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习邀请他出席会议!三中全会再放信号 /

习罕见邀请他出席会议!三中全会前再放重大信号

原标题:三中全会前最高层再放大信号,改革派代表人物罕见出席

墙内自媒体马江博说趋势文章:节点关键,信号明确。

5月23日下午,最高层在山东省济南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长期以来,由国务院总理主持的企业家座谈会很常见,但由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却很罕见,最近这么多年就三次:

1、2018年11月,中美贸易战开打,最高层召开企业座谈会,全面推动一揽子国内外经济发展计划。2、2020年7月,疫情绵延,最高层召开企业座谈会,全面推动复工复产和开启国内国际双循环。3、2024年5月,也就是本次,时值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最高层召开企业与专家座谈会,意在传递积极信号,为三中全会铺路。

而这次会议要对外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就是:大家放心,三中会一定会全面深化改革。

新华社发乐这次会议的通稿,我们首先来解读一下这次座谈会的几个关键核心:

一、划定了底线和目标

1)最高层表示: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制定重要文件,都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对大家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有关方面要认真研究吸纳。(表明就是为三中全会做调研,这次要吸纳各方意见,兼顾各方诉求,朝野形成共识)

2)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划定了改革的底线)

5月23日下午,最高层在山东省济南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

3)座谈会召开地在山东,而这次参会的企业家名单包括:国家电投董事长,深创投董事长,安踏体育董事长,浙江传化集团有董事长,德国博世集团总裁,香港冯氏集团主席。(山东是国企大省,也是传统大省,是新改革的典型省份,这次也突出了各类企业,国资、民企、外资和港澳台也一起了,而且单独列了专精特新和个体工商户,就是要体现这次是让各种企业都能感受到利好的系统改革)。

二、力度必须要大,面对深水区破坚冰,该改的、能改的必须改

1)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解决中国当下的矛盾和问题,必须看到深层次的体制问题,这次的改革就是冲着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深水区、坚冰区去的)

2)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突出高水平、高质量,全面创新,社会活力等词,而背后的上层建筑要为这些经济目标服务则是这次三中全会改革的重点,一系列基础性、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将会出炉)。

3)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语气非常决绝,该改的能改的,必须改到位,不拖拉,必须把改革往纵深区推进,不能因为害怕改变就不去改)

三、这次改革必须要解决大问题,要有用,要让大家感受到,而且不能自行其是

1)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改革要从现实出发,解决最紧迫的问题和最重大的问题,这次的指向非常明确,就是要“有用”)

2)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次的改革突出了民生感受,从现实中的急难愁盼出发进行改,改到位,民生改革和社会福利改革也将会是重头戏,要让公众拥护改革)

3)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必须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这次改革不同以往摸着石头过河,突出要上下齐心、全国一盘棋的蓝图模式,通过国内统一大市场,中央区域协调发展小组等方式协调合作,绝对不能出现“我行我素”)。

我们再来深层次地分析一下这次的会议;

这次由总书记来召开企业家和专家座谈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

中国通过一系列外交动作和经济动作,已经稳定了内外部的环境,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改革的方向和共识也已达成。

回到开头说的三次最高层座谈会,每一次座谈召开的大背景,都是国际与国内的大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的时候,而每次座谈召开的时间点都是在国内外各种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已经逐渐明晰、亟待破局的时候。

而这次的总书记座谈会,也是在内外部形势已经逐渐明确的时机下召开的:

对内,房地产等各种风险初步管控,国内经济初步企稳。

对外,耶伦、布林肯先后访华、朔尔茨访华、最高层访法、俄罗斯普京访华,我们已经阶段性稳定了同欧洲和俄罗斯的国际关系,外部局势相对平缓。

在此时召开座谈会,无疑是最合适的。

而改革的方向是往哪去呢?

通稿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发展风险投资、用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是细分重点,尤其最后一个“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看排序应该是由著名的“改革派”学者周其仁发言讲述。

这个信号明显,而外界对此信号的反应也很积极。

延伸阅读:周其仁成为高层座上宾释放什么信号

来源:经济学家智库

5月23日下午,总书记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座谈会上,国电投刘明胜,深创投左丁,安踏丁世忠,浙江传化徐冠巨,博世中国徐大全,香港冯氏冯国经,北大周其仁,中宏院黄汉权,社科院张斌等9位企业和专家代表先后发言。

总书记主持的企业家座谈会并不常见,十八大以来,也就仅召开了三次:2018年11月1日,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2020年7月21日,召开企业家座谈会;2024年5月23日,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

值得注意的是,消失已久的周其仁重回高层座谈会,这标志着他偏“右”的“私有化”经济主张,也会重回上峰的视野。

周其仁,男,1950年8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91年秋就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后获其经济学博士学位。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

周期仁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史、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企业与市场组织、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等等。

周其仁核心观点:

1、改革本来就难。站在当下这个时点,改起来更难。但是拖延改革,不是出路。现实的局面,改革不但要跟腐败或溃败赛跑,还要和越来越年轻的社会主体的期望值赛跑。改革的关键在于提升制度化能力,将法外行为纳入法内框架,以解决社会矛盾。

2、用三个变量看经济,一是要素成本,二是制度(组织)成本,三是要素质量。所谓的经济增长,就是从要素价格低、要素素质差、经济组织和制度成本高昂,转为要素成本上升、要素质量提高,同时大幅降低经济制度和组织的成本。这就是说,要素的价、质和组织效率,一起决定经济增长。

3、最根本的制约是收入,没有收入谈什么消费?这是常识。但增加收入又谈何容易?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改革,特别涉及到转型社会最基本的权利界定。

科斯是周其仁喜欢的一个经济学家。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法律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在《企业的性质》的开篇第一段就阐明经济理论赖以成立的前提性假设,不但应当是“易于处理”的,而且必须是真实的。在真实世界中,信息不仅是不完全的,而且是不对称的。人类行为也远比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复杂。

他丰富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核心。他的一个重要逻辑是,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一种制度安排与另一种制度安排的资源配置效率是不同的。这个逻辑蕴含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念:制度结构以及制度变迁是影响经济效率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他认为,经济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对制度的研究。

他研究形成了交易成本范式。在他之前,经济学家还没能开发出一套理论工具去分析制度的职能和运行。他提出的交易成本分析使制度纳入经济学分析成为可能。他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交易成本分析范式的基础之上的。在他的企业理论中,他通过交易成本分析证明企业和市场不过是经济组织的两种相互替代的手段。把交易成本纳入到经济分析框架中的同时,还将其一般化,形成范式,激发人们进一步思考组织和制度问题。在他的产权理论和法与经济学思想中,他进一步通过交易成本分析,说明了法律制度将会对经济体制的运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8年7月14~18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科斯教授以98岁高龄,亲自倡议并主持召开“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他以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观点对中国经济问题提出十大忠告:

(1)必须去除所有加诸国企的特权,让私企得以自由竞争

(2)政府参与土地交易导致腐败猖獗,必须将其自身排除在市场之外

(3)中国应打造一个自由的土地市场

(4)中国应打造一个自由的土地市场

(5)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显然开错了药方,需要反思

(6)“边缘革命”将私人企业家和市场的力量带回中国

(7)中国经济学者要从黑板经济学回到真实世界

(8)中国必须让其政治权力服从于法治

(9)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缺乏思想市场

(10)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

周其仁作为科斯的忠实粉丝,重新回归座上宾,意味着深化市场化改革将继续推进。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