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娃式收费,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爱看电视了
如今的电视,仿佛在跟手机卷功能,可以上视频网站,还可以联机打游戏,跳舞、健身、K歌、购物,唯独没法简简单单“看电视”。
文 |李清扬
编辑|张轻松
运营|虎鲸
大学毕业,不会开电视机
前段时间,为了看奥运,不少人鼓起勇气打开吃灰的电视,却发现,“一个高中生,两个大学生,拿着遥控器研究了10分钟,不知道怎么进去CCTV”。
网友“碳水大王”也因为想看奥运但不会开电视“崩溃”:“IPTV的频道到底怎么调出来?调到比赛结束了还没调出来,崩溃!”5000多人点赞,6000多人评论。
评论区有人“支招”,你有孩子吗?如果没有,那就没办法了!我们都是叫孩子开的;有人吐槽,在医院上班最讨厌病人叫开电视机,因为根本不会开;有人无奈,除夕想看春晚,一家三口捣鼓半天看了去年的,还是cut集。
电视“难看”,首先难住人的,是遥控器。无论是智能电视,还是传统“老电视”,都需要至少两个遥控器,一个管机顶盒,一个管电视机。
▲社交媒体上对看电视难的吐槽。图 /小红书截图
上周,刘汀滢和同事去出差,晚上回到酒店想看奥运,结果对着两个遥控器一顿操作,每个键都试了一下,才把电视打开。酒店甚至专门制作了一份教顾客怎么打开电视机的说明书,“很明显他们也知道这个东西很麻烦”。
在刘汀滢的记忆里,大约从她读大学的时候开始,电视机进入了两个遥控器时代。放假回家时,一顿操作猛如虎,“先左右调栏目,再上下调频道”。想看的台最终是调出来了,但电视机难调难用的印象也在她心里扎了根。
东北女孩傅馨的“至暗时刻”也是有一回带父母去外地过年,下榻民宿,民宿电视配备的三个遥控器都用不来。无奈之下,她在网上买了一个“万能遥控器”。
等待跑腿送达的一天半里,她都是蹲在电视机前调台,“比千禧年还原始”。
对于想在“电视上看电视”的人群来说,找到直播入口,成了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好不容易开了电视机,开机广告先硬控你几十秒。进入首页,弹出的是瀑布流界面。从前,开电视时,一眼能看到功能选项在哪儿,而瀑布流的页面,以大图为主,各类内容推广扑面而来。而进入直播频道的入口藏在犄角旮旯,且登入键相对于广告界面来说非常小,仿佛就是怕你找着。而进入直播频道的入口藏在犄角旮旯,且登入键相对于广告界面来说非常小,仿佛就是怕你找着。
目前人们看电视直播内容可以通过三个“体系”实现:有线电视、IPTV和互联网电视(OTT)。有线电视主要可以收看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台直播内容;IPTV服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点播、回看等交互功能;互联网电视不能直接收看电视节目,需要下载支持电视台直播的应用,或者额外加装有线电视或IPTV服务的机顶盒。每一种系统都会产生相应的收费。
年轻人显然已经不是电视机的主流人群,用手机投屏、将电视当成大屏使用已是趋势,但父母辈的核心诉求还是“看电视”,也就是看电视台的直播内容。
于是,一个能满足全家需求的智能电视,会出现“大乱炖”现象:叠加的系统带来一堆遥控器,错综复杂且不互通的服务商带来“套娃式”收费。
傅馨家的电视就是典型的“大乱炖”。既安装了IPTV机顶盒,每月扣费20元,方便看直播;又充值了银河奇异果和云视听极光的年度会员(爱奇艺、腾讯视频联合其他企业推出的智能电视应用,合作企业主要提供广电总局颁发的互联网电视牌照)。
她在杭州工作,父母在东北老家,经常向她远程求助,弄不清开机后怎么进入直播频道:晚间黄金档的电视剧和CCTV5体育频道才是他们的核心诉求。
▲图/ 视觉中国
看电视成了一件需要做“攻略”的事情。老年人主要向年轻人求助,而年轻人在网上寻找“教程”。“智能电视怎么开机”“机顶盒怎么调出电视台”“不安装机顶盒怎么看直播”等话题在小红书上均有上十万的浏览量。
71岁湖南人贺眉的电视机遥控器“谁都不能动”,“一动我就调不回来,就要去小区里找年轻人帮我了”。
最近她买了台新电视,上门安装师傅开价80元,贺眉主动提出:“我给你100,你帮我调出一开机就是CCTV频道,可不可以?”她很自豪,多花了20元,就省去了学习怎么开电视机的麻烦。隔壁大她几岁的老太太,为了不次次麻烦别人,专门用一个本子写下了开机的步骤。
▲图 / 小红书截图
傅馨参考“攻略”为父母找到的解决方案是:下载第三方电视App,通过一个App就能看全部直播内容。但这类App显然是没有版权的,隔段时间就会被下架,又要去寻觅新的应用。“这种应用的存在至少告诉我们,从技术上来说,实现一个出口看电视根本不难。”
应用被下架后,很长一段时间,傅馨爸妈看电视被迫“随心所欲”,“首页上播什么看什么”。而他们也搞不清楚,“到底付了哪些钱,又是给谁付的钱”。看电视变成了一件既费劲又不可控的事情。
傅馨感慨,如今的电视,仿佛在跟手机卷功能,可以上视频网站,还可以联机打游戏,跳舞、健身、K歌、购物,唯独没法简简单单“看电视”。
于是越来越多人放弃打开电视机,短视频等平台对注意力的分流是一方面,电视本身体验太差也毋庸置疑。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智能电视交互新趋势报告》显示,我国的电视开机率从2016年的70%已断崖式下降到2022年的不到30%。
网友吐槽,电视已逐渐沦为一件“礼器”:逢年过节,打开看看,尽管材料珍贵,花纹精美,“但没什么好看的”。
电视为什么这么“难看”?
