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度不再?比春晚还凉的,是春晚同款
今年春晚依旧很拉胯,但和往年不同的是,已经没人愿意讨论了,骂都懒得骂了。
哪怕是很惊艳的《碇步桥》也因为春晚整体的拉胯而失去了应有的讨论度。与“春晚”相关的一切内容,仿佛有一层结界被隔在了人们的话题之外。
确实,四个多小时的直播晚会里,有笑点的相声小品寥寥无几。歌舞节目刨去让人看了眼晕的伴舞外,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都没能留下。
走马灯一样串场的流量明星,更是没留下一个有记忆点的节目。
脱口秀的几位,差点被钉在语言类历史的耻辱柱上。
比春晚节目更拉胯的,应该是讨论度更低的明星同款。
曾几何时,明星大腕们在春晚舞台上穿过的同款服饰,吃过的同款美食,甚至当作道具出现的某个小玩意儿,都会在春节结束后,迅速成为全民追捧的流量爆款。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春晚上的明星同款开始走下坡路。
自1983年除夕夜首播以来,央视春晚已经走过了整整40个年头。
收看春晚直播,也成了中国人除夕夜除了吃年夜饭以外的头等大事。
作为曾经的娱乐圈顶流和精神大餐,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绝不亚于春节本身。
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相信会是很多80后、90后对于过年的最深印象。
正是因为这种天然且巨大的流量,短短4个小时的春晚,说是中国春季时装周发布会也决不夸张。春晚舞台上,明星们穿戴过的同款服饰,不仅也会在一年之中引领中国人的时尚趋势,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审美取向。
1984年,香港歌手张明敏以一首《我的中国心》,成为当时知名度和国民度最高的港台歌手。除了歌曲本身火到街知巷闻,张明敏当时身穿的浅灰色西服套装和同色系围巾,也成为大热单品。
这身造型的大火,也成为春晚同款引领时尚的开端。
不过论影响力,张明敏还是没有下面这位强。
1987年也是一个兔年,当年的春晚上出现了一个混血小鲜肉。帅气的外表、时尚的舞步,这个被称为初代芳心纵火犯的男歌手,在一夜之间火遍了大江南北,他就是费翔。
一连在舞台上演唱了两首歌曲的费翔,在表演《冬天里的一把火》这首歌时,一身红色垫肩收腰西服和高腰裤,搭配蓬松卷发的造型,跳起了当时还不允许公开播出的disco。
也正是这身经典西服,成为当年全国新郎的固定礼服。理发店里,也有不少人拿着费翔的照片,要求剪个同款发型。
看来,在哪个年代,看图剪发这项技能,都是Tony老师们的必修课。
到了90年代,中国的服装款式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单调,但春晚的带货能力,依旧是其他任何广告平台不能比拟的。
1995年,小品天后赵丽蓉老师在小品《如此包装》里,不仅穿上了机车范儿的PU马甲,还在直播中唱了一段RAP。
真真担得起“中国第一女rapper”的称号!
不出所料,这身白衬衣配机车马甲的套装,在春晚结束后成为年度时尚单品。
进入千禧年之后,春晚同款在服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美妆这个选项。
独占鳌头的带货大icon,就是华语天后王菲。
2010年第二次登上春晚舞台的王菲,身上的真丝连衣裙不仅第一时间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天后佩戴的灰蓝色美瞳,也一度卖出了超百万的销量。
连续在春晚登台十几次的牛莉,更是仿佛自带流量体质。
凭借一己之力,牛莉不仅带火了Prada的连衣裙和香奈儿大衣,还把出现十几秒的夏普手机送上销量排行榜。
盘点春晚上的带货达人,就不得不提到的一位顶级流量——郭冬临。
“竹板这么一打呀,哎别的咱不夸,我夸一夸,这个传统美食——狗不理包子。
这个狗不理包子,它究竟好在哪儿?它是薄皮儿、大馅儿、十八个褶儿,就像一朵花。
这是形容包子呢,你可不能乱用呀,说这个姑娘长的美,就像一朵花。
你可千万不能说这个姑娘长得像包子!”
