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100万,就这样没了” 币圈骗局多 /

“100万,就这样没了” 币圈骗局多

过去一两个月里,两件事让人们再次聚焦币圈。

一是,英国查获一起洗钱案涉及6.1万余枚比特币,涉案金额约超400亿人民币。二是,比特币先跌至5.6万美元,再一步步重回7万。

不论是币圈外还是圈内的人,都能清楚知道,这牵涉巨款。

至于如何衡量比特币的价值,圈内人有更形象的说法:2010年,1枚比特币的最高价值0.5美元。在那会儿投入1万人民币,得到约2857枚。放到现在,大约价值14.5亿,能买233辆劳斯莱斯幻影。

换成百元大钞的话,这些钱叠起来的高度相当于100

不过,财富无可避免地与风险“同行”。

王宇手上的比特币,在4月17日那天从1枚7万美元跌至5.9万美元。一条本来向上攀爬的绿色K线突然直线下降,起起伏伏数日后,这条K线再次下行:5.6万美元。

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他第一次知道“腿软”是无法自主控制的。

他捏着手机无力地蹲在地上,眩晕、头皮发麻,“跟低血糖一样”。病因是那条一直下行的绿线,代价是“100万,就这么没了”。

有类似感受的,还有张行舟。他算不清具体亏损的金额,以他的说法是,一套一线城市老城区的二居室。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不到4小时之内。

颇为戏剧的情节是,不到20天时间,比特币价格重回7万美元。

圈内人对此总结为:每秒都有新的故事,或者事故。

暴富与焦虑

张行舟的财富故事,从2013年开始说起。

彼时,李笑来、赵长鹏、李启元等都是圈内响当当的人物,他们号称持有5-6位数的比特币,上杂志、拍封面,成为圈内名人。

张行舟在澳洲留学,读商科。和李笑来一样,他没有任何技术背景,喜欢炒股,做短线。赚来的钱大多花在玩乐上。

看到李笑来报道的那天,他正在准备第二天的幻灯片,点击保存之前,聊天软件上有消息弹出,有人跟他说“比特币很厉害,比炒股好,要不要试试”。

看他有点犹豫,朋友告诉他,可以带他一起买币,不会亏。

两个月内,张行舟发现比特币真的涨了:当初合伙买下的50个比特币,价值翻了7倍,“大概40万人民币”。

这60天后,他觉得自己不一样了。

和别人聊天时,张行舟会不经意把“比特币”挂在嘴边,说自己在做投资,赚了些钱,口吻带着骄傲。为了配得上这份骄傲,他换上大牌衣服,买了新电脑,去高档中餐厅吃饭。

2013年11月末,张行舟对外自称“Smile”,取自偶像李笑来,并称自己和那些圈内名人一样,都是探索者。

金钱的刺激,让他不断沉迷其中,生活方式在之后的四年里发生改变。

2013年末开始,他几乎每天对着手机和电脑。最开始,面对涨跌不为所动。进入2014年,比特币从千元美金跌破百元大关。K线图上每一次微小的变化,都能被张行舟敏感地捕捉到。

这些瞬息万变的力量,放大了他的焦虑,尤其是在跌的时候,他都会问朋友。一分钟、二分钟,朋友没回,他实在等不及,就直接一个电话打过去,“你跑了没?”

朋友告诉他,“急什么,还早呢”。

张行舟说,这样的焦虑持续了三四年。虽然赚了钱,但也曾陷入数月的失眠,需要靠服药来与之对抗。

“稳赚不赔”的希望

现在说起来,张行舟之所以熬到现在,完全是因为“钱”。

他总拿那个“数钱”的故事来激励自己。

2017年末,比特币破万美元。他取了零整不一的现金,足足20万元人民币,在女友租住的屋子里,把钱铺在地板上,又用扫帚把钱汇成一堆。

张行舟说,那是他第一次用现金来丈量房屋的平方数。

他当然也有亏的时候,比如一天亏几十万。不过,他有一套自洽的逻辑:把亏的钱当作以前挣来的,没有伤本。“亏十万,相当于白干一阵;亏几十万,就是白干几个月。”

