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如果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 意味着什么? /

如果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 意味着什么?

中国多地降低核酸查验要求欧盟访华官员称习近平承认病毒致命性减弱- BBC News 中文

最近国内防疫政策调整极为“迅速”,感觉几个小时一变。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是开始放松对核酸阴性证明的要求。由于各地政策不一,我也只看到一些例子,不可能全面覆盖所有情况,更不排除有的地方执行完全不同的方案。不过大概归为以下几种:

1. 与社会接触少的人可以(或者说鼓励)不再参与常态核酸检测

2.医院就诊不再需要核酸检测阴性(似乎会加上临时抗原,或是当即采检但不要求等结果再就诊)

3.出入公共场所(包括使用公共交通)核酸检测标准放宽,比如不再要求48小时内阴性,极端的会是核酸不再有时效性,等于直接取消核酸要求

过去大半年一直推行核酸常态化,突然转向放松检测要求,很多人担心这是否合理,是否会带来传染风险。

对此,我们可以从常态核酸检测的目的出发,来分析。之前写过几回,常态核酸检测是面对奥密克戎维持清零或零疫情的必然选择。奥密克戎潜伏期短,中位仅3-4天,而感染前一两天(潜伏期末段)就具备传染性。这种情况下依据症状做筛查肯定会漏掉不少具有传染性的人——不用说真的全程无症状,就算是症状前就能漏个大窟窿。

只有通过频繁的核酸检测,才能确保某地区的社区感染没有发展到不可控的阶段。注意,此时可能不断有零星病例出现,如从其它地方输入,这无法避免。但核酸常态化的意义是在这些零星病例引发大量社区传播前就把有传染性的人找得八九不离十,就避免了暴发。

可就像我以前说的,核酸常态化虽是维持零疫情必须,但它本身有致命缺陷。一旦疫情升温,核酸常态化会变本加厉,包括检测范围、频率会急剧增加,这个系统的可持续性是有问题的。而疫情升温到暴发阶段,核酸常态化由于人力物力成本飙升,根本不可行。

因此从频繁的常态化核酸中解脱出来是早晚的事,也是必须的,关键在于是什么样的解脱方式。是有良好预案的平稳过渡,还是飘移不定的突然急转弯。

一些人担心核酸检测要求放松导致传染风险增加。这种担心有道理,但也要指出,那么多地区每日新增上升,传染风险本来就在增加,而且频繁核酸检测在疫情升温的当下维持很困难,可以说面对更高的传染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当然,核酸检测的放松意味着无症状、症状前感染者的筛查基本放弃,实际上也意味着维持零疫情将不再可能。单纯从防疫转向角度看,检测放松特别是公共场所核酸码松绑,意义远大于阳性居家隔离等其它转变。

当下真正要考虑的是原先常态核酸检测来满足的新冠检测需求,哪些是仍有必要的,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满足。可以这么想:如果不追求零疫情,前文提到核酸检测放松的三个情况,是不是真的就没有任何检测必要性了?

第一个,与社会接触少的人,即长期居家的人。让这些人不做核酸,是因为他(她)们与外界接触少,被感染的风险低。参加大规模核酸检测反而让他(她)们不得不参与群聚,增加感染风险。道理上看毫无问题。

但这些人真的一点感染风险都没有,一点检测的需求都没有吗?长期居家是否意味着不和任何人接触?绝大部分人应该没那么极端。所以这些人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感染风险,更谈不上一点检测需求也没有。很多地方免于检测的人不仅有上网课的学生,还有居家的老人。后者作为高危人群,反而要考虑保障疑似感染后能有机会及时检测。怎么保障?最简单合理的做法是储备一些抗原自测试剂,居家的人特别是高危人群,有疑似症状后应该用抗原做检测,以便及时确认感染情况。

