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北京开始转舵 要从中俄结盟中脱身出来? /

北京开始转舵 要从中俄结盟中脱身出来?

普京五月中旬访问中国大陆的时候,除了北京,第二站去了哈尔滨,之前外界盛传,将会顺便访问隔壁的平壤,因为金正恩去年九月访问俄罗斯时,曾盛情邀请普京回访,普京也欣然接受,结果未去。

俄中朝结盟? 北京陷两难

如果普京真的转赴朝鲜(北韩),这会更加深西方对俄中朝三国结盟的猜疑,也会让北京陷在与俄罗斯的关系中动弹不得,令其对西方的外交更加孤立,最后普京专程访中,不夹杂别国的行程,让北京松了一口气,如释重负。

但这并不代表问题就此结束,根据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五月廿五日表示,普京已收到正式访问朝鲜的邀请,正在筹备中,日期将适时公布,朝鲜供应俄罗斯军火,中国支持俄罗斯经济,届时俄中朝联盟的谣传一定再起。

俄国现正积极地拉帮结派,把在乌克兰的战争扩大为两个联盟的对抗,早在今年二月底,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就提出建立欧亚新安全框架的设想,因为俄国认为,冷战后平等的欧洲安全体系已不复存在。北约和欧安组织已被西方所操控,俄国希望通过创建新安全框架,寻求战略平衡,威慑西方。

普京访问北京时,正式提出这个构想,而且希望能够包括中国大陆、中亚各国与北韩,俄国当然清楚中国大陆不结盟的立场,但强调这是“准联盟”,是个多边合作机制,是为中国量身定制的安全合作模式,不是类似于北约的军事联盟。

五月十六日晚,在与习近平中南海品茗时,普京一定有告诉习,结盟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安全,中国在亚太地区遭受西方围堵,美国印太战略及北约在亚太地区的图谋,都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美国现在的目标是我,下一个目标就是你。

中俄关系天平 愈来愈偏中

普京目的在说服中国此刻不能够放弃俄罗斯,还是要继续支持下去,这也反映中俄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偏向中国这边;俄罗斯现在的进口,来自中国大陆的超过一半,而对中国的出口,占全俄罗斯出口量的三分之一,但是对俄罗斯的出口仅占中国总出口的百分之三,而自俄进口的仅占百分之五,与俄国的贸易,在中国大陆的总进出口仅是一小部分,却是俄罗斯的全部。

随着乌东战事的逆转,美国急着增加对乌克兰的援助,希望能够撑住乌军,不致节节败退,同时对中国的压力也愈来愈大,认为只要中国停止援助俄罗斯,后勤支援垮了,乌克兰就一定能反败为胜。

拜登政府五月一日宣布制裁廿家中国及香港公司,这些公司企业提供俄罗斯急需的技术和设备,不过到目前为止,仍未扩及与受制裁实体合作的银行或金融机构。由于美方事先警告,中国最大的几家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都停止了和俄罗斯的业务往来,也导致二○二四年的贸易额大减。

可是制裁的规模还在扩大,美国副国家安全顾问辛格五月廿八日表示,为有效对抗俄罗斯的“战时经济”策略,美国和盟友有必要扩大相关管制措施,辛格暗示美方正考虑所谓“二级制裁”,即可以惩罚所有已知与俄方有贸易往来的实体。

但是真正要理解北京对中俄关系的政策,不能从西方的批评来看,因为里面夸大多过实情,以此来恐吓北京不得越过红线,但也不能够从网上小粉红的赞赏俄罗斯对抗西方来理解,因为其中宣传、自我打气的意味多。

中国还是有些脑筋清楚的人,北京大学教授冯玉军四月十三日在《经济学人》发表《俄国肯定会输掉乌克兰战争》专文,震惊中国社群,以中共对言论控制之严,冯玉军直到二○一六年都还是国家安全部直属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俄罗斯研究所所长,政治警觉应该是够的,为何竟有这样一篇文章出现?

俄乌之间 北京扮回调停者

中国如果因为与俄国的亲近,而出现发展与安全重大不确定性风险,必将重新审视及调整对俄政策,其实冯玉军已经敏感察觉到北京正在调整政策,中国对俄罗斯的立场已从二○二二年初战前的“无限制”立场,回归到“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传统原则,这正是中共外交部发言人,在普京来访前所公布的立场。

冷战史权威沈志华近日接受南华早报访问,更直接提到,普京想要重建俄帝国,这可以从他在高加索、车臣、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企图看出来,普京希望将那些被分离的地方重新纳入势力范围,这其实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

至于中美之间的冲突,并不是无可避免的,他从研究冷战的起源发现,美苏经济脱钩导致冷战爆发,当时苏联认定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到来,所以刻意不参加战后的国际经济架构,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马歇尔计划;美国则认定苏联的目标就是无限扩张,双方都在这种判断失衡的基础上制定对外政策,其结果自然就是走向对抗。他警告如今不要让美中经济脱钩,新冷战并非不可避免,是可以扭转的。

处在现在的两难情势下,北京似乎在逐步转向,一方面虚与委蛇,不明确拒绝俄罗斯,表示仍要遵循中国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则把自己定位为冲突的中立调停者,不过分偏袒俄罗斯,但让国际社会知道,如要和谈,中国的角色不可或缺,也许是困局下的脱身之道。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