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批低龄留学家庭后悔了吗?
我想大多数父母都是纠结的。一方面不计成本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许一个远大前程;另一方面又想期许亲情陪伴,孩子在身边就安心。
然而世事难两全。
美国教育协会的监测数据显示,在美国就读K12阶段(学前至高中)教育的中国学生人数增长迅速:过去10年,赴美就读高中的中国学生人数增长高达98.6倍,远超研究生阶段教育的1.6倍和本科阶段的14倍。
为追求理想的教育,先富起来的城市中产一掷千金,把孩子送往彼岸,甘愿忍受分离。
疫情低龄留学人数回潮,2022年后迎来新一波增长,回到高峰期。
低龄留学热潮10年后,过来人家长开始反思:
花费千万,骨肉背离,值不值?
相信100个家庭会有100种答案。
儿子是2015年出国读10年级的,那年也是低龄留学爆发式增长的一年。
我们原本打算去美国读大学,当时身边不少人说那不如先出国读高中,早早融入美国,享受顶尖私校的精英教育,德智体美劳全人发展。
他在上海读的是所名校,说是“天花板”也不为过,但当时遇到了些坎坷,几方面因素叠加,我们动心了。
顶尖美高Hotchikiss的校园,风景如画,师资一流,资源顶配。
首先是学科学习瓶颈。
儿子初中后显露出数学天赋,五六年级考SAT数学就是满分。但在学校,该做的作业还是要做,该刷的题还是要刷。
还有大量文言文要背诵,导致他学得很没兴趣——吃不饱,又浪费时间。
其次是亲子关系触礁。
青春期遇上更年期,他整天甩脸色,摔房门,亲子关系相处不融洽,也许离得远一点反倒会好。
最后的想法比较功利,早点去美国读书,跟国内高中生不在一个竞争池子里,可能大学录取结果更好。
于是,我们决定9升10去美国读书。
一开始儿子觉得太贵了,为读书花了这么多钱舍不得,我坚持:为了好的教育,妈妈愿意付出一切。
当年低龄留学的信息很不透明,催生了一大波参差不齐的机构,我遇到不少家长掉进过坑里。我花近一年时间泡在各种群里,最后选定了一所适合儿子的顶尖寄宿高中。
数据来自2019年FindingSchool调查报告,家庭选择低龄留学原因。
儿子出国后,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任何教育都是不完美的”。这七年里有收获,有懊悔,也有惊心动魄。
我先说说“得”的部分。
顶尖美高的教育着实担得起世界最一流K12教育之名,资源没得挑。
举一个例子——儿子就读的是一所百年名校,校园内有一座古生物博物馆,这也是全美唯一一所隶属于中学的国家级别古生物博物馆。
学校是为了培养未来精英而设立的。
文理兼通,开设超过100门课程,分为四个级别,高阶课非常深,古生物学、解剖学、伦理学等等课都能修。学校经常邀请一些牛人来分享,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硅谷创业大佬、知名音乐人,还有政治家等。
这资源力度绝对能秒杀不少大学。
学校还跟周边社区联系紧密,孩子们要做社区服务,假期也必须修满社会实践学分,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
出国后,儿子反倒比国内更累,也收获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成长。
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国内,他一上语文课就头痛,作业磨磨蹭蹭到最后。而美国高中非常重视博雅教育,每一门课可能都有几本大部头的阅读要求。
美高培养了他终身的阅读习惯,现在出门旅行路上他都捧着书读。
运动对他影响非常大。
在国内只顾学习缺乏锻炼,身体很虚。美高每天3点半后就是运动时间,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运动,他最喜欢的是秋季的越野跑。
学校建在山谷里,大家去山里拉练,条件很艰苦,上上下下15公里不在话下,等于从浦西跑到浦东,得跑两个多小时。
现在一天一不运动就全身难受,每晚都得绕着小区跑几圈才舒服。
每次回国,邻居、亲戚都说儿子变化很大,成熟、开朗,跟在国内读书的同龄同学比,很不一样。
他高中时就去公司实习,毫不怵场,相当有自信。
上了大学后也无缝融入,对于美国的文化了如指掌,知道什么时候去找教授,如何争取自己该得的资源,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如何跟不同背景的人社交,而这都是美高带给他的。
美高地区之间有体育联赛,体育好的学生特别受欢迎,来自《世界的孩子》。
送孩子留学是为了接受好的教育,学术没有问题的。然而,反倒是学习之外的事情,最让父母受折磨。
在国内,父母也时刻帮孩子“救火”,但出国后的孩子天高皇帝远,就像快断线的风筝,想救都救不了的更是心焦。
比如说看着孩子成绩往下掉,在国内我们还能找找资源帮孩子补课,但孩子读美高后,住在寄宿学校里,我们只能看着干着急。
低龄留学对孩子的成熟度要求很高,自律不好的很容易出事。
我儿子的好朋友就是个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大男孩,老是迟到,这在国内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但美高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非常严格。
迟到、不交作业、不打扫宿舍等都得扣分,屡次犯了后,他收到了警告处分,三次警告后上了学生法庭,陪审团做出裁定,告知他哪怕再犯一个小错误就会立马被开除。
快毕业的时候,他因为一件非常小的事情触发了最后一个警告,学校毫不留情面,当天就开除了他,说三天内必须走人,搬离校园。
爸爸连夜赶去美国交涉,根本就没有用,只能带着孩子重新找一所学校落脚。
儿子在美国7年,我都没怎么睡过安稳觉,头发大把的掉,现在少到我只能留超短发了。
很多事情只有出了国才知道。
举个很小的例子,寄宿学校普遍很偏僻,回国得转机,东北部的冬天寒冷,大雪纷飞,第一程航班一旦延误,第二程飞回国的航班没法接,那么十四五岁的孩子怎么过夜?