第二个,医院不再要求核酸阴性证明。这是合理的,保障民众获得必要的救治,而不是空等核酸码。强调防疫不应影响民众求医已经很久,但一直有各种看病难的争议,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医院等机构的核酸码要求。可如今很多地方确实在感染病例不断增加的阶段,参考中国医院以往的人山人海,如何避免医院成为超级传播事件发源地特别是防止医院内高危人群被感染,在核酸阴性要求取消后需要另谋方案。

当场的抗原检测针对求医者来说是比较好的折中。不过更好的做法应是鼓励求医者在出门前就做一次抗原检测。另外,医院工作人员的检测显然要分开考量,常态检测仍应维持。而且随着病例增加,包括医院等高风险单位的管理思想也要转变——不应总觉得工作人员是在单位里感染风险才高,社区传播增多后,高风险单位的员工很有可能是在自己的社区被感染。因此,医院的检测方案不仅要考虑工作人员在岗位上被感染的排查,也要考虑他(她)们来上班前就已被感染的可能性。

第三,出入公共场所核酸检测要求的松绑。之前有城市裁撤核酸点,我说过出入很多地方都要核酸码,核酸检测要求不改,先撤采样点肯定会造成问题。如果出入公共场所核酸检测真的不再有时效性或者根本不需要检测,那确实将让核酸常态化淡出社会。因此,这会是所有检测放松里影响范围最广也是真的可能结束常态化核酸乃至清零方针的一条

但这一条可能也会是让很多人最担心:不查核酸了,还安全吗?理论上虽说没了核酸要求,还有健康码来保障风险,但事实就是地说,如今控制感染风险主要还是靠频繁的核酸检测。病例不断上升的时刻,基于空间判断的健康码很快会因为感染者的大量增加失去意义——想象4月的上海或如今广州的几个疫情重灾区,感染者多了,怎么走可能都会时空伴随——如果所有人都是红码,绿码又有什么意义?按一些地方减码的力度与当地感染病例数,只能希望管理者稍微想得清楚一些,别过两天又得临时调整。

也如前文所言,一旦常态核酸检测终结,症状前、无症状的筛查将基本消失,这确实会带来更大的传播风险——包括不再要求核酸码的公共场所。问题在于如何应对这种风险。

面对传播风险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否需要检测来确认或排除感染的风险,二,如果感染,健康风险如何。

从检测来看,其实更为方便的抗原检测更适合满足个人检测需求。抗原检测不如核酸灵敏,适合确认有症状的人是否为新冠感染,不适合无症状或症状前筛查。但那些筛查在排查所有感染者以阻断一切传播时很关键,从个人健康角度看意义非常有限——有谁是必须在症状前就确认感染,或者即使无症状也一定要知道有没有感染的?因此,还是可以通过准备一些抗原检测保障自己的检测需求——如果出现症状,及时通过检测来确认是否为新冠感染。

从健康风险来看,每个人感染后的风险不同。健康年轻人不必特别担心周遭环境里感染风险在增加,高危人群则要做不同考量。很显然面对正在升温的疫情,高危人群在公共场所需要做更好的自我保护,比如戴N95口罩等。周遭检测的减少只会增加这种自我保护的必要性。此外,高危人群也应该意识到感染风险很难完全避免——即便继续常态化核酸,疫情升温的态势真能逆转吗?通过疫苗接种降低疾病风险是所有自我保护措施中最重要的一条。

不过现实中的低危高危区分要复杂得多,比如一个健康年轻人如果和老年人同住或要去见家中老人,或者一个健康年轻人的工作环境中有高危人群。这些都会对感染后果的判断造成影响,也需要个人对健康风险有更准确的认识。

一夜之间,每个人都是个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又成了流行语。但成为合格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完善、科学的健康认识,这是否应该完全推给个人?特别是在一个高危人群新冠疫苗接种率明显落后,医生告知有基础疾病的人不应接种疫苗屡见不鲜的地方,我们是否对个体的科学素养指望过高?

没有完善预案与科学解释的180度大转弯,宣传荒唐可笑的无症状比例,我不认为会让民众成为更好的健康第一责任人,也不会让转向更平稳顺利,更不会让最终的着陆代价更小。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