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北京驳斥引发恐慌“传闻” 背后是引蛇出洞 /

北京驳斥引发恐慌“传闻” 背后是“引蛇出洞”

中国国安部称新规定不是“查所有旅客手机” 分析指“引蛇出洞”让旅客松懈

中国国安部新规定自7月1日起,执法人员可检查旅客电子设备内容,但早前已有旅客反映入境时被抽查,并担心所有人的手机会被检查。

国安部周二(28日)再发声明反驳,指不是“所有人入境中国都会被查手机”,当局必定会根据原则办事。有学者指国安部声明把法律条文张冠李戴,误导民众以为规范宽松,实际是“引蛇出洞”。

中国国安部4月公布,给予执法人员检查旅客行李与电子设备的权力,并在7月1日生效,引起不少外国商会、政府及学术组织等担心会因而堕入中国法网。国公部周二(28日)透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入境查手机’的荒谬论调可以休矣”一文,批评一些境外“反华敌对势力”借机造谣抹黑、搬弄是非,大肆宣传“所有人入境中国都会被查手机”实属荒谬,强调检查手机必须有3查验原则,包括查验前提明确、查验对象明确、查验流程明确。

不少台湾人入境中国已被检查手机

国安部没有指明“反华敌对势力”是哪些组织,不过,早前有传媒报道部分入境旅客开始被抽查手机,就连陆委会在本月的例行记者会中,当时的副主委詹志宏亦指发生不少台湾人的案例。

詹志宏说:“我们已经发生了好几千的个案,入境中国大陆的时候,手机没有任何的,他们没有任何的理由,没有告诉你任何的这个证据的情况下,手机随身的笔电是没收他们要去看、查阅,然后一项一项来询问你盘查你,这种情形到现在为止,还有个案在发生。”

龙华科技大学助理教授赖荣伟向本台表示,国安部声明用张冠李戴手法,让人误以为中国有明确的法律,以及按照程序来查验。

赖荣伟说:“看他里面的内容,其实国安人员所谓的守则都是跟《反间谍法》有关,我们还是要回到去年讨论的《反间谍法》。重点是说,他所依据的都是反间谍法,而《反间谍法》的本身,就是无限扩充给予国安人员很高的权力、很模糊的定义去定义所谓的间谍。”

他指,在《反间谍法》规定和中国目前的政治气氛下,旅客被查验手机可能不单止在入境时。

分析:新声明避免影响外国人到中国投资

台湾教授协会会长陈俐甫认为,国安部早前公布的规定,让大部份旅客都有警惕删除手机敏感内容,反而抓不到所谓反华份子,亦影响外国旅客前往中国的意愿。

陈俐甫说:“他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抨击影响他的投资,因为这是很明显违反(联合国)人权宪章里面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所以他必须要定出三个条件,这样的话才可以勉强符合,也才有国外的企业家老板敢去中国。”

他补充,现在的声明就是共产党1960年代使用的“引蛇出洞”手法,让入境旅客误以为检查宽松,使国安人员容易找出反中份子。

延伸阅读:入境查手机? 中国驳称“荒谬至极” 强调新规仅涉间谍活动者

来源:RFI

中国国家安全部4月底公布两项关于检查旅客随身物品、电子装置的新规定,引发外界担忧,还有媒体消息指出,在新规7月正式上路之前,深圳、上海等地的海关便已提前开始行动,查验入境者的手机和电脑。周二(5月28日),北京当局表示,有关从7月1日起所有入境中国者将面临手机检查的说法是错误的。

对于“所有人入境中国都会被查手机”的议论,中国国家安全部今天表示,有关从7月1日起所有入境中国的人员将面临手机检查的说法是“境外反华敌对势力”的“造谣抹黑”,“实属荒谬至极”。

据中央社报道,中国国家安全部借由“‘入境查手机’的荒谬论调可以休矣”一文表示,这两项国安机关新规查验个人、组织所持手机等电子装备的执法程序有限定,包括查验前提、查验对象、查验流程都有具体规范,并强调相关法规是为了打击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等间谍行为。

该文还声称,中国政府不会随意侵犯公民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而且会依照前提、对象与流程等3项标准来查验手机。

中国国家安全部指出,这些查验标准围绕著“反间谍”工作,除了前提必须跟“反间谍”任务相关,对象也“不会是普通入境人员”。在与反间谍工作无关的情况下,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不能私自随意查验。

在查验对象上,“必须是与反间谍工作‘有关的个人和组织’,比如对军事禁区、涉密单位等进行偷拍的间谍行为嫌疑人员”。

另外查验还必须有被查验人或见证人在场,并经过“设区的市”以上层级的国安机构官员批准,而非“先执行,后报批”。

此前,中国国家安全部4月26日发布文件,称将扩大执法监管范围,新规赋予执法人员调查他人电子装置的权力,指这有助于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非法活动。这意味着,从7月起到访中国的外国游客或者回国的中国人,都可能被执法人员检查手机或电脑等设备。

中国国安部的决定引起舆论议论纷纷。不少人质疑,盘查电子设备等同侵犯隐私,属于违法行为。

还有分析指出,这两项执法新规为其首次对外公布执法办案程序规定,将使国安机关执法人员在得到市级以上国安机关批准及查验通知书后,就能依法检查有关个人及组织的电子装置、设施及相关应用程序、工具,在现场提取电子数据还可以藉保护相关电子设备,包括把犯罪嫌疑人或相关人员与电子设备分离。

更早之前,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2月通过修订“保守国家秘密法”,并从5月1日起实施,这是该法自2010年以来的首次修订,扩大了限制性敏感信息的范围,延伸到包括所谓的“工作秘密”。

上述法律扩大国安人员执法权力,但其条文与定义遭外界质疑模糊不清,也让外国企业与学者更无法确认“红线”在哪里,引起普遍担忧。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