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清零”:民间吁反思 官媒唱赞歌
中国一朝告别“清零”,大尺度放开防疫限制,令民众有恍若隔世之感。在官方媒体继续宣扬中央的政策永远正确之际,民间有声音呼吁反思过去三年的防疫政策。
本月初,中国政府推出疫情防控“新十条”,为实施了近三年的“动态清零”画上了句号。自此防疫政策大转向,大步迈向放开。这一突兀的转变让不少中国人感到震动。回首过去三年的政策落差和官方宣传的自相矛盾,也让网民感慨万千。
社交媒体上流传着网民总结的“疫情简史”:“1禁止造谣(2019.12.8-2020.1.2),2“可防可控”,(2020.1.2—2020.1.19), 3剧毒无比(2020.1.19—2022.12.7)4小事一桩(2022.12.7—)”。“12月7日之前,只有新冠是病,其他都不是病;12月7日之后,其他病都是病,只有新冠不是病,可以在家自愈。”
闹剧收场
网名“半痴子”的微信用户发文,更是称三年的“清零”防疫是“一场无厘头闹剧”,人们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作者认为,应该算一算“生命帐、经济账、科学帐、法治账、政治账、良心帐”这几笔账。
“一场无厘头闹剧,居然能够调动全部社会资源,令自上而下的各级官员为之身心疲惫、一筹莫展,眼见得荒唐透顶,却还要顶礼膜拜,使尽全力配合表演,而无一人敢于发杂声、提异议、走正步,必然是我们的机制体制出了大问题。”作者认为现在应该做的是记录事实、收集数据、追究法律责任及赔偿受害者。
艺术史学者、前政协委员李公明在微信上发文,以广州为例,呼唤“后疫情时代10大社会伤痕亟待抚平”。他写道:“现在说新冠病毒几乎没有后遗症,但是过度防控、层层加码带来的社会后遗症却无疑是非常严重”。他也呼吁当局“承认错误、向逝者致哀、向国民道歉,然后是依法问责、国家赔偿”。以上两篇文章在微信上都已被删除。
《纽约时报》指出,疫情下的三年生活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集体的、难以治愈的深深创伤”。“被悲伤、焦虑和抑郁笼罩着的人民想对国家出了什么问题算一个总帐。一些人现在甚至近乎异想天开地认为,政府应该承认严厉的清零政策是个严重的错误,并应该为政策造成的伤害道歉。”
谁在作选择?
《环球时报》前主编胡锡进则在微博发文,指责那些“宣扬秋后算账,否定三年防控成就、称之为‘人祸’的人”过于“偏激”。他解释道:“过去的办法代价太大,行不通了,而病毒的致病力又下降了,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选择了放开封控”,并称这既是科学的公共卫生决定,也是国家的政治决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集体愿望和选择”。
但不少网络讨论参与者不认同这种说法。微信公众号“人间三角”认为“现在这个不叫放开的放开,却不是我们选择的” 。因为中国的民众和公民社会并没有选择的可能,而停止清零,也是因为经济和民生无法支撑。“没人选择放开,是放开选择的我们”。
微信公众号“往事陈列馆”也认为,“之所以会放开,原因是防不住了,不是因为‘躺匪’或者谁的鼓吹。”作者引用数据指出,疫情并非在放开之后反弹,而是在8月底就开始上升,到11月下旬,日增感染连续多日超过3万。清零已无可能,“新十条不过是承认现实而已”。
“丧事喜办”
不过,中国官方仍在试图抗疫成功的叙事。党报《人民日报》周四(12月15日)发表署名“任仲平”的长篇评论,宣扬三年抗疫的成就。尽管许多中国城市目前疫情汹涌,市面凋敝,民众惴惴不安,作者却书写“神州大地正升腾着澎湃活力,展现出万千气象”。
评论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 “从20条到新10条,我们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抓住时机优化疫情防控政策。”
这样的表述引来了网民的嘲讽,有人称之为“打肿脸充胖子”、“丧事喜办”。《纽约时报》认为这篇评论“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政府将坚持宣传自己获得胜利的信息。它想让公众接受这种叙事,忘掉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接受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