这段出自200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是冯巩与郭冬临表演的《旧曲新歌》。在这段快板大火背后,隐藏了一个老字号品牌的营销奇迹。
天津作为中国的四大直辖市之一,一直都是外地游客来北方旅行的首选地之一。但对于天津的美食小吃,大部分外地人却知之甚少。
狗不理作为“津门三绝”之首,虽然名气不小,但定位也就是本地人偶尔会去打牙祭的餐馆。
可自打冯巩和郭冬临的这段朗朗上口的相声在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后,一分营销费用都没出,无心插柳的狗不理,却趁着这股东风成为当年最火爆的地方小吃。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狗不理开始了大刀阔斧的业务拓展。
开店辐射除了京津之外的大多数省会城市,还计划一路高歌开进欧美日韩。
为了像相声里说的那样,早日让包子和世界接轨,甚至推出了Gobelive品牌的洋快餐和高乐雅咖啡。
后面的故事,不用我多说,大家也都知道了。
步子迈大了的狗不理,因为定位失衡等诸多原因,陷入了口碑和市场双翻车的局面。
但不得不说,有了春晚这张底牌,狗不理这波国内的营销推广也确实值。
进入2010年以后,网购这种线上下单线下取货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但春晚的带货能力依然不减,反而愈演愈烈。
像2019年春晚播出一小时后,网络搜索量过百万的李思思同款“荧光口红”,以及2022年被张小斐带火的同款牛郎色眼影。
可惜的是,这样的盛况在今年再难重现。
虽然今年的微博热搜上依然有很多明星同款的词条存在,但点开来看的讨论度却已经凉得让人心疼。
春晚带货,越带越凉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春晚这个曾经大热的IP,热度正在逐渐流失。
从谁上谁红,到谁红谁上。
开播至今正好40周年的春晚,正在经历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生态的双重压力。
这其中一部分因素,在于收看电视直播已经不再是中国人的主要娱乐方式。
扪心自问,你有多久没有在电视上收看过直播了?
几天,几个星期,还是几个月?
根据TCL品牌公布的数据,当代年轻人打开电视的频率越来越低,电视机的日开机率从2017年的70%下降到了30%,而且还在持续下降。
就连往日扛起收视率大旗的中老年人,也在不断逃离电视,转向短视频平台。
没有了基础受众群,自然很难稳住转化率。
对于一个有潜在消费需求的顾客来讲,短视频平台上各种明星大腕,网红美女们的带货洗脑话术,产品的性能描述更加直观,内容也更加丰富有趣,互动感更是春晚直播不能比的。
除了英雄迟暮的春晚,中国人的日常消费习惯,在40年里也经历了惊天巨变。
在日常生活里,每年的618、双11和双11这样的购物节和仪式感满满的各种节日,早就将消费者的热情分割成段落式。
同样,不再只是年底才有富裕钱的中国人,在选购心仪的产品时,也无需非要等到快递资源紧张的春节期间,给自己进行延迟满足。
从产品角度来看,一套西装、一款新手机、一件名牌大衣,这些过去占年人均消费大头的高价商品,如今已经成了口红眼影这类轻奢商品。
口红经济的大潮,早已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类产品的主要消费情景,更多体现在情人节、圣诞节这类节日,而绝非阖家团圆的春节。
尤其是在近几年,满足当下和断舍离渐渐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为一首歌的几个镜头,或是相声里的一两句台词,就连夜网购的冲动消费不再常见。
年味儿淡了,这件玄幻又捉摸不透的定律,其实也包含了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物欲本身的降低。
失去了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春晚,正如同舞台上的明星和他们的同款一样,顺应时代的变迁,走向另一种暗淡。
这其实也验证了,任何消费模式都躲不过那个老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