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有些人中了刘慈欣的毒,正在发作 /

有些人中了刘慈欣的毒,正在发作

我们多么容易忘记自己的脆弱啊,明明一场疾病、一场车祸就会让我们与挚爱的人天人永隔,但我们却需要一场场世界末日来唤醒内心深处的恐惧。我坐在《流浪地球2》的放映厅里,从剧情线里分出一些脑细胞,开始做一点思索。

我想,好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无不是因为能够砸开我们的心理盔甲,逼我们直视那亘古不变的世事无常。我当然知道地球不会毁灭,剧情一定会峰回路转,主角会在紧要关头把安稳的世界还给我们,哪怕地球要离开太阳系。但在观影的许多个瞬间,我真实感受到了明天可能再也不会到来的不安。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在浩淼的宇宙面前共享着同一种绝望,一直如此,从来没变,只不过我们经常忘记这一点。

“我们的生存只不过是两个永恒的黑暗之间瞬息即逝的一线光明。”纳博科夫在小说里这么说。我知道电影是假的,但我也知道,现实中的黑暗只会更深邃。

看着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家为了“复活”自己的女儿,不惜危害人类千年大计,我没办法怀疑这个剧情设计,因为我没办法不去想我自己的女儿,我早上刚把她送去幼儿园。我提醒自己,平时还是要对她更耐心一点。恐惧会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重要的,虽然这份提醒的有效期往往很短。

我还想起来,在早上出门之前,我随机翻了一首诗读给她,结果是这首: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兜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女儿问我什么意思,我说,从前有一个人,十五岁出门去打仗,八十岁才回来,回到村里发现,亲人都已经去世了……她问,他们为什么要打仗啊?我说我也不知道,就是会打仗。解释完之后,我忍不住叹了口气,让她听见了,她问爸爸你怎么不高兴了,我说你不觉得这首诗写得很伤心吗?她安慰我,爸爸你不用难过,那都是以前的事了。我说好的。

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时代相比,我们生活的时代要安全多了。世界上还有人在打仗,但似乎一时半会还打不到我们这儿。但核武器不仅是电影里的道具,更是毫无悬念的现实。全人类生活的基本稳定,大致建立在核武器支撑起的脆弱平衡之上。正如丘吉尔1955年就核时代的人类生存境遇做出的描述:“安全是恐怖的健壮婴孩,而生存是毁灭的孪生兄弟。”而这份诡异的安全感,近年来也正在咔咔作响。

全人类能否见到的明天的太阳,取决于极少数人的一念之间,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背景。原子时代在本质上是荒谬的,人类是如此渴望互相毁灭,以至于被迫互相容忍,互相信任。

人类先发明了核武器,然后发明了互联网,这两个东西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基石,也是它们将当今人类与几千年的文明史断然分开。众所周知,互联网最初是军事用途,但目前最广泛的用途是看视频、买东西和互相辱骂。对大多数人来说,互联网的便利与喧哗极大遮蔽了核武器的恐怖。与毁灭的威胁相比,再不堪的辱骂都显得温柔许多。

在《流浪地球2》的结尾也是高潮阶段,拯救计划分两步:第一步,用核武器摧毁月球,第二步,重启互联网,行星发动机点火。不经意间,两个主角都登场了。

核武器重新定义了安全,互联网则在重塑我们的心智,一个在明,一个在暗,很难讲哪一个对人类文明的威胁或者贡献更大。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喜欢在宇宙的尺度下探讨人类的命运。但是成熟的读者应该明白,只要是文学,那么背景不管是大是小,本质都是一样的。背景是帮我们进入人物的,只有看见人物的挣扎与抉择,才算读懂了作品。人物不管是在古代宫廷,在西部荒野,在现代职场,还是在太空飞船,他们所面临的考验没有任何区别。不存在一个背景比另一个背景高级或低级的问题,只存在人物与环境是否协调,人物本身是否成立的问题。

一个人物在地球毁灭之际的选择,与另一个人物在职场机会面前的选择,展现的是同样的精神光谱。

不成熟的读者却会沉溺于故事的背景,对这些读者来说,刘慈欣的作品是一种危险的诱惑。他们看不见每个人物的脆弱与有限,却与宇宙级的宏大设定深深共情,他们的阅读之旅就像是以上帝的视角俯视芸芸众生。所以虚拟世界中发生再大的灾难,都无法帮他们认清生命的真实境况,反而激起了他们的优越感。明明只是读了一部小说,看了一部电影,却仿佛掌握了人类文明的密码。他们因此在精神上更加远离日常生活、日常情感,似乎一切都没有意义。更有甚者,有些人会通过作品中的线索,去现实中揪斗“文明之敌”。

这样的读者不在少数。他们享受的那种“高维度玩家”和“文明代言人”的身份幻觉,都是有毒的,不能说这种毒是刘慈欣有意制造的,但可以说它是客观存在的。还可以说,刘慈欣的写作风格遇到特定类型的读者,几乎注定要发生这样的化学反应。好的文艺应该拉进受众与真实生活的距离,促进人类个体之间的同情与理解,即使地球毁灭,也是这个道理。

《流浪地球2》和《三体》电视剧都很好看,但我不得不指出有些人中了“刘慈欣的毒”而不自知。这篇文章或许会招来攻击,但我在电影院里感受到的那份难得的恐惧却告诉我:人生如寄,更要做重要的事。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