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不愿意来了,剧变已经到来
墙内自媒体修明1644文章:剧变往往发生在不受关注的细节,最近有一个细节预示着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剧变已经到来。
防疫结束后,中国逐步放开,和国际上的交流逐步恢复,但过去大半年了,来华的外国人数量却远不及预期。
根据上海统计局的数字,今年1-6月,经由上海入境的外国人及港澳台人士为124.15万人,不及2019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其中,外国人为75.62万人,不及2019年同期的四分之一。
单从六月来看,入境外国人数不及2019年的四成。这一人数既包括旅游、探亲、访友,也包括从事经济活动、参加会议、考察的人员。
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数据也显示,2023年上半年,出入境人员1.68亿人次,其中外国人843万人次,而2019年全年的数据是9767万人次,即使下半年数据回暖,2023年出入境的外国人也不到2019年的30%,差距悬殊。
从航班情况来看,7月国际航线航班量为32097架次,恢复至2019年的46.8%,7月以来,国内航司出入境旅客量超过360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53%。其中中德航班数量恢复到疫情前的50%,但中美航班仅为疫情前的6%。
近期想要出国旅游的朋友,一定会体会到机票价格的上涨,以前出趟国,一个人万把块钱,现在动不动2万,3万,钱都花在了机票上。出国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旅游数据看,全国旅行社入境旅游接待仅为5.2万人次,比较而言,2019年这一数字为368.51万人次,第二季度结束,乐观估计入境人数可能增长十几倍,但即使如此,也仅为2019年的30%左右。
就数据来看,来华的外国人确实少了,考虑到航班恢复的比旅客,外国人来华减少基本上不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是主观意愿不足。
外国人对中国的兴趣确实降低了。
除了旅游,外商投资,外贸也不乐观。今年4月到6月期间,衡量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指标“直接投资负债”增幅已经降低至4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萎缩超过87%。
这个数据表明在紧张的局势下,外商正在寻求供应链多元化,随着中美对抗的加剧,一些公司减少了对华投资,他们正向印度、东南亚转移产业链,以分散风险。
另外,今年上半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7036.5亿元人民币,下降2.7%。这是什么概念?2022年在全球跨国投资下降12%的大背景下,中国吸收外资逆势上涨了6.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2万亿元人民币。
但是,在今年中国完全放开疫情管控、全力促进经济恢复的背景下,实际使用外资却下降,说明外资对中国经济和市场的看法,确实在发生变化。
外贸的情况也值得关注,今年5-7月,中国进出口数据一直在下降,尤其是7月中国进出口3.46万亿元,下降8.3%。其中,出口2.02万亿元,下降9.2%; 按美元计价,今年7月份中国进出口4829.2亿美元,下降13.6%。
这表明随着欧美需求的减弱,我们不得不更加依赖“内循环”,这几个月,中央之所以不断要求“扩内需,促消费”,就是要减少对外界的依赖。
相对于外贸数据的增减,更值得关注的是外贸结构。总体看,中国对美、对日进出口在不断下降,对东南亚、对俄进出口在不断上升。
2023年前5月,中国对美进出口同比下降5.5%,对日本下降3.5%,其中5月中国对美贸易继续下滑,出口下降18%,进口下降9.8%。7月,中国对美贸易总值为2.64万亿元,下降9.6%,其中,对美国出口1.95万亿元,下降13%。
对日贸易,7月中国与日本贸易总值为1.27万亿元,下降5.8%,其中对日出口下降0.4%,对日进口下降10.8%。中国对欧盟贸易总值为3.22万亿元,下降0.1%其中,对欧盟出口2.08万亿元,下降2.6%。
相比于对美、对欧、对日贸易的下降,东盟、俄罗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外贸中的份额大幅上升。2022年,东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占外贸总值的15.5%。
2023年前5月,中美对东盟进出口增加9.9%,对俄罗斯则增长51.9%,在今年5月,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更是增加了114.3%。目前人民币在俄外汇交易总量中所占份额近40%,而在战前,人民币只占0.32%,这表明中国在不断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在7月也增长了7.4%,其中出口增长12.6%。
贸易结构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外交重心的变化,以前是依赖欧美日,现在则要自立自强,摆脱依赖,要从依赖发达国家变为依赖发展中国家。
其实在来华外国人中,也存在这种差别,那就是来自西方国家的人变少了,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南亚的外国人变多了,这反映出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
很多人以为,中美对抗不会影响经济,现在看来,这种想法过于天真,大国之间的对抗,一定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一定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那些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便利,我们曾经拥有的低成本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邓是打左灯向右转;袁二皇上是打右灯向左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