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跌倒,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老年人杀手” /

跌倒,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老年人杀手”

正如王春兰夫妇所说,他们看上去充实和丰富的晚年生活,一定是以“能走动”为大前提。而“趁着能走动多看一看”,也是许多老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中断这一切的,很可能就源于老年的一次跌倒。

这些年来,国内和国际上对于跌倒和衰老的认知,也发生了迅速的深化。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公布的结果显示,跌伤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非故意伤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全球平均每小时就有78人因跌倒而死亡,平均每小时会有超过4200人因跌倒必须接受治疗。

而在致命的跌伤中,60岁以上成年人所占比例最大。跌倒,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老年人杀手”。

日记本里的意外

黑色的人造革封面微微发皱,每页的正反面都写满了字——这是75岁的王春兰写完的第九本日记本。

衰老常与遗忘有关,但王春兰用这种方式与时间对抗。她说自己要“争取和老伴一起活到100岁”。绝大部分日记,王春兰记录的都是轻松日常的小事,关乎开销或是儿女。而2023年9月17日的日记,用稍显凌乱且颜色不同的笔迹,记下了少有的意外状况——

“下午6点,为民打完扑克,准备回家,骑车摔了一跤。”

张为民与王春兰两人已经相守53年,他们有三个女儿,都在太原。已经80岁的张为民,身体一向硬朗,每天都能骑自行车去公园遛弯,会跟其他老人一起唱唱歌,或者打打扑克。当天,他说他“一个思想不集中,就摔倒了”。

而在摔倒前那几天,王春兰也隐隐感觉有些不顺,比如女儿正好感冒了,又比如她买西红柿的时候,不小心按错了,用手机支付多付了10元钱,她提醒自己“以后可得细心”。到了当天晚上,老伴就不小心跌倒了,听到这个消息,她心里一紧。

▲王春兰与老伴。

老年人的跌倒问题,是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又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超过30%,7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更是高达约40%。而一半以上的老年人跌倒后会出现髋部、手或手臂、椎体骨折或头部、胸部的损伤,严重的还会带来生活质量的骤降。

当晚九点,张为民被确诊为左手腕骨折。所幸,在所有骨折情形里,这是相对较轻的一种。不过,从王春兰的后续日记里,依然能看到这次跌倒给他们的生活所带来的不方便和波动。

9月18日,她和老伴早上七点就打车去医院,医生说“接骨不太理想”。

9月19日,她很担心骨折会影响老伴的睡眠,还好,“为民睡得很好,手腕也没疼”。

9月23日,她给二女儿打电话,让她早点回来,开车送他们去医院再拍片子。

9月27日,再次去医院看片子,结果大夫说接骨接错位了,又重新接了一下,她感叹“真麻烦”。

……

▲王春兰的日记。图 / 每日人物作者

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这次骨折,张为民也经历了大约一百天。其间经历了从不愿告诉家人怕家人担心,到不得不去医院,再到接受现实的过程。他反复接了几次骨,来回跑了七八次医院,还在女儿的要求下放弃了骑自行车。至于自行车,就直接搬到了家里的客厅,成了一个摆设。王春兰在日记里总结,“人生不是一帆风顺,人生就是这样”。

某种程度上,张为民是幸运的,因为他摔到的地方是上肢,并且也顺利痊愈。相比之下,如果老人摔到了下肢或是后脑,则要凶险得多。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目前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外伤致死的首要原因,正是跌倒。

跌倒是如此常见,以至于人们常常忽视它的危害。北京协和医院的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孙晓红,也亲身经历过跌倒带来的断崖性改变。

那是2003年的时候,当时,她的公公已经接近90岁了,但老人身体状态特别好,“可以一口气从一楼上到七楼”。非典来袭之后,大儿子出于好意把父亲接到家里照顾,结果到那边的当天,老人就摔了一跤。

“老人不适合换环境,因为沙发和他自己家的沙发不一样,那边是那种中式的沙发,木头沙发上铺个垫子那种,老人一坐就滑到地上了,结果就摔骨折了。”孙晓红说。

▲北京协和医院的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孙晓红。

当时是二十多年前,国内对于老人跌倒的认识远没有现在深刻,“回到家之后,我们的观念依旧是伤筋动骨100天,外科医生也没有说接上了之后就可以去做康复了,我们还真的是八抬大轿一样,把老人从一楼给抬到三楼,然后在家里养病养了一百天。”

没想到,一百天过后,老人的状况变化非常大。之前,老人每天能带个小马扎,出门走到广场去转一圈,看看人和车。而在家养了一百天病之后,“最后就只认识表和麻将了,看表就只会看12点和6点,因为12点要吃午饭,6点要吃晚饭”,所有的认知能力,包括记忆力在内,全都衰退了。

