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华人 /
  3. 征文:修复父母与子女破裂关系“神药” /

征文:华人分享---修复父母与子女破裂关系“神药”

“朋友”的定义,因人而异。知己者、志同道合者可称友,值得信赖者可为友。朋友意味着友谊、相互理解、包含和尊重。一旦为友,尤其是知心朋友,万结可解。

图源:unsplash@kellysikkema

众多海外游子对儿女,只知道爱却忽视与他们建立友谊,结果矛盾百出。轻者缺乏共同语言,感情疏远,重则演变为悲剧,或因体罚等原因犯法失去抚养权,或遭逮捕获牢狱之灾。

除先天缺陷外,每个小孩生下来都一样聪明可爱,绝大多数人父母都爱惜并望成龙成凤。但生下来一样聪明的儿女,却慢慢变成成绩各异的学生、幸福程度不同的社会成员。其中,父母的养育方法和从日托幼儿园开始的各级教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换话说,父母就是自己儿女的第一二个启蒙老师。你怎样教育栽培他们,他们就怎样成长,也是与孩子关系好坏的直接创造者。

在养育3个小孩、当了34年父亲、34年高校英语教师(中山大学8年,SENECA COLLEGE 26年)的过程中,笔者经常硬着头皮照镜子,找短处,寻方法,自我改正提高。从不敢居高自称家长或师长,因深知自己非完人。从儿女年幼时起就有我可以学习的东西,更不用说他们进入初高中和大学的时候。来自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宗教文化不同民族种族的高校学生,更随身带来了解学习不完的知识。因为重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了解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几十年前经摸索找到实用方法,也即沟通与信任。具体做法是真诚地把儿女当朋友对待,学生也如此,并劝过许多朋友和大学生,孩子和父母必须以友相待,方能保证家庭和睦。这里暂不谈教育法,就谈谈把子女当朋友的益处。

其一,可以放下家长的架子,避免某些尊严受挫感。相当一部分父母,对儿女宠爱有加,生活上关心无微不至,殊不知这只是硬件方面。同样重要的还有软件方面,即精神生活。精神方面的纽带则是沟通与交流, 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双向、平等的。要做到平等,父母就需无保留有话就对小孩讲,包括无关紧要的小秘密。(当然某些隐私是可以保留的,但视性质和小孩的理解能力和保密能力而定。)当你给孩子说心里话时,孩子感觉到的是对他们的信任。反过来,也会对你说真话说心里话,畅所欲言。这就是幸福家庭的先决条件。

有些父母厌恶小孩顶嘴,却不知责任就在自己身上。其实,最可怕的不是顶嘴,而是连嘴都不顶。因为顶嘴是小孩表达不同意见表示不满或对父母固执己见的抗议。这也是关闭沟通交流之前的表现。如果小孩多次、长期顶嘴而父母不闻不问,甚至还加码施压,或动手体罚,结果就是小孩放学回家不再跟父母说话,父母可能还是叫了,但嘴也不顶了,什么话都不说了。这才是最可怕的交流方式。小孩逃学,离家出走,吸毒犯法,多数出自这类家庭。有温暖的家庭,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疼爱,沟通交流渠道畅通的家庭,很少发生类似的悲剧。

其二,把小孩当朋友会使你改变一些语言习惯。入乡随俗,既然来了北美欧洲,也应该学点欧美的语言习惯。应该记住的是,北美小孩从日托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和其他员工对他们就都很礼貌,说话都很客气。做错了小事通常不批评,只是提醒一下,下次避免就行。有点小成绩,就表扬夸奖,从多方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个性。这样的客气话反而在自己的家里听的不多。

此外,学校老师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如果错怪了学生,一般会道歉,说 Sorry(对不起)。老师要学生做事,会用please(请)这个客气词,学生为老师做了任何事情,老师通常都会道谢,说声Thank you 或Thanks,等。英语最具神力应该就是这三几个词。慢慢地孩子们就习惯了这种语言习惯。相反,在同胞第一代移民的家庭里,父母直接给小孩道谢并不很常见,道歉的就更少。这是文化差异,由传统语言习惯造成,没有对错之分。身为长辈,也不必自责。但是为了使家庭更融洽,使孩子们回家更开心,小孩做了好事,父母不仅要多多使用中文常用来夸奖他们,英语水平较高的,尤其是用中英文混合跟小孩说话的父母,真的做错事说错话,应该直接使用Sorry, mychild. (对不起,孩子。) 一类的词语给小孩道歉,以获谅解。小孩帮助做点家务,送个生日卡片或圣诞礼物,等等,无论大小, 直说Thank you!或Thanks!也十分恰当。需要夸奖时,可用Great这类词语,表示欣赏。赞赏的词语,男女老少都爱听。

图源:unsplash@julianhochgesang

对某些长辈,尤其是祖辈,要说出Sorry和Thanks 这两个词是不容易的。但身为父母者,须知这两个词在与子女沟通交流中的分量。你如果能够恰当使用这两个词,你不仅不会贬低你的身份,反而会在小孩心目中提高你的形象,这两个词能把你的语言交流效果拉近到学校里老师的水平。退一步说,即使不直接使用这几个万能英语词语,只要牢记对小孩道歉、道谢与赞赏的重要性,汉语也有许多词字可用。关键是要放下家长的架子,把孩子当朋友看待。