电视机已经变成了一块潜入客厅的超级广告牌。电视厂商、内容平台、电信运营方、牌照方都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
为人诟病的两个遥控器背后,就是机顶盒带来的收费机会。
21世纪初,机顶盒原本是为了方便传输1080i高清信号开始推广使用,后来作为从闭路电视到网络电视之间的过渡方案,用来兼容一些不支持数字电视的电视机,至今逐渐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收费渠道,变成了“持续性方案”。
在山东做了十余年电视测评员的孙峰告诉每日人物,如今的智能电视和机顶盒,都有内置的点播平台,观众花钱充了会员,电视厂家、视频平台和运营商都可以从中分一杯羹。
为了让人们在广告信息界面上停留的时间更长,电视的界面也越做越复杂。
▲复杂的电视界面。图 / 视觉中国
“你自己装的App都隐藏到次级抽屉里去,你得自己花时间找”,而找的中途,会有各种广告和充值会员的信息弹出来,既能赚广告的钱,还可能让一些不懂的人踩进会员的坑。
直播入口被“雪藏”也与利益有关。用户在找直播入口的路上“迷路”越久,在推广界面停留的时间就会更长。孙峰曾做过测评,发现“同一台电视,更新到瀑布流之后,要比原来不是瀑布流的时候卡很多”,瀑布流之所以普及,“不是因为它好用,而是因为它挣钱,可以帮助厂家卖电视会员。”
▲横版式和瀑布流对比。图 / 腾讯Bugly
卖会员对电视厂商和内容平台来说是“双赢”。一方面,视频内容平台将智能电视作为重要的内容分发渠道,“视频平台软件直接预装在电视硬件上,出厂后用户购买会员,电视厂商就能获得相应的分成”。
反过来,电视厂商也通过和视频平台、牌照方的合作,为观众提供“增值服务”,比如整合资源推出各种影视会员VIP,少儿板块VIP、教育板块VIP等,不同板块都需要开通单独的会员。
对于将电视当成“大屏”使用的年轻人来说,在电视上投屏是他们的核心需求,当他们发现投屏还要额外加钱升级会员时,会感到被“背刺”。
▲手机投屏电视。图 / 视觉中国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视频网站的电视端和手机端本就是不相通的。
随着互联网电视的兴起,2009年以来,广电总局要求,厂商要通过电视端向用户提供视听内容,必须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并发出了7张互联网电视牌照。
电视厂商和视频内容平台必须要和这7个牌照方合作,才能在电视端提供服务。
比如爱奇艺与银河互联网电视联合推出的“银河奇异果”应用,腾讯视频与广东南方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云视听极光”等。
手机端会员费独属于视频平台,电视端会员费却要与牌照方、电视品牌运营方分成,如此一来,“在电视上收费20元就能赚到的钱,放在电视上要收40元。”孙峰说。
“看什么都收费”“会员一买就得买一串”的吐槽下,电视机已经不是很多人客厅的必需品。
第三方机构洛图科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中国电视市场整体出货量为3656万台,与2022年相比,同比下降了8.4%。全年市场规模跌破了3700万台,创下了十年来的新低。
与之相反的是,据互娱数字发布的《2023中国家庭智慧大屏消费白皮书(OTT篇)》显示,2022年,OTT(互联网电视)广告市场规模就突破了20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30%。广告收益提升的背后,是人们看电视时踩的“坑”和凉了的心,不少网友反映,家里老人误触了会员,“扣费的时候连个短信都不发,直接从电话费里扣”。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光靠卖电视机不赚钱了,各方开始卷广告和会员,卷到最后,伤害的是消费者的体验,结果买电视和打开电视的人更少了。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手整治“电视难看”的问题。去年8月,广电总局曾联合多部门部署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的问题,并于今年1月发布了阶段性进展:截至2023年底,第一阶段工作实现“开机看直播、收费包压减50%、提升消费透明度”的目标。有线电视和IPTV开机广告全面取消,开机时长从治理前的最多118秒减少到不超过35秒。
今年7月29日,广电总局再次明确了到今年下半年“全面实现一个遥控器看电视”的目标。
▲一个遥控器看电视。图 / 视觉中国
智能还是麻烦?