说服自己的理由是,比特币始终是涨的。“你看,14年前要投入1万块买比特币的话,现在能变成14亿了。”

张行舟对金钱的欲望逐渐膨胀。2018年,他意识到,炒币和挖矿都不是维持恒定收入的最好方式。圈内名人给了他参考的模式:有转行卖课的,有建立付费群的,还有搭建平台的。

他选择提供技术。他拉上了几个做技术的朋友,做了一款炒币机器人,用户可以在此设定可自动交易的价位,不再需要24小时盯盘,收费为6800元/半年、8800元/年。张行舟说,目前用户人数超过1.5万,且在持续增多。

用户名为黄学的投资者就在其中。

他家境不错,有自己的宝马车,手上有20来万闲钱。与其说是想致富,不如说是他对重复工作的反抗,他不喜欢过那些坐在办公室的日子。

他的本意是以此作为“保险”:自己能随时调整交易,而机器人能省去他24小时盯盘的烦恼。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张行舟们”能提供“指导”。当时,在张行舟组建的群里,有人转发过这么一个新闻,“比特币有望涨超10万美元(约合70万人民币)”。

黄学觉得自己赶上了风口,财富迅速累积到百万。

他也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白天在办公室里浑浑噩噩,晚上就把自己丢进游戏里,成为氪金玩家。他还爱上了银饰,豪掷六万,买一根高桥吾郎的羽毛饰品。

他原本坚信,这是一条“稳赚不赔”的路子。直到今年4月中旬,半个月的时间,他经历了两次暴跌,亏了近30万。

眼看着自己的钱就这么蒸发了三分之一,黄学有点不知所措。朋友劝说收手,他又有点犹豫:“等涨回来,就跑。”

至于什么时候能涨,他把这个问题丢给了张行舟。

他说,张行舟没直接回复,只丢出了几篇文章,里面讲的是“比特币减半后会大涨”。群里有人回应,“这几乎是铁律。”

上瘾的数字游戏

几天之后的对话里,张行舟说自己不太记得黄学发了什么消息,大概知道又是个“失败”的故事。

对他而言,黄学的故事只是币圈故事的冰山一角,甚至根本不值一提。据Coin Glass数据显示,2024年4月,虚拟货币市场共有7万余人爆仓,爆仓总金额为15.06亿元人民币。

张行舟说,自己多数时候都建议投资者做现货交易,“有多少钱,做多大事。这样,即便是亏损也不多”。

但现实是,“14亿”的诱饵闪着诱惑的光,总有人愿意冒险——加杠杆,以小搏大。

在合约杠杆的模式里,投资者只需缴纳5%的保证金即可交易。这个巧妙的设置给人无穷的想象,以至于大家都忽略了爆仓的风险。

10倍、20倍、50倍——在合约游戏中,暴富或破产,浓缩在一分钟之内。

王宇是在2022年入局的,他向朋友借钱,加上自己的全部存款开始做合约杠杆。

那年他28岁,失业、未婚,租住在一居室里,每天交易十几万元,面不改色,波澜不惊。当数字变得越来越大,王宇开始麻木,因为他一天的合约流水已经远超自己的本金。

上头之后,他也不舍得卖出,继续加杠杆。

2023年,王宇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他说自己那天连续盯盘超过了13个小时,当收到银行发来的一条短信时,他在家附近的商场里,若无其事地刷着微信,只隐隐觉得一根命运的弦在微微颤动,“很爽”。

短信提示,他的账户收入100万元。那个中午,他在路边给父母打电话:“妈,我有钱了,发财了。”

