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圈钱的香港明星,到底有多穷?” /

“圈钱的香港明星,到底有多穷?”

不难发现,内娱卖情怀的方式是越来越厚脸皮。

特别是卖香港的情怀。

对于作为从小就爱看港片港剧的蝉主来说,有一点是不吐不快:

内娱能不能别再吸血港圈了,血已经见底了。

过去一年多以来,内娱打着怀旧的卖点,香港影视音的黄金时代一度成为流量密码。

除了不断在消费观众们的青春记忆,还试图用港圈来掩饰内娱早已烂透的事实:

" 看内娱还要高高在上的烂多久 "

" 只要内娱的业务一直摆烂下去,港圈可以一直吃老本哦 "

" 香港的老艺人为了吃饭生存努力奋斗打拼,他们从艺不敢有懈怠,也是经风经雨几十年值得尊重的艺人 "

另一方面也不难看出,在流量的吸引之下,港圈艺人们的老本也吃得差不多了:

" 拜托,港圈也不是个个清白好吗 "

" 这些年都是大陆综艺在拯救香港演艺人啊 "

" 香港娱乐也给人一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感觉 "

过去那批香港艺人确实拥有多方发展的实力,也有甘苦如饴的精神,但香港娱乐圈日薄西山也是事实。

反观咱们内娱一直都是以流量为王,越来越烂。

与其讨论谁更需要谁,不如直接说其实谁也不是谁的救命稻草,只是在共沉沦罢了。

港圈情怀 & 内娱流量,

大家各取所需?

从 2021 年 8 月开始,可以说香港的怀旧情怀是没断过的,不断在重复一些经典。

港圈的艺人也确实比较受欢迎,得到的流量比较多。

从《披荆斩棘的哥哥》的 " 大湾区梦幻五人组 " 开始,有陈小春、谢天华、林晓峰、张智霖、梁汉文。

当时大家就在怀念香港的古惑仔时代,回忆杀不断。

第二季,陈小春和张智霖还返场了。

或许是因为黄贯中的存在,大家又顺便回忆了 Beyond 的摇滚时代。

《披荆斩棘的哥哥》结束后,五人组又开始了一档新综艺《大湾仔的夜》,看过的朋友们都知道,打的全是怀旧风。

" 回忆杀 " 也是这两年综艺用得最多的台词,当然内娱后来还直接叫 " 文艺复兴 "。

怀旧如此火热,这杯羹又怎么少得了浙江卫视的《请吃饭的姐姐》?

请来香港女神朱茵、蔡少芬、洪欣、陈法蓉当固定嘉宾。

陈法蓉 89 年香港小姐冠军;蔡少芬 91 年香港小姐季军;朱茵虽不是香港小姐,但 90 年代港片的黄金时期,绝对缺不了她;洪欣也属于颠倒众生的美人。

可惜其他的流动嘉宾却是一如既往地烂和尴尬,显然就是花最多的钱请最好的咖做最烂的节目。

糟蹋香港女星,一手好牌打到烂,最终又是在割观众的情怀韭菜。

2022 年,香港回归 25 周年,蝉主也愿称之为是港圈怀旧风的高潮年。

从《声生不息》就能看出来,每次香港歌手唱的一些老歌,总是会掀起大众记忆中的香港,特别是林子祥和叶倩文,节目组也会请过往很多辉煌的填词人、作曲人来当节目效果。

说出这一点,并非是想要否认香港黄金年代所带来的一些辉煌。

也正是因为他们曾经的辉煌,我们才不愿意看着那些经典和艺人被一遍遍地被消费,而且比辉煌更重要的,是这些香港人做艺人的品德。

当然,如今我们所讨论的一些 " 失德艺人 ",其实不只是在内娱存在。

无论是港圈还是台圈,又或者日韩圈都会有。

他们的香港人精神,消失了吗?

香港艺人纷纷进军内地,大家说是因为港圈不景气了,人缺钱。

我们之前也说过,演戏对于 tvb 艺人来说只是一份工作,薪资也低得可怜,甄子丹就曾表示自己当年在香港,工资只有 3000 港币。

3000 港币只够每个月坐公交,吃饭什么的都不够,在香港做演员是难以维持生活的。

就如黎耀祥所说:"TVB 工资不会饿死,但是也不会太饱。"

所以香港艺人是穷,是没有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们有骨气。

因为这份骨气,再对比起如今随便赚钱的流量明星,大众自然觉得,这些老一辈的艺人才是作为娱乐圈的标榜。

他们不做艺人可以去转行做保安、保险、送外卖等等。

你也无法将在街上、加油站、后厨里大汗淋漓的阿叔们,和荧幕里光鲜亮丽的艺人联系起来。

因为他们在生活里也早就把 " 明星 " 的架子放下。

当港圈不断被消费成赚取流量的综艺时,香港艺人给人的观感也像是在吃老本,自我消费赚烂钱。

但蝉主仍然觉得,他们身上这种香港人精神没有消失。

就像车保罗,哪怕上完《无限超越班》,他的薪资待遇是比在香港高,但他给大家的印象还是很坚韧的,也不会自怨自哀。

当年车保罗还做过菜市场监工,每天凌晨四点上班,但他也没觉得这份工作有多丢脸。

反而接受采访时,落落大方地说:" 这份工就厉害了。"

我们反复去讨论这些,不是要去说港圈就是全部好,内娱就是全部差。

而是觉得,无论是在香港的黄金年代,还是现在大众对娱乐圈已经有点厌恶的环境下,他们作为艺人的这种不卑不亢、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流传和被看见。

但背后更现实的事情是:我们已经没有更新的文化去宣传了。

文化贫瘠,

港圈内娱共沉沦

我们听到的故事不断被重复,经典电视剧拿出来演完又演,经典歌曲拿出来改编又改编,就是迟迟没有看到新的文化、新的表达。

难道在十几二十年后,大家还要看同样的东西吗?

不断回头,就是因为没有新的东西可以支持继续前进,哪怕我们回望的东西是有意义的。

近几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香港电影死了,香港乐坛死了。

但其实没有,无论是电影和乐坛,香港都有一小撮人在继续为之奋斗。

就拿香港乐坛来说,内地一直在说当年四大天王的年代如何辉煌,林子祥的时代影响有多大,给人感觉好像香港已经没有年轻人在继续做粤语歌。

但实际上,香港的乐坛依旧在书写。

林夕黄伟文周耀辉等的填词人也还在表达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香港歌手也还在唱,他们把社会议题融入歌曲中,当流行曲为大家服务。

内娱吸血港圈的同时,港圈也在吃老本,但老本就这么多,再加上创造环境受限,我们感受到的只有一种悲凉之感。

或许更悲凉的是,我们并不缺乏纯粹的导演和演员,或者说是创作者,只是他们不能被看见。

他们的故事被认为敏感,他们的题材被认为敏感,甚至他们的存在都会被认为是敏感的。

以前我们说做人做事不要太灰暗,因为 " 做人总要信 "。

但如此走下去,未来确实也不知道还能再相信什么。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