产品的资产配置中,固收类是“主力军”。据该产品今年三季度投资报告显示,固收类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近70%。

细观该产品的前十大持仓,债券占据七个席位,合计占总资产的比例近30%。其中22青岛银行永续债01持仓占比最大,为7.21%;其次便是22高科01占比为3.96%。

甚至在一众固收类理财产品中,不少产品出现破净现象。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存续的25627只固收理财产品中,1118只产品净值低于1。

以招银理财为例,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旗下多只固收类产品净值低于1。像招银理财招睿全球资产动量两年定开12号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截至11月15日净值为0.9902;招银理财招睿鑫远生金十四月定开6号增强型固定收益类自10月14日以来净值不断下跌,截至11月15日净值为0.9943。

债市不稳的“元凶”

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判定债券市场牛熊的关键指标。

具体来看,债券市场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下降伴随的是债券价格的上升,反之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上升伴随着债券价格的下降。

将时间拉回2016年,彼时债市波动较大,熊市悄然而来,与之相对应的便是10年国债收益率的上升。据中国货币网数据显示,从年初的2.87%冲高至12月30日的3.36%。

这也就不难理解此次债市的走弱。11月14日,据中国货币网数据显示,彼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逐步升至2.83%,相较于前一日涨幅为11BP。随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继续震荡上行,截至11月17日,为2.84%。

而国债收益率上涨的背后是优化疫情防控20条、金融支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16条政策带来的利好促使市场普遍认为未来继续降息的空间不大,货币市场预期收紧。而货币供给收缩就会促使市场利率上行,从而导致债券价格下跌。

正如中信证券明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前市场也在押注央行会继续降息降准,但是近期央行操作非常稳健,导致市场对于降息降准的预期落空,也导致债券市场的调整。

近期市场流动性确实有所收敛,11月15日央行开展8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7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然而本月MLF到期量1万亿元,央行续作8500亿元,MLF净回笼1500亿元。

债市不稳引起的连锁反应促使债市后续走势如何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展望后市,东海基金认为,未来市场将重回中长期信用端能否改善的逻辑上,利空出尽后,当下宏观经济和政策组合对债市仍然偏暖,MLF与一年期存单利差收敛,利率上行仍有顶,债券市场的配置价值仍在,可考虑逢低吸纳。

华创固收团队也认为,近期债市出现大幅调整,但货币政策不显著转向前提下,当前债券品种收益率已初具配置价值;尽管悲观情绪导致的赎回仍对市场产生扰动,但基本面未显著改善前,赎回造成的摩擦并不形成趋势影响。

债基、银行理财跌上热搜,持有的产品怎么办?

近期,包括债基、银行理财等产品的大面积亏损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继今年3月份银行理财大面积破净后,一向被看作是稳定、波动小的债券基金也跌上了热搜,甚至此前大火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以及个别爆款短债基金、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也受到波及。

为何近期债基、银行理财等主要投资于债券的固收类产品大幅下跌?投资者又应该如何应对?

#01

如果是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对近期固收类产品的大跌可能更深有体会。

根据方正证券的不完全统计,从10月末至11月15日,短短十余个交易日,市场中近8000只固收类理财产品中,超过2600只是净值下跌的,其中,有22只产品净值跌幅超-1.00%,跌幅超-2.00%共计4只产品,下跌产品数量占比超过1/3。如果仅看银行理财,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在3万多只理财产品当中,最近一周出现负收益的理财产品超过1万只,净值下跌产品数量占比同样较大。

不仅如此,受到债基、固收理财等产品净值快速下跌和产品大额赎回的影响,其它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也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出现了净赎回。甚至有多只短债基金和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触发了“巨额赎回”。

#02

对于债基、银行固收类理财的投资者而言,今年产品持有的体验并不算好。就在今年的三月份,银行理财同样出现了大面积的破净亏损的情况,也一样引起了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不过就如股票一样,同样是“跌”,原因也是不一样的,今年3月份理财的“破净潮”主要在于股票市场的大幅度亏损带来的冲击,而眼下则主要是近期债券市场的大幅度调整而造成的。

由于债基和银行理财主要投资的是债券,近期这些产品的大面积亏损也主要是由于债券市场的走熊而导致的。原因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管理,这一点主要针对的是银行理财产品,不包括债基。很多银行理财的投资者抱怨,为什么前几年就没有出现过这么多的亏损情况。“资管新规”落地之前,银行理财类产品普遍以“摊余成本法”估值,在2020年6月“资管新规”落地之后,估值方法从“摊余成本法”改用“市价法”计算产品净值。

摊余成本法下,债券以买入的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在剩余期限摊销,每日计提收益。

但市价法下,所持有债券要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进行估值,每日要结合票息以及买入成本与当前市价的盈亏情况,综合计算当日损益。

举个例子,假设某产品买入票面价值为100元的一年期国债,票面利率3.6%。

在摊余成本法下,其收益为每日计提票息收益0.01元,持有至到期收到本息后,收益为3.6元。体现在净值曲线上为一条斜向上的直线。

在市价法下,同样每日计提票息收益0.01元,但债券价格参考一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进行估值。假设当日一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债券价格下跌至99.9元,则当日体现在净值的变动上,为亏损0.09(=99.9-100+0.01)元,当日净值亏损幅度0.09%。(注:为便于理解,此为简易算法,不代表实际行情)