但身在其中的人,其实意识不到:躺在账户内的数字,一天不提现,永远都是数字。

王宇说,那时候市场好,卖币舍不得,可身上缺钱。于是,他在需要钱的时候卖一点,花了之后再用剩下的钱又进入市场。这样一来二去,只有那些数字曾经证明他是个有钱人。

100万是王宇账户里的最高值。这也是他最“甜蜜的记忆”:是自己付出的勇气、时间的见证。

因为一年后,也就是2024年4月中下旬,他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全亏完了。

他有过机会平仓,及时止损,认赔。但币价下跌的时候,圈内人总是会相信:下一秒它就能涨,而你会跟着反败为胜。

用圈内人的话来说,这种情况叫“插针”,就是在跌势中找到回调的时间点。用大众更易懂的话就是,“抄底”。

暴跌的那天下午,价格确有回调。但他没有,反而又加注。结果是,“下一分钟”,爆仓了。

故事经由群聊的只言片语传到了张行舟那边。

他仍旧是那句话,“见怪不怪”。张行舟说,像王宇这样的人肯定还会继续在币圈待着,想办法卷土重来。

因为,比特币对他们来说,“有瘾的”。

“什么都不是”

币圈常引用一句话,“每个知情人士都需要了解比特币,因为它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但从来没有人在意这句话的主人究竟是谁,也不会深究这句话的真伪。

张行舟把这句话放在公司介绍的PPT尾页,以“充值信仰”。但他认为,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抱持信仰。其他的人,不过是装腔作势——哪怕是他“崇敬”的偶像们。

张行舟说,“他们”都变了,“赚完钱,就不弄了”。

当时代周报记者试图联系张行舟的“偶像”时,李笑来通过助理婉拒了采访。不过,助理表示,推荐玩家阅读《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和《财富的真相》。

这两本书售价不低,分别为45元以及58元。有读者对后者评论说,全书共150页,“快速过了一遍,让人明白信心堪比黄金,人人都能白手起家”。

在李笑来们的助推下,比特币似乎与财富画上等号。这让很多人对此上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教授邓伟在其2017年发表的《比特币价格泡沫:证据、原因与启示》提到,“比特币是金融投机对象”,作为新颖的投资产品,比特币的潜在价值的不确定性较大,对投机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根据《全球比特币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抽样人群中,80.77%的比特币投资者以短期盈利为目的,仅13.81%的用户选择长期持有。

在币圈里,造富神话和破产噩梦并行。在财富博弈的舞台上,人性的贪婪和理智各占一隅。

如今,张行舟选择了理智的那一边。原因在于,一方面,比特币价格在第四次减半之后,挖矿成本提高;另一方面,比特币涨跌实在太过频繁和凶狠。

他说,现在有两个比特币的世界。一个是外界以为的,“造富工厂”;另一个则藏在成千上万个炒客的故事里,要么赚够离场,要么血本无归。

自诩聪明的张行舟以旁观者的身份,为依旧喧闹的币圈制造氛围。“那些在币圈淘金的人,依靠的不是知识和理性,而是对财富的渴望。”

而他要做的是,就是让投机者们相信财富的实现并不难。他手上有30个满员的群组,总人数超过1万人。按照他收取的年费来计算,总收入和他拥有的比特币价值相等——超过千万。

符合张行舟判断的是黄学,他愿意看见和传颂的,还是那些暴富的神话——哪怕是亏了三十万。他和赌场中的赌客般,认为亏掉的总能赚回来,需要的只是运气。而他,还在等一个见缝插针的机会。

他说自己不会放弃。

但有的人已经一无所有。

王宇曾以为比特币成就了自己,“一下子好像拥有了一切”。但当他从一个“大亨”变回一无所有时,才发现,这是一个从零到零的过程,“其实什么都不是。”

不过,他还是忍不住打开炒币软件,有时是隔天,有时是隔几小时。

5月21日,比特币涨到了今年的最高点——7.1万美元。王宇想,如果自己有更多本金,撑过大跌,或许就能吃到最后的胜利果实。可现在,他账面的资金显示,连入场的机会都没有了。

比特币的“造富”神话吸引众多人入场。不过,突如其来的大起大落,再度昭示着这个虚拟世界潜在的巨大风险。

中国政府已明确禁止以比特币为首的加密货币交易活动。2021年7月,央行曾发布公告称,广大消费者应增强风险意识,不参与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不盲目跟风虚拟货币相关投机行为,谨防个人财产及权益受损。

近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关于虚拟货币交易炒作的风险提示》,提醒市民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谨防成为非法集资等诈骗活动的受害者。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的张行舟、王宇、黄学为化名)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