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镜头前 柯文哲再说什么都没意义了 /

镜头前 柯文哲再说什么都没意义了

李濠仲:今年三月,威尔斯参议员普莱斯以《公众对看到某些政客撒谎而不受惩罚非常厌倦》为由,提出一项激进立法,打算把政客说谎定为刑事犯罪,却也因为当下许多政客实在太狡猾,谎言认定不易,遑论定罪,实务上很难落实。 不过,普莱斯这一举动,倒也反映了民众对政客经常借由不负责任的言论误导大家,确实相当不耐。

过去每隔一段时间,欧美就会有关于政客和谎言交互作用的报道或研究出现。 例如有心理学家分析,假若一个政客经常撒谎,他其实会比总是说实话的人更耗费脑力,就像前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的:“没人有足够的记忆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骗子”。 但现实中,政客的语言模式,则更倾向于利用心理学上的“真理幻觉”效应,也就是当年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那句“名言”──“谎言重复次数多了,它就变成了真理”。

戈培尔所言,于是就解决了林肯的问题。 意即,当一个政客有办法透过反复复诵,让谎言愈听愈真实,那么,他就不再需要为其他说服技巧伤脑筋了。

政客的谎言,先是藉“反复复诵”为之洗脑,接着进阶版,就是进一步再把真相和谎言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 然后,政客开始强调自己没有说谎,讲的都是“事实”,只是这一事实,通常也只是为了迷惑。 关于这部分,一个心理学上典型的例子就是:当你母亲问你作业是否写好了? 你的回答若是:“我在我的英语课上写了一篇关于田纳西威廉斯(美国知名剧作家)的文章。” 这可能是真的,但它实际上并没有回答你的作业是否完成,那篇文章可能早就写完了,而你却用“真实的陈述”误导了你的母亲,而你可能根本还没开始写作业。

上述例子,经常出现在近代政客的语言技巧之中,学术一点,叫做“说实话的误导性”,直白一点,就是“搪塞”。 反复复诵谎言目的若为操纵,利用真相和谎言间的灰色地带“塘塞”,就是在误导,精明的政客通常两者兼具。

政客除了说谎、误导,还有藉逻辑谬论让自己从争议中脱身,柯文哲则是兼而有之。 (摄影:王侑圣)

不过,政客狡狯的语言模式不只如此。 前康州高等法院法官莫考舍尔(Thomas Moukawsher)曾以实务经验写到,政客除了说谎、误导,眼前擅长的,还有借逻辑谬论让自己从争议中脱身。 逻辑谬论且包括两类型,一是“草率概括”,一是“错误对等”。

所谓草率概括,就是当有一、两名政客收受贿赂,他就得出所有政客都收受贿赂的结论。 当有一、两个公职人员说谎,他就得出所有政治人物都说谎的结论。 简而言之,他会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让几颗烂橘子毁掉整篮水果。

至于“错误对等”指的是,有人从某商人那里得到了一顿餐饮招待,另一人从另个企业家获赠一堆珠宝首饰,然后,当我们指出后者的严重罪过,这位收到珠宝首饰的政客就会反问:那份免费的午餐怎么说呢? 换句话说,错误对等就是把一件小事等同于一件大事,进而给人留下两件事相同的印象。

我们把上述政客语言模式拉回台湾,则几乎每项都可以在近期争议缠身的柯文哲身上找到对应。 首先,柯文哲一路挂在嘴边的“蓝绿一样烂”,不正是“反复复诵为之洗脑”; 当媒体问及柯文哲(其妻)有没有去看豪宅,柯文哲第一时间虽承认了确实有想过要买房子,但只是“东看看、西看看”,因为“现在台北市的房子,天啊,只能看看而已”,结果没多久,经台北市议员追查,他才被揭露已在今年5月购买了4300万的商办,此即利用了“说实话的误导性”; 最后,他经典的“草率概括”,不就是当年在创党大会上脱口说出的“蔡英文身边的人都贪污”; 到今天,他再次以参照其他党总统候选人使用选举补助款的惯例,设置个人办公室,明确示范了错误对等。

诸如此类,族繁不及备载,如今,诚信风暴下的柯文哲,麻烦早已不只来自他的修辞争议,而是彻头彻尾,其惯常的语言模式,已证明他是一个有严重道德问题的人,于今,媒体镜头下他说的什么话其实都没意义了。

※作者为《上报》主笔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