然而,当时孙晓红作为医生,还并没有真正理解在公公身上发生了什么。

系统性的灾难

老年人跌倒的可怕之处也正在于此,跌倒还伴随一系列的次生灾害。

从骨科角度看,跌倒常常只是意味着一次骨折。然而,更大的后续伤害是隐形的——那是来自于卧床不起的时光给老年人带来的身心磨损。

自打从消化领域转到老年领域以来,孙晓红目睹了国内对包括跌倒在内的老年领域认知不足的现状。她见过非常多因跌倒而住院的老人,也感受到跌倒给人的生活所带来的打击。“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达到了82.7岁,但作为医疗人,我们追求的不是卧床插一根鼻胃管式的那种生存,而是追求延长一个人独立自主生活的时间,只有这样的‘健康生存年’才是有质量的。”

孙晓红的观念转变,源于她所感受到的一种使命感。

那是2016年的时候,当时的孙晓红已经从事了17年的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她发现一个现象,很多患者从胃镜等生化检测上,看不出来有器质性问题,就以为是胃动力有问题。结果研究之后,又发现还跟分泌有关,“其实肠道和脑是形成了一个脑肠互动的,也就是说,不能只看胃,而是要把病人当成一个全人来看”。

“脱离具体疾病,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这个理念,与当时她的好朋友、全国老年医学的开创者刘晓红是高度一致的。两人当时都住在顺义,上下班顺路,聊起来颇为投缘,“刘晓红就给我讲,老年人你也不能单纯看心脏的问题、呼吸系统的问题,因为各个系统之间都有可能会有治疗的矛盾和协同,必须得整体地看。”

转变了观念之后,孙晓红开始慢慢转向老年病的领域。“大概是16年,一位外国人给我们讲安宁疗护,我感触很深,过去我们面对死亡,比如说面对一个晚期肿瘤病人,在内科没有办法、病人无法承受手术的时候,通常医院会劝说病人放弃,避免人财两空。但后来听了关于生命的末期管理的课程之后,这些病人也是需要生活质量和尊严的,做好了这个,简直是个功德无量的事。”

与此同时,在国际上,医学界对于跌倒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公布的结果显示,跌伤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非故意伤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全球平均每小时就有78人因跌倒而死亡,在致命的跌伤中,60岁以上成年人所占比例最大。

▲在致命的跌伤中,60岁以上成年人所占比例最大。

不光如此,来自39个国家、96位专家还组成了“世界跌倒预防指南小组”,并于2022年制定了一份《世界指南:老年人跌倒的预防与管理》。

这份指南中,把五种情况的老年人都列为“高跌倒风险”,包括跌倒导致就医、一年里跌倒超过2次、持续1小时无法自主站起、短暂意识丧失、衰弱等等。与此同时,调查也显示,就算以上要素都不符合的“低跌倒风险”老年人,未来一年仍有约30%的概率发生跌倒。

也正是这种视角,给跌倒这类意外事件赋予了全新的认知。在过去,跌倒就只是跌倒,骨折就只是骨折,接上了之后慢慢等康复就行了。但如果把老人当成一个全人来看,跌倒会带来一系列“滑坡式的变化”。

作为医生,在老年科,孙晓红亲眼见过这种滑坡,她也终于慢慢理解了当年发生在自己公公身上的变化。

比如,跌倒之后的卧床,对老人的影响是一系列的。“老人一卧床了之后,肌肉就会流失,你就能眼瞅着老人的腿上、胳膊上的肌肉迅速地变细了,这是肉眼可见的。

在不可见的部分,比如吞咽肌肉变弱,吞咽的力量也没有了,老人口腔里头就会有一些分泌物什么的,可能就会呛到肺里,那也会造成肺部感染,有的最后就会因此离世。还有的,则会出现认知和情绪的问题。”

▲跌倒后带来的影响是一系列的。

有一次,孙晓红的科室里来了一位89岁的高龄老人,老人因为跌倒,导致股骨头骨折,家属们送医很及时,也在医院做了股骨头置换,打上了钢钉,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然而,却在后面的康复治疗中出了状况。

“到了康复医院,老人吃不下东西,半夜还喊叫,结果对方没办法,又把病人转回到了协和医院,住进了老年科。”这时候,家属虽然说老人每天都排便,但对消化内科长期有研究的孙晓红依然怀疑是排便问题,一拍片子发现,老人肛门口堵的都是粪球,“像石头一样硬”。

