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一诺对话武志红:如何构建强大的自我 /

一诺对话武志红:如何构建强大的自我

写在前面:

构建自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与众不同的,都充满了各种可能。而构建自我正是人们理解和认知世界、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底层的核心,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今天一诺和武志红老师将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深入探索认知自我和构建自我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1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武志红:教育里,我们到底要教什么,要育什么?《不要用爱控制我》这本中有一个经典的美国故事:

妈妈带女儿去冰淇淋店:

妈妈问女儿:你想吃什么冰淇淋?

女儿:我要吃巧克力冰淇淋。

妈妈:不对吧,你不是喜欢香草冰淇淋吗?

女儿:不,妈妈,我喜欢吃巧克力冰淇淋。

妈妈:但我一直记得你是喜欢吃香草冰淇淋的。

女儿:不,妈妈,我就要吃巧克力冰淇淋。

最后这位妈妈不得已,还是给女儿买了巧克力冰淇淋。然后还说女儿真怪,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其实这就是一种控制,妈妈要把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孩子身上。但这个女孩挺有力量的,在妈妈不断的暗示、打压、诱惑之下,还能一直坚持自己的选择。

可能有的孩子会在妈妈这样做的时候放弃自己的坚持,最终按照妈妈的想法去做选择。但实际上孩子是有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的,妈妈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孩子感觉的一种破坏和否定。

当孩子能够信任自己感觉的时候,他就会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 — 我才是我世界的权威,对于该如何做选择,我要信任我的感觉,而且只有我才知道我的感觉是怎样的。

这个感觉就是,我是我生命的权威,我是我生命的决定者,这是极其宝贵的人生礼物。

有些人能在原生家庭中获得这份礼物,或者少数的学校也会告诉孩子要尊重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的感觉,这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可以相信的倚仗,这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大多时候在我们的家庭、文化和社会当中,人们普遍接受的是 — 你不知道你是怎样的,你要听父母的、听领导的、听权威的,我想这就是对一个人的破坏。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有一个健康、坚韧的自我,也不能让他在做选择的时候忠于自己,最终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可能。

所谓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鼓励、肯定、关怀一个人真实的自我。而糟糕甚至犯罪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直在打压、否定,从根本上否认一个人的自我。

一诺: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只要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就是在受教育,其实不是的。

刚才讲的这些,很多家长会觉得能理解,但难点在于,一旦面对具体问题就很难做决定。比如,要不要给孩子报补课班?要不要让孩子再多学半个小时?其实很多挑战在这儿。

如果深挖就会发现,这些想法实际上来自我们的某种害怕和恐惧。觉得如果不这样,孩子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没有好的工作等等。这是特别常见的一种叙事方式,而我们一旦妥协了,就会被这些东西裹挟。所以做父母本身就是一种修炼。

很多时候,其实是我们对孩子成长并变得卓越的路径有误解。

大家可能意识不到,我们一想到目标,同时就会想到达成目标的路径。比如你要高中考第一名,要去上清华,要去研究生。但其实这些都是结果,是我们错误的把结果路径化了。

学习也好,成长也好,都是有路径的。但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按部就班的要去哪个学校,要考第几名这个路径。

所以当我们有这种认识的时候,我们对教育的认知就到了一个更接近真实的层次,而不是在虚假的、表面的层次上做文章和浪费精力了。

2 教育,从发现孩子的“珠”开始

一诺:大家都知道成语“买椟还珠”的故事,我觉得这个“珠”其实就是武老师讲的孩子与生俱来的感觉、直觉。

爱因斯坦说人有两个大脑,一个是逻辑脑,一个是直觉脑。他说直觉脑比逻辑脑强大太多了,人类文明历史上巨大的突破都是来自这种所谓直觉脑的灵光一现。这种直觉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东西就是“珠”。

而我们的外在就是这个盒子,有的破烂,有的高级,但它只是个盒子而已。

当你 50 岁时跟朋友聊天,谁会问你高中考了第几名?问你读了哪个大学,得了什么奖学金?没人在乎。所以这个东西不管好还是不好,它只是一个盒子而已,里面的“珠”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家长,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常提醒和训练自己,去看到和发现那个“珠”,因为它是看不见的东西。

比如孩子在特别专注地搭乐高或者做手工,我们的大脑可能马上就会赋予它一个概念,觉得这是玩或者没干正事。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训练自己把这些概念扔掉,去发现和意识到孩子能专注的做一件事情是非常宝贵的。我们要去保护和保持这种专注。当你能看到这一点,你就看到“珠”了。

