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在熟悉的家善终 可能就是最佳终点站 /

在熟悉的家善终 可能就是最佳终点站

人生走到了最后一段路时,怎么样的照顾才是对病人最大的关怀,又如何让病患走得安详又有尊严?

有一位爷爷84岁,得到第三期的恶性淋巴瘤,起初病得严重,腹水、肋膜积水、装着氧气管,在医院接受化学治疗。他育有三男、三女,除了最小的儿子在美国外,其馀都在台北。所以子女们成立照顾群,除了雇请看护工外,他们儿女与媳妇分成四组,白天夜晚轮流换班照顾。而且还有一本病房日志,每隔20分钟登记爷爷的状况,例如:何时打化疗、何时输血、三餐内容与健康食品为何,化疗药水、排便状况等详细记载,完全不亚于护理纪录。因为二媳妇本身就是护理师,每次轮班的人都可以清楚爷爷目前的状况,以及治疗上的进度,包含何时检查,又该注意什么。

我觉得这位爷爷福报真的很大,有这么多孝顺的子孙,真是令人羡慕,这辈子也值得了。

安排临终环境一:学习倾听

安排临终环境时,基本上应注意:放松、祥和与爱,以营造病人清明的观见,如此方可体会本觉的见性,将可重生(电视剧)信心、满足、空灵力量、幽默与笃定,也就是希望利用最清明的环境,以理性来面对并整理最后的人生。

家属可以静静地陪伴,让临终者顺利转化心境。

我们应相信每个人都有智慧走过这一关,不需要强迫病人听太多意见。病人需要的是我们的关心,所以我们应学习倾听。

一般来说,若病人能接受自己大限已到的事实,他们知道日子所剩无几,心里总有一些后事需要交代。包括:他们理想中的告别式方式是教会的、道教的,或是佛教的诵经;安葬的方式是火葬或土葬,或是希望进入家族的墓园与长辈或配偶葬在一起(电视剧),或不希望合葬于同一个墓穴中。有的母亲比较长寿,而希望葬在儿子旁边。

现代人多选择安放在灵骨塔内,中国人也很相信风水,认为好的风水可以接近乐土又可以保佑子孙,所以好风水的灵骨塔或墓园很重要。然而不同宗教的墓园也有区隔,所以病人告诉子孙应选择何种告别仪式也是很重要的。

很多家庭成员的宗教信仰(电视剧)各有不同,这一点常常造成许多歧见与困扰,最重要的是家族中有没有达成共识。

例如:长子笃信佛教,女儿信奉基督教,次子没有宗教信仰,而母亲为民间信仰,但有一些基督徒的朋友。此时女儿的教会姊妹可能会劝女儿传福音给母亲,因为担心母亲没有信基督、没有受洗太可惜,将来会失去上天堂得永生的机会,所以女儿回家见到母亲就积极说服母亲受洗,并接受教会姊妹关心、代祷。当然,她会认为基督教的告别式比较好,然而父执辈以佛教或道教方式居多,家族的墓园也是宗族的,每年清明节整个家族一起扫墓,所以长辈们不赞成病人受洗信基督教。

女儿很郁卒,也很懊悔在母亲健在的晚年,没有办法说服她受洗,以至于天人永隔之后无法召回天国,将来更无法在天国同主一起见到母亲。女儿又慌又急,情急之下不免拉二弟劝大哥让步。

这种不同宗教信仰所造成的家庭问题时有所闻,其中又以兄弟姊妹众多的家庭最严重。

安排临终环境二:熟悉的环境

病人需保持放松自在,最好能安置于他熟悉的环境里。

若病人处于一个陌生、冰冷、机械性的环境,例如加护病房,他们很难放松心情。任何人到了陌生又奇怪的环境都会变得焦虑不安、怀疑、易受刺激、不信任,许多病人在加护病房(ICU)会发生所谓的ICU症候群,甚至有谵妄、颤抖、歇斯底里、幻觉、头痛、不明热等现象发生。有些病人移到普通病房后药而愈。

偶尔接到类似的会诊单,加护病房的医师以为是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引起白血球数目降低、高烧不退,其实那些病人的病情尚稳定,只是在加护病房多待上一天,他们就吃不下睡不着,心情很难平静。

要判断这些病人是否患有其他潜在的病或是精神状态引发的身心症,或是急性精神病,则需要更多的临床经验。实不讳言,很多重症病人在这种情况下,身体状况耗弱,每况愈下直到死亡。绝大多数是住在加护病房的时间过长,无法移除呼吸器(拔管),最后或多或少在多重药物的使用下引发器官衰竭,院内细菌霉菌感染。其中霉菌感染大部分是伺机性感染,肇因于抗生素的滥用(过度使用)。

