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专家的讣告,过劳死的网约车司机
上个月,军事专家冯旸赫因公牺牲的消息公布后,曾经在网上引起不小波澜。
据发布的讣告显示,7月1日凌晨2:35,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专业技术上校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专家组组长冯旸赫,在北京执行重大任务途中不幸因公牺牲。
刚开始网上有不少传言,说冯上校是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他的死因并不简单,遭到了境外势力的阴谋暗算,听起来就像谍战剧一般惊险。
对于这个问题,最直觉的判断感到,外部势力还没有放肆到敢在北京为所欲为的地步,我们相关部门也不是吃素的。
后来多方信息相互印证显示,冯旸赫上校深夜乘坐滴滴专车追尾大货车,从而导致发生意外事故。
有人提出疑问,宝贝疙瘩一样的专家,为什么没有专车,没有特殊保护。
越是大专家,越是真正的人才,越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夜里两点多,那么晚的时间,能不添麻烦就不添麻烦,这应该是冯旸赫的初心。
万万想不到的是,意外比黎明来得更早一些。
当人们为一位军事专家的不幸离世而感到惋惜时,孰不知那位不知姓名、疲劳驾驶追尾的滴滴司机同样值得怜悯。
若不是为了三五两碎银,谁会在凌晨两点多还跑着滴滴,赚那份用命来换的辛苦钱。
无论什么人,凌晨两点都是最疲惫、最劳累的时候,在这个时间点上,赶时间的军事专家、讨生活的滴滴司机,还有趁夜色行驶的货车司机,共同构成北京折叠后的另一幅图景,这幅图景与职业身份无关,只关乎一个成年男人的责任和担当。
今年4月3日23点53分,北漂20多年的陈志云把网约车停在北京西城的一个胡同里,在这里走完了四十年人生的终点。
两天后,4月5日20时许,陈志云遗体被发现,他趴在方向盘上,像是安详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陈志云太累了,他真的需要安安稳稳地睡一觉。接单软件显示,从3月11日到4月4日出事那天,陈志云每天都出车,平均每天在线时长超过10小时,最长的一天超过20小时。甚至在死亡未被发现的两天里,手机上仍然有平台不断发来的派单信息。
多接一单,多开一会车,就可以多赚一些钱,有了钱,买房的欠债和贷款,老人养老,孩子上学都不用愁了。
偏偏老天不长眼,让陈志云过早地倒下了。人死并非万事空,他身后的房贷如何还,孩子怎么养,仍然是绕不过去的现实困境。
现在陈志云的妻子正在与网约车平台打官司,试图从网约车平台那里争取到更多一点利益,可是平台却矢口否认与网约车司机存在劳运合同关系。
类似事情在浙江、上海、山东、四川等地均发生过,网约车司机玩命地工作,靠透支生命多接单多赚钱,最终倒在前行的路上,有的是过劳猝死,有的是行车途中发生意外,留下不尽的遗憾和悲伤。
其实,那位载着冯旸赫的滴滴司机能有什么图谋,他怎么知道自己拉的乘客对国家有多重要,无非就是想多挣点钱,多尽到作为父亲、作为丈夫、作为儿子的责任而已。
冯旸赫38岁,陈志云40岁月,他们都是80后,曾经被指责的一代,转眼间已经走到舞台中央,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顶梁柱,用力地扛起身上的责任。
风尘仆仆的军事专家,熬夜坚守的网约车司机,他们都背负着满天星光赶路奔波。
无论做出的贡献大小,他们都曾来过人间一趟,怎奈世事无常终难如愿以偿。
作家大冰在作品《我不》中写道: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赶路人,无非这道路是平坦还是崎岖,这风景是旖旎还是单调,这际遇是顺遂还是舛难罢了。
像齿轮般没日没夜的转动中,我们只需记得自己是个人,一个需要爱与被爱、需要休息、需要快乐的普通人。
成年人的世界谁都不易,且行且珍惜,除了负重前行,小心翼翼地活着也是一种责任。
当夜色再次降临,希望能少一些行色匆匆的赶路人。
当阳光再次照进窗子,希望能够除去人间疲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