除了越来越“难看”的互联网电视,人们发现一些打着智能旗号的家居家电也很“难用”。
傅馨最近在装修新房,选购冰箱的过程中惊讶发现,现在的冰箱都在卷触摸屏了,有的触摸屏甚至可以像平板一样左右上下滑动,触感越好,价格也更高。她疑惑,“我又不在冰箱上刷视频,卷这个的意义在哪里?”
还有一些功能也令她不解,比如将购物小票直接拍照扫进冰箱的App里,就可以知道冰箱里面到底有什么了,“好像有用又好像没用”。比起智能和便利,她更觉得“鸡肋”。
网友“行者”也在小红书上吐槽,媳妇花7800块买了个带屏幕的冰箱,“这种冰箱妥妥的智商税,有人买我也是服气!”评论区成了智能家居家电吐槽大会。
有人吐槽,自家冰箱也有屏幕,放在客厅,从来没刷过,时不时还要说:“我没听懂呢,请换个说法”,“挺烦的”。
有人被前男友送了个带显示器的微波炉,花了3000多元,“他给我演示用微波炉看功夫熊猫”。集成灶可以听音乐刷视频,烧水壶能实现边烧水边唱歌。最奇葩的是,门口的智能开关也能刷抖音放音乐:“谁会在门口不进去刷开关上的短视频啊?”
有人“展望”:下一步是在衣柜装上显示器,可以在选衣服的时候刷社交网站了。使用马桶需先看15秒广告,订阅VIP功能可以去除广告……是把收费模式玩明白了。
“家电+平板”似乎是很多智能家居卷的方向,既能提高价格,且有屏幕的地方就有机会播放广告。“触屏板其实也是广告牌”,孙峰告诉我们,智能家具家电行业竞争激烈,除了卷功能提升溢价,也希望获得额外收益。
除了无处不在的“广告牌”,傅馨吐槽,现在的家居家电,不绑定一个App仿佛就不配称作智能。敲定了冰箱、洗碗机、洗衣机、扫地机器人等后,傅馨的手机多出了整整一个页面的App,“我都懒得整理,也懒得看”。
▲傅馨手机里已经下载安装的部分家具App,还有一些电器还待激活,因此还没下载App。大部分App她很少打开使用。图/ 受访者提供
这些家电本身就可以面板输入进行设置,而手机端的App,主要“相当于增加了一个远程操作的平台,让用户可以随时掌握产品的精细化运行”。
但是,除了给家里小猫准备的自动喂食器、门口的监控和扫地机器人需要手机端配合,其他App,装和不装,没有任何存在感。
这种“存在感”会在大促的节点稍微明显一点,各App的首页会出现相关产品的悬窗广告。而每个App的界面里都有购物栏目,“就像一个商城”。
有网友曾吐槽“买5台家电后我被迫下了4个App”,想象中的下班前轻轻松松打开空调制冷,热水器提前加热,电饭煲预约煮饭,实际上是手忙脚乱摸向一堆不同品牌的App。
从事智能家居行业的Cindy也吐槽,“智能”行业竞争激烈,为了在价格战里拔得头筹,所有人都卯着劲卷“功能”、拼“技术”,“比如做智能床的,想让床能升降,正常安装一两个电机就足够,但有的厂家会加到4个、6个,甚至8个。其实有多少用?更多是为了卷而卷。”
在没有形成完整和谐的全屋智能系统前,也有人为了伺候“智能产品”吃了大苦头。北京白领张晴花一万多元买了自动净水器,装在厨房,可以在客厅自动接水泡茶,但安装的时候发现首先要凿开地面,装管道,装好以后由于设计问题还是得自己去厨房接水,然后动不动换滤芯,换一次就是几百元甚至几千元,“换得很频繁,说是小区一停水,管道里的水杂质多,过滤器压力大啥的”。后来他们直接改买矿泉水泡茶了。
也有人试图通过第三方智能家居操作系统统一全屋,而一旦这家操作系统掉线甚至“下线”,就可能出现冰箱、灯关不上的窘境。比如2023年1月宣布停止服务的ThinkHome,就给不少用户带来了麻烦。
▲智能家居全屋操作系统。图 / 视觉中国
硬件工程师“森山”曾在知乎“家里装了不同品牌的智能家居,下载了4个App,总是要不停切换很烦,怎么办?”问题下表示:“大部分智能家居产品违背了智能的真谛,到底是为了用户创造价值,还是制造了麻烦。人们已经忘记,发明和创造的前提,是更简单,而不是更复杂。”
回到电视领域,电视厂商们也意识到,长久走这样的广告模式,观众是不会买账的,于是,开始走回卷硬件和配置的老路。大屏化、高端化已成行业趋势。
从卖产品到卖运营,再回到卖产品,加上广电总局的整顿,一些电视厂商重新“返璞归真”,帮助消费者降低“在电视上看电视”的难度,比如设置长辈模式、增加语音遥控功能等。而“不添加任何开机广告”也成了一些品牌电视的营销卖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