其三,如果是朋友,你就会理解并支持孩子的重大决定。好朋友做出某个重要决定跟我们说了,我们通常会以理解的心态去接受欣赏。觉得有问题时,我们也会提出意见供参考改进。一旦发现有问题,朋友也会考虑我们的建议。当儿女把我们当好朋友时,他们也会把重要决定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像对待其他好朋友那样对待他们。为数不少的父母不仅执意要给儿女挑选大学专业,还要为他们择偶。结果有的闹得不可开交。有些不了解孩子的长短处,非让小孩读名校名专业不可,结果进得去出不来,有的挫败退学,个别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例子也常听见。

几十年来,我常劝告父母们:在一般情况下不要插手小孩大学专业的选择,更不要粗暴干预小孩的婚事。北美的正规大学,哪一个专业都不容易读。如果真的想要小孩开心并读出名堂来,就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专业,读的再苦再累,他们也不会有怨言。况且,严格来说,按某种模式计算,大学毕业生的成才率也就是10%左右,哈佛大学毕业生也不例外。所谓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成材的有的是,非名牌大学和没有读过大学的出众人才比比皆是。我甚至还经常对学生说:你们来读大学是因为不够聪明(我也一样);聪明的人自教就能成才。关键是学生要热爱自己的专业。爱上了,就会无穷无尽的力量去攻克学习中的难关,成才或某种程度的成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说,父母过分干预,还有可能毁掉儿女的前程。万万不可不警惕。

如果说读大学找工作是生活所需,属硬件,那么,爱情可以理解为夫妻精神幸福的根基。精神幸福没有固定模式也没有统一定义,父母经常无法知道儿女的内心深处。如果只讲条件违反他们的意愿帮他们择偶,或者轻易拒绝他们自己爱上的心上人,轻则会引起儿女婚后不幸福,重则导致婚姻破裂,甚至悲剧。因此我常告诫朋友,子女婚姻能不管尽量不管。真要管,也就当个朋友礼貌地提点建议。建议被拒绝也不要介意。放下长辈的架子,以友相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自然会更和睦。

也许有些父母会问: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小孩当朋友最合适?答案是:从小孩出生后说话前能听懂你的话、眼神开始和你说话开始。小孩已经入学,甚至关系已经闹得很僵的怎么办?从看完本文开始,立即修复关系,转变自己对子女的态度,把他们当朋友,学会在合适的时候说Sorry和Thank you。找个双方心情好的时候,给孩子表白:I love you (我疼爱你)。第一次说的时候,如果他(她)很惊讶,甚至怀疑道你是不是精神不正常也不要紧。此后天天把他们当朋友,天天把微笑挂在脸上,一有机会,就说I love you。 这是英语中修复父母与子女破裂关系的神药。

图源:unsplash@priscilladupreez

如果你是成年儿女,跟父母关系闹僵了,觉得内疚而且想修复关系使他们愉快幸福。上述建议同样适用。

方法是否成功,请父母们或其他相关人士试用一段时间后,告知Harry J. Huang博士
([email protected]) ,1年3年10年20年之后都不迟。

以上文章为加国无忧网站有偿征文作品
■ 非合作媒体如未征得加国无忧网站许可,请勿转载此文 ■
诚征写手 欢迎来稿 加国无忧网站有偿征文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23-02-05 12:09
    您已点过赞
    总体来说与孩子平等尊重是对的。但是如果一味强调平等尊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就无法得到应有的规管和指引。估计作者有3个省心的孩子,站着说话不腰疼。
  • @ 2023-02-05 17:16
    您已点过赞
    哪有什么神药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为人师者连这都不懂,哎!
  • @ 2023-02-05 17:54
    您已点过赞
    就这水平, 完全是搞笑.
  • @ 2023-02-06 00:25
    您已点过赞
    公平的说,作者并没有“一味强调平等尊重”,而是强调与孩子在心灵上的沟通与思想等方面的真诚交流。如果孩子叛逆,身为父母是不是应该深思:为什么多数孩子(teenagers)都有青春叛逆期,而同时也有很多孩子却能顺利度过青春叛逆期?是基因问题?是孩子的问题?是学校的问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孩子都同样上学,都生活在同一个制度、同一个大同小异的社会环境中,为什么有的就叛逆,有的就不叛逆?虽然责怪外因比较方便,但敢于面对事实的父母,是不是也该想想家里出了叛逆小孩,自己到底有没有一些责任?
  • @ 2023-02-05 23:49
    您已点过赞

    就这水平, 完全是搞笑.

    你水平那么高,文章、作者自然成为你的笑话。但也不要紧。水平比你低的父母有的是,尤其是儿女刚出生的父母,也许会觉得这篇文章有点用,甚至非常有用。另外,一篇这样的文章,如果能够帮助三五对父母,甚至就一对父母,挽救他们和子女正在恶化或者已经的关系,51网站就功德无量了。不过,我想你我是说不到一块的,想你也不会同意这个看法的。但没关系,我们可以各持己见。祝你永远快乐。
  • @ 2023-02-05 10:51
    您已点过赞
    这真是一篇好文,谢谢黄博士的分享。我读过一本书“Connected Parenting”, 作者是Jennifer Kolari, 和这里读到的观点相近。值得推广。元宵节愉快 :)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