当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帮助孩子在构建自我了。

3 如何尊重孩子的体验和感受

武志红:孩子玩乐高的时候会全然地投入其中,这时候如果家长说,别玩了,来喝点水,吃点水果吧,其实这些都是对孩子感觉的破坏。

当孩子能够持续几十分钟专注一件事情,他就处在享受之中,就会有一定的心流体验,这种感觉是非常宝贵的。

当我们做事情体验不到享受时,就会觉得学习是苦的,工作是苦的,都是为了生存或者证明自己比别人强而不得不去付出的努力。但当我们做事情的感觉是享受和愉悦的时候,就有可能形成所谓的内驱力。

内驱力不是家长在孩子的内在拿着鞭子抽打着他,内驱力是跟愉悦连在一起的,它是由高度专注带来的、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超越的内心愉悦感。

这对孩子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一种体验,这种专注、愉悦、心流都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对他的未来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带着这种愉悦感学习和工作是很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觉得学习、工作都是苦的,实际上就是在损耗自己,就会觉得累、想躺平。

所以,中国家长想躺平挺容易的,就是别干涉孩子,让孩子爱干嘛干嘛,保证他的吃喝拉撒睡玩就行了,给他提供好物质基础。结果你会发现,你没怎么使劲,居然已经胜过了绝大多数父母。因为大多数父母都在使劲地破坏自己孩子的专注力和愉悦感。

一诺:你可以每天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感觉怎么样?或者什么事让他感觉好,为什么?实际上是让他回顾当时非常喜欢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他跟你说了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他就又回到了当时喜悦的状态里。

这时,你就在给孩子传递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你很关注或者你很希望他有这样的状态,让他感觉他在你这儿是重要的。这就是一个没有用语言说出来的非常重要的信息。

武志红:刚才你讲到“买椟还珠”,盒子和珍珠到底哪个重要?其实这就涉及到真和假的问题。

何为真实?就是尊重自己的感觉和体验。如果我们不能活在自己的感觉中,而只是活在别人给自己提的要求之中,我们就进入一个虚假的状态。

当我们用直觉碰触这个世界,它就是真实的。真实性就是要与体验和感觉相结合,否则脑袋上的逻辑推理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成了纯虚假之物。

如果一个人既尊重自己的感觉,思维又高度发达,即思维和感觉是合一的,那么他的感觉就具备了真实性,同时他的思维又尊重自己的感受,能为感受服务。

自我到底是什么?自我就是我们的精神生命。而感受是滋养孩子精神胚胎的一个基本养料,我们的一份感受就是一份精神生命。当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按照自己的感觉而活,我们的精神生命就活了。

回到“买椟还珠”的故事上来,那个“珠”就好比是我们的精神生命,是我们真实的这些部分。当珍珠得到了滋养和尊重,它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力量。

4 心理安全对孩子的重要性

一诺:我做教育,包括做家长教育,都是在给孩子创造这些体验和感受的微环境,让孩子以后能加倍地受益。这个教育的过程是性价比特别高的一个东西。

反过来,如果我们不做这件事情,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这个环境,等他到长大了再去做改变,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武志红:中国家长最喜欢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都是你的错”,孩子感知到的是:当父母说我有问题时,当我承认错误时,那一切就都是我的错。其实这个时候传递的信息是:孩子的自我是糟糕的。

这样一来,当别人说这个孩子有问题,当孩子承认自己有问题的时候,他体验到的是对自我的一种否定和攻击,这其实是非常痛苦的一种体验。

一诺:我特别同意,这种例子无处不在。我们做教育一直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场域。安全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安全,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理安全,让孩子不用害怕被评价、被评判。

可能在环境里面这种话听得太多了,太普遍了,反而使我们习惯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

如果有人拿刀子去割你的皮肤,不是因为他割了一千刀,每一刀就都不痛了,而是每一刀都一样的痛。所以我经常会提醒自己,要对这些事情保持敏感,要保持不同意,要保持愤怒,因为这是不对的。

5 家长重构自我的意义

一诺:为什么我们现在做家长教育,做线上课程?就是希望家长们在自己的家庭里能够做一些改变,这些事情就会有所改变。

现在这种对自我的攻击经常发生,而我们之所以有攻击性,是因为大量的成人小时候就是这样长大的。家长不是不想当好家长,不是不想对孩子好,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经历过这样被对待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儿童,我们成长的环境中充满了对儿童的暴力,所以就被内化了这样一种形式。

虽然每个人都不喜欢这种形式,但它已经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成为条件反射的一部分。

所以,家长要成长,就要带着目的、有意识、有意愿的去觉察和改变,这种成长才有可能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要意识到,这件事情不是我们怎么做家长的问题,而是首先面对自己曾经被怎么对待的问题。

我们需要学习重构自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给出善意和爱,才能够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