可以看到,即便同样为持有至到期,摊余成本法和市价法同样到期收到3.6元的收益,前者无需考虑市价波动,每日0.01元的稳定收益。但市价法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收益上下波动,体现在净值曲线上就如下图。

所以,即便是过去出现过债券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但在摊余成本法的估值方法下,并不体现在净值上。

第二,近期市场的资金面偏紧,债券收益率快速上行,导致债券价格普遍大跌,主要投资于债券的债基和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净值的快速下跌。

今年以来,在内外因素共振下,一直是财政支出的大年和货币宽松的大年,年内三次下调五年期LPR,两次下调一年期LPR,但近期货币最宽松的窗口期已过,资金面偏向于边际收紧,市场长短端利率快速上行。对于债券而言,价格与市场利率成反比,近期市场利率的短期快速上行,演绎了一场小型“债灾”。

第三,近期市场出现了显著的风险偏好变化。近期“疫情防控20条”与”地产纾困16条”政策的出台,大大的提升了市场对于未来经济的预期,风险资产(股市)得到了极大的提振,沪深300指数从10月末至今反弹近8%。股市长期向好的预期一定程度上对市场上的资金产生了虹吸效应,资金从债市流向股市,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推高市场利率。

第四,经济预期的修复可能带来中期内利率中枢上移。从近期出台的疫情防控政策、地产纾困政策等,较大程度上修复了前期市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在未来经济增长重回正常水平的预期下,市场对资金的需求上升,再加上落实地产政策对于宽信用的传导,资金需求的上涨可能在中期还会一定程度上推高市场利率,使得债券价格进一步承压。

所以,近期无论是政策面、基本面以及资金,都对债市形成了一定的利空,这种利空传导到机构和投资者,引发短期内的大量赎回甚至触发产品的巨额赎回,赎回潮的压力又进一步反馈市场中,形成了债市的负反馈,也引起了投资者极大的反应。

#03

权益类的产品经常会大涨大跌,波动较大,因此即便是亏损较大,如果遇到一波行情也能很快回本。但与权益类的产品不同,债券类产品在遇到较大幅度亏损深套时,回本之路往往漫长。

对于那些风险偏好非常低,无法接受理财或债基净值如此大幅度波动的投资者而言,及时止损出局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下,这些产品净值的大幅度波动不会是最后一次,甚至未来发生更大幅度的波动也会是大概率事件。无法接受、无法承担这种风险,回归到银行存款、大额存单、保险等保本类的产品或许是更适合自己的投资选择。

而对于那些风险偏好较低,但能够承受一定波动的投资者而言,保持持有不动,跌多了就适当补仓,并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无论是经济修复的预期,还是未来一段时间的货币政策,可能并不支持债市快速的企稳回升。同时,本就打算长期持有的投资者也无需担忧,债类产品适合做“时间的朋友”。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而言,目前股票相对于债券的风险溢价已经较高,股债平衡的投资者逐步减债加股更加合理。当然,调仓的过程也不必一步完成,毕竟当前国内外的不确定性因素仍在,经济的复苏也不会一蹴而就,震荡的市场可以让我们有充分的反应时间。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固收类产品相对于权益类产品波动小,交易成本相差却不大,并不适合做波段操作,想要在现在下跌时买入,等待反弹后卖出,可能得不偿失。

(本文作者黄大智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银行理财产品回撤 央行出手平稳预期

近期密集出台的多项政策,燃起了市场对于经济走势的乐观预期,股市震荡回升,然而作为股债跷跷板的债市,却迎来一波回调。最近一周,低风险、固收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大面积下跌,截止到16日,全市场约35%的理财产品最近一周回报为负,为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央行昨天(11月17日)终于出手,平稳市场预期。

打开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列表,随便选中一只,近一周收益率几乎全部为负。这一波债市的回调起始于上周五,当日发布了优化疫情防控20条措施;随后周末,央行发布金融16条措施全方位支持房地产业;本周初,文旅行业又进一步得到提振。

由于债券与股市的特性相反,当市场对于经济预期乐观时,风险偏好提升,资金便会选择流出债市,进入股市和实体经济,因此上周五债市回调的幅度创下2016年以来的新高。某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称,客户赎理财,理财赎基金,基金就开始卖债。

有券商数据显示,截止至本周中,固收类理财产品规模较上月底减少了1800亿元,在此背景下,有的小规模银行开始"以系统升级为由"暂停赎回,也有的产品因为赎回量过大,系统自动暂停所有赎回。

为防止系统性风险,央行终于出手,为市场增加流动性,当日净投放超过1200亿元,十年期国债期货终于得以止跌。

申万宏源研究所债券首席分析师孟祥娟表示,最终如果要平抑这种负反馈,基本上都是由央行出来,适当释放一些流动性,平稳一下市场的预期。业内人士提醒,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净值化变得越来越深入,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

新闻来源:每日人物、看看新闻、第一财经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