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日:六四35年后 中国遭国际系统性渐进性疏离
今天是六四事件35周年,中国北京天安门城楼“6月4日全天关闭”(美联社)
华尔街日报4日报导,1989年的六四镇压引发中国与西方关系的重大危机。35年后,中国如今又在国际上面临与当年类似的处境。不同的是,西方对中国的疏离是有系统且渐进性的。
报导直指,如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不安不再源自于枪炮,而是中国激进的产业政策加上对台动武的倾向,以及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对内限制个人自由,对外影响国际事务的政策。
报导指出,加州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知名访问学者沉大伟(David Shambaugh)对中国进行了长达40年的研究。他认为,中国政府的形象不像1989年那样面临一次性冲击,而是正在经历“系统而渐进的长期性下滑”。
他分析,虽然中国政府现在的抗压能力比六四时增强许多,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忧虑却比当时更广泛,且蔓延到西方以外的国家。中国自六四天安门事件后面临的国际压力包括外商对中国投资减少,以及中国政府的人权纪录屡次成为国际关注焦点。
报导指出,根据盖洛普(Gallup)调查,美国人目前对中国的好感度仅20%,比1989年六四事件后不久的34%还要低,也表明许多人嗅到“新冷战”的味道。目前中国经济成长率也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六四事件后的低点,即1990年的3.9%成长率,无法企及前几年两位数的增幅。
即使1989年时有一些外资迅速撤离中国,但随后1992年的改革开放吸引投资者回归。律师孔杰荣(Jerome Cohen)说,尽管天安门事件令人心有馀悸,但看起来中国的未来仍然可期。中国经济规模在全球经济体排名从1989年的第11名跃居到现在的第2名。经济发展淹没了对中国政府的批评。
1989年,时任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面对国际强烈谴责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如今习近平反其道而行,采“战狼外交”,愤怒反驳各国对中国的批评,并透过领主土张挑衅邻国。即使更多国家(包括不少亚洲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对中国的尚武主义、重商主义和影响力表现出担忧,但鉴于中国现在的实力和在全球的贸易地位,如今针对中国的手段是有限的。
沉大伟说,“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个不同的国家”。他还称,“今天,西方,特别是美国,对这个国家的身分和未来走向有疑虑”。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中国问题学者唐志学(Joseph Torigian)表示,习近平表现出对改革的恐惧,怕改革会引发国家大乱,且为达成统一需要强大的军队,他也不信任西方。
报导还点出中国国内面临的困境,包括中国受房地产危机影响,人们信心下滑,就业前景也变得渺茫,中国年轻人理想破灭。女性放弃生育,更加剧劳动力减少的问题。如今更有大量中国人在冒险移民,无论贫富,就像1989年那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