很多家属舍不得病人辞世,虽已知病情积重难返,仍不愿将病人送往安宁病房而同意转入加护病房。其实大多数病人不愿意住加护病房,只是他们已虚弱到没有自主的能力。

或许有人会问,重病的人恍恍惚惚,会在意住在哪一个病房吗?但若我们深入了解,病人其实最想回家,虽然回家代表放弃治疗,也代表生命的结束。

倘若因家庭因素、房子及环境因素无法将病人带回家,而必须住在医院里,最好选择单人床或安宁病房。单人(头等)病房可以容纳比较多的家人来探访,放一些病人喜欢的照片、音乐(不担心吵到隔壁床)、书籍、自己收集的收藏品。这样才是有人性、有温暖的人生终站。

有一些认识比较久的家属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希望真的不行的时候,在生命终了前一星期,他们愿意将病人带回家。我们可以这样尝试,并联络居家护理配合定期到家访视,做家庭照护(Home Care)。

安排临终环境三:触摸、表达无条件的爱

每位老人虽然是寂寞的,但他们的内心其实和童稚的心灵一样,需要被爱。

有些人害怕接触老人、病人,其实他们最需要家人触摸他,尝试了解他。我们医护人员虽不是他们的亲人,但每当我坐在病床边,握起病人的手,眼睛看着他,跟他聊天,他们变得多开心、放心。因为他们是人,凡人都需要被亲近、被疼爱的感觉。

以手握手、以心传心,心手相连,医病关系中这一点不可或缺。当然,当病人变得封闭,这些良性的互动也就少了很多,双方变得没有什么话,照章办事,两不相欠。有时医护人员并非如此冰冷,而是有情绪、害怕、不信任、打不开心结。“先生缘,主人福。”医病关系必须经营,它不是商品,更非单向的业务关系。双方必须建立起信赖感,你放感情给人,对方同样回报。

有时候到加护病房会诊,里面都是一些重病、昏迷不醒或半昏迷的病人,我看到有爱心、会沟通的护理师们一面帮病人翻背,一面同病人说话,帮他们抽痰后又将脸擦拭干净,轻轻柔柔地。啊!她们是天使,假使我躺在病床上一定这么认为。

护理师们同半昏迷的病人说话,就好像病人听得懂一样,探访时间到了,家属询问护理师,病人意识不清,同他讲话到底能不能听懂?其实病人的心灵可以因感动而淌下眼角的泪水,即使是在昏迷状态下。

所以,我们常鼓励家属利用访视的时间多多跟病人讲话,可以握着他们的手说话。就像慈母在孩子睡着的时候,继续唱摇篮曲给娃娃听一般,每个人都渴望被疼爱。

许多人害怕死亡,就是因为害怕这种孤独寂寞的感觉。在生病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接近的亲朋好友变得愈来愈少,病情愈重愈久,却愈没人前来关切,无形中他们被刻意遗忘了,孤立而无助。没有爱,宁愿死,这是忧郁的温床,是久病厌世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有爱才有鼓励,才是在绝境而能活下去的理由。

病人若能接受自己大限已到的事实,可以告诉家人以何种宗教办理告别式。(Getty Images)

安排临终环境四:允许道别

很多病人在辞世之前仍有牵挂。重病的中年人放不下年幼的小孩与妻子:谁来照顾他们的生活?谁能接下负责家计的经济重担?这一点我们可以谅解,而且的确是一个难题。虽然留下一些遗产,但未来的事情无法预料,那些未成年的子女能保证被妥善照顾吗?配偶会再婚吗?原来的家还会完整吗?

或许我们认为七、八十岁的老人会比较好走,其实他们愈老反而愈容易感伤,担心子女的经济、事业,烦恼未成家的那些孩子的幸福,甚至挂念孙子。总之他们是家族中的长者,却有很多让他们放心不下的地方。

陪伴的家人又怎能牵绊住临终者呢?在病床前痛哭或许是人之常情,活着的人想到与亲人永隔,谁不难过?但是这样往往让临终者无法顺利割舍亲情,无法进入临死中阴。就如同亲人上了火车,我们送别时能拉着他的手不放吗?有缘自然还会相见,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在世的每一天,以最多的爱心跟亲人、家人相处。

我发现,平常照顾病人的家属可以很自然地接受病人的死亡,尤其是久病重症而又无法医治的患者。平时他们付出了爱心、亲情,也认识命运之不可违背。

相对地平时未与患者接触,或旅居国外者,当闻此噩耗,回国探亲或只能奔丧者,他们的情绪、悔恨、不舍、百感交集,有时会有一些情绪化、

理性的举动,让医护人员很难应对。尤其是一些放洋的游子,往往会诘难医疗的处置,如此也难掩他们内心的愧疚与亏欠。

若能了解状况,心平气和,多感恩照顾病患的有关人员,把握时间与临终者见面、谈话,往好的方面去做,帮助病人多结善缘,这样的临终关怀才会圆满。

在为病人营造临终的环境里,我们需要豁达的心态,以人生经验与智慧来启发内心的爱与疼惜。如果不先启发自己,就无法启发在我们面前的亲人。祈祷眼前所爱的亲人不再受苦,能够找到安详和解脱,家族内的每个人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同心协力,抛开种种不愉快的争执,放下私心,把握最后相聚的机会。

本文摘自宝瓶文化《许自己一个尊严的安宁》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