就算父母给孩子定好了附近的酒店,美国规定未成年人不能单独登记入住,怎么办?
中美之间12-15个小时的时差,孩子打电话过来大多是国内的晚上,我手机从不敢关机,凌晨两三点都得赶紧爬起来处理。
现在比我们那个时候好多了,长假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家长可以需求机构的帮助,但身在大洋彼岸的家长永远不敢说做好了100%的准备,一定有想都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有一年儿子过生日,我特意做了个从他出生到现在的电子相册发给他,跨国给他订了蛋糕送去学校。
发出去一会他就打来了电话,我刚感动地接了起来,没想到,他的第一句话就让我心脏差点停止跳动。
他说,妈妈,我可能要被开除了。
原来,在一场跟其他学校pk的业余数学友好赛里发现了团体作弊,我儿子没作弊,他非常尊重规则。其他同学也不知道严重性,现场没有老师监督,就在最难的一道题上参考了一个牛娃答案,导致满分率很高。
对方学校不服气就向赛委会申诉,同学们立马一五一十把情况告诉了老师。
老师说,学校对作弊零容忍,退学是最坏结果。大家才担心了起来。
我当时几天几夜没睡觉,他已经提交了大学申请,这一旦被开除申请就作废了,我都开始找周边的社区大学了。
幸好,当时还有个家长在美国出差,连忙改签机票多留几天,赶到学校跟校方沟通,校方考虑到是初犯,又是情有可选,就给了个警告处分,不影响申请和毕业,化险为夷。
这些年冲击一波接着一波。儿子比较乖,还算是遇到事少的。
家长们心酸地打趣说,护照本得一直放在床头,得说走就走飞去“救火”。
读美高,孩子非常辛苦,忙起来每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学术外,还有社团压力、同伴压力、生活压力,也担心无法满足家长的期许,加上远离故乡的苦楚,各种情绪交杂在一起,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很大。
疫情来的时候他已经成年上了大学,我相对没那么紧张。当时未成年学弟学妹们的归国之路让无数家长紧张、不安达到了极点。
买到了机票就跟登上了诺亚方舟一样,连我拢共是买了16张机票。
疫情期间,很多低龄留学的孩子在国内线上上了半年课,很多家长都说,连觉都睡得稳了,心从没这么定过。
一项针对2000多名低龄留学调查显示,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来自哪儿?
很多家庭选择去美高读书,就是听说申请顶尖美本更有优势。
美高生在大学录取上确实结果很不错,这跟文化融入、学术诚信和与相似的培养维度分不开。
但美高有着另一种“内卷”和“潜规则”。
美高和大学有关系亲疏之分,这从历年录取名单里能看出来,如TOP10里有5所会录取该校学生,而其余5所很少。
所以申请关系好的5所学校命中率会更高,我们当时不大了解这一点就吃了亏。
现在做申请的机构可能研究得透透的,当然收费也越加不菲,动辄大几十万乃至百万,家庭教育支出压力也更大。
此外,顶尖美高每年中国籍的毕业生不超过10人,而顶尖美国大学在同一所高中分配到同一个种族上的名额并不多,中国人都是自己内部在竞争,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和睦”。
同时,录取过程又不像高考这么公正透明,还受家庭背景、国籍、资源等影响,对于倾尽全力支持孩子去读美高的中产家长来说,挑战巨大。
如果孩子特别有天赋,大洋另一边的父母得付出难以想象的坚持。
如理工科大学录取非常看重竞赛成绩,而打比赛一个礼拜起码得有两次集训,假期还得跨城市打比赛。
在国内这都不算事儿。而美高普遍偏僻,出去培训车程至少一小时起,学校又不可能为一个人配个司机,国外未成年人不能单独打Uber,不能单独入入住酒店,全得有成人陪同。
我们学校有个数学极其有天赋的女孩,她妈妈每个月飞一次美国,就为带她去集训,假期陪她飞遍全国打比赛,坚持了好几年。她最终靠数学大奖被麻省理工录取,是学校百年来的第一人。
但妈妈这样付出,从财力到精力,有多少家长能做到?
作为低龄留学圈的“前辈”,这些年我一直在想,哪怕大学录取再好,孩子接受的教育再好,那些亲子陪伴的岁月再也回不来了。
儿子15岁离家,每年在家呆的时间很短。每次假期,我都会提前买好一冰箱他爱吃的菜,然而每年菜还没吃完,他就飞回学校了。
我家有个特殊情况,儿子是外婆带大的,祖孙俩感情非常深,当时他纠结要不要去美高读书,担心一去就要近十年实在是舍不得。
我当时想的是,孩子的前途比亲情重要,为了教育可以付出一切。
没想到,他刚去美国第三个月,外婆突然去世了,我连夜给他买了最近一班飞机票,见外婆最后一面。
但在外婆最后时刻没有陪伴在旁,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也是我一辈子最大的缺憾。
有次吃火锅,我装作无意问过儿子,你后悔那么早出国吗?他慢悠悠地笑了笑,没说话。
那一瞬,这七年间一幕幕都在我眼前飘过,冰箱里没吃完的菜,无数个接起电话后的不眠之夜,以及放在最靠近手边床头柜里的护照。
我的眼泪喷涌而出,怎么止都停不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