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这副省长 为何不结交级别太高的纪委干部 /

这名常务副省长 为何不结交级别太高的纪委干部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胥吏治国”。

自隋唐以来,通过科举选官是组建官僚体系的主要途径,除此之外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胥吏集团,他们虽难入品级,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晚清重臣郭嵩焘甚至发出“本朝与胥吏共天下”的惊叹。

士大夫因诗赋和经学跻身科举,虽然取得了“官”的身份,但在行政管理和司法实务中却不如胥吏知识更专业、经验更丰富,从而出现“官弱吏强”的现象。

在官场的具体运作中,胥吏往往“位卑而言高,禄薄而谋大”,不仅掌握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关节,离开他们信息和命令都无法通畅,而且他们久居权力的要冲,对各种事务拥有广泛的发言权,可以影响甚至左右上级的决策。

清人朱克敬在《瞑庵杂识》中讲述,有个在京中某部任胥吏的人曾在酒肆向人夸耀:“凡属事者如客,部署如车,我辈如御,堂司官如骡,鞭之左右而已。”

把长官当成骡马,自视为驱赶骡马的人,此人虽然够狂,但相信也并非一时酒后失言。

实际上,在当下中国,“小吏弄权”现象也并未绝迹。

甘肃省委原常委、常务副省长虞海燕落马后,据央视的专题片披露,虞海燕曾和中央纪委原第九纪检监察室正处级纪检监察员吴文广过从甚密。

吴文广级别不高,也就是具体办事的一般干部,属于“吏”的范畴,但在“以权谋私”上却十分猖獗。

为谋取个人私利,吴文广不仅向虞海燕打招呼为老板拿项目,甚至胆大妄为,请他帮忙干预司法。

对于吴文广提出的非法要求,虞海燕总是尽量满足,也叮嘱其秘书金晋哲想方设法和吴文广搞好关系,通过各种方式去拉拢腐蚀他。

虞海燕为何宁愿违纪枉法也要结交吴文广这名中纪委的处级干部?

虞海燕的心腹、甘肃省兰州市委原副秘书长金晋哲道出了其中奥妙:虞海燕告诉我,吴文广还是比较有用的,认识太高级别的领导没有用,就是这些具体办事的人,他能掌握住你的事情。

原来,吴文广所在的处室对口联系的正是甘肃省,吴文广所在的岗位,能让虞海燕了解到他最关心的信息。

事实上,在虞海燕落马前,吴文广长期与他保持密切交往,并多次向他泄露工作机密,甚至极力用各种手法破坏中纪委对虞海燕的初核审查,使初核工作无功而返。

虞海燕(资料图)

当今的“处长”,就类同于古代官场的“胥吏”。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曾云:“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吏胥而已。”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官是蟹壳,胥吏是蟹脚,没有蟹脚,岂能横行?

作为具体办事的“处长”,其实就是机关的“蟹脚”,能量巨大却又不可或缺。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中国严格意义上是‘处长治国’,投资环境的主要症结在处级及其以下。99%的企业家都要和具体的办事人员打交道,各处处长、副处长直到科员,这部分人的工作作风形成了具体的投资环境。”

早在1998年,朱总理就说过:“有些部门,处长在那里做主,地方的省长、市长来看他,他对人家连眼皮都不抬一下。”他还点名批评当时的国家计委,并取名叫“处长专政”。

2015年4月,李总理也曾就“处长把关”一事大动肝火。他说:“部长们参加的国务院常务会已经讨论通过的一些政策,现在却还‘卡’在那儿,难道让几个处长来‘把关’,这不在程序上完全颠倒了吗?”

李总理说的虽然是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问题,但在另一个角度上也凸显了处长们的权力之大,有些事务,处长大人不签字,还真就办不了。由于个人裁量权过大而又缺乏监管,近年来屡屡出现“处长巨贪”的劲爆新闻。

有专家指出,一般而言,处长作为部委和厅局中级别相对较低的官员,并不具有决策权,他们只是决策后的具体执行者。但处长作为具体负责执行的官员,拿出的意见常常最有分量。

一些部门的“权力”很大,但实际上却分解、掌握在几个关键处室中,具体权力又落到了几个人手里。

一个处长的一句话就可能涉及几千万甚至数亿的资金、项目。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明显的问题,他们的意见基本都会被采纳,权力就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了。

还有专家分析,处长们精通政策,大都是从底层一步步干上来的,又不大挪动。有时候一把手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但是他们却变动不大。一个位子上坐长了,门道也就多了。而政策不透明,缺乏对决策过程的监督,是造成某些处长成为实权派的另一原因。

或许正是认识到“处长治国”“处长专权”的现象,虞海燕才会费尽心机结交处级官员吴文广的吧,而吴文广也确实帮了其“大忙”。如果不是适逢全面从严治党的“大气候”,说不定他们就会一路畅通无阻,继续密切“合作”,大谋其利。

此外,虞海燕不愿结交太高级别的纪委领导,恐怕不仅仅是“没有用”,一不留神还会引火烧身的。因为,一般来说,纪检干部的级别越高,政治素质、拒腐防变的能力越强。

古有“胥吏之害”,今有“处长弄权”。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界对加强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已经形成共识。

而对处长之类较低层次的官员似乎关注不够。

看来,加强对处在关键岗位上的较低级别官员的监督管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之策。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