原来,是由于跌倒卧床引起了粪便堵塞,如果发现得晚,老人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这种种案例都表明,对老人来说,跌倒不仅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很有可能演变为一种系统性的“灾难”。

“这也是许多跌倒,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跌倒’的原因。”孙晓红说。

不是“小心点”就可以的事

“人生的最后一次跌倒”令人闻之色变,然而,要预防跌倒,仅靠医疗机构的力量远远不够。

中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学家任泽平团队所发布的《中国老龄化报告2024》显示,中国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全球每4个老年人就有1个中国人,再过六年,中国将进入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

这使得跌倒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尤其在一些老龄化比较高的社区中,跌倒也成为造成老人死亡的原因。在这件事上,山西太原市小井峪街道十二院城社区网格员小张的记忆极为深刻。

那是小张刚入职社区大概一两个月的时候,当时,她与同事一起去小区去看望一位老人,“老人可能有点脑梗,走路也不太方便,但是整个人之前的状态还是特别好,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老人都特别的热情,招呼我们坐一下,跟我们聊天可开心了,所以我们就也经常去他家里边看望他。”

然而,那年八九月份的时候,小张又一次去老人家里,老人家是二楼,这一次他们往上走,就看到一扇虚掩的门,刚走到门口,就看到老人摔倒在地上了,老人说自己想开门的时候,也不知道咋的,就摔了。

“然后当时我俩也是手忙脚乱的,因为我们也没遇见过这样的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想扶他也起不来,感觉说话都有点不太清楚,然后我们就这样半扶着,能喂点水,然后又询问哪不舒服,还赶紧给他家孩子打电话,又打了120,我们也就只能做这件事情,心里边很慌,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结果,大概过了一周之后,小张得到消息,老人去世了,没有抢救过来。“应该是跌倒了,然后脑内的血管破了。这是我们工作以来,遇到的第一件因为跌倒,然后直面死亡的事。”

这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减少这样的关于“人生最后一次跌倒”的情况出现,一些公益组织也开始发挥他们的力量,希望教会老人预防跌倒。

2023年9月17号是重阳节,这一天,贝壳公益“我来教您防跌倒”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北京贝壳公益基金会和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很快也普及到了山西太原。所以,当贝壳公益来到小张所在的社区,寻求开一门防跌倒公益课程的时候,小张当时正在前台值班,“我一听这项目挺好的,然后就把这个事情举荐到咱们社区的副书记那”。

后来,在当地社区,这成了最受老人们欢迎的课程。

很多人常常有一个误区,认为防跌倒没什么好学的,也没什么好教的,无非就是“走路多加小心”罢了。但只有当你看了贝壳公益做的《我来教您防跌倒》教材之后才知道,这多达126页的教材,从心态、营养、运动、疾病、适老化改造等七个方面,完整科普了跌倒的预防手段,它集合了国内在老年医学方面一线权威人士的心血,堪称一本“防跌倒宝典”。

▲“我来教您防跌倒”项目现场。

而关于跌倒课对老年人的必要性,贝壳公益的志愿者郑建芳也有过亲身经历。小区里有位韩阿姨跟她很熟悉,去年冬天下雪的时候,韩阿姨一下坡滑了一下,往前一杵,手就肿了,一拍片子就显示骨折了。

“韩阿姨摔了以后,我带了三斤排骨去她家,想着给她补补骨头。”郑建芳说,韩阿姨在乎面子,摔倒之后都不想出门了,“她怕别人看到丢人,说她架着胳膊还到处跑,不安安稳稳在家待着”。

郑建芳赶紧安慰她:“我说大家都可有爱心了,不会那样想的。”

那段时间,正好十二院城的防跌倒课堂即将开课,韩阿姨一听就有兴趣了。

于是,韩阿姨就带着胳膊上的夹板来听课。大家果然都很关照她,没有一个人嘲笑她。她也在课堂上解开了“摔倒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的心结。

而参加这样的课程,也是老人们逐渐直面衰老、承认衰老的过程。也只有正视了衰老,才能意识到预防跌倒的重要性。

后来,在很多社区,它成了老人们报名最火热的活动,因空间和人数有限,有时候甚至一场活动报名的老人能达到三四百人,最后只能选出十分之一的人参加;还有的老人在这个社区没报名上,又到隔壁社区报名听课;还有的时候,来的老人超出了原定会议室的容纳范围,不得不又换到了更大的会议室。

需要这节课,不止因为能防跌倒

老人们参与防跌倒课的积极性真的有这么高吗?

2024年9月8日,每日人物也参加了一次王春兰和韩阿姨所在社区的防跌倒课程。

当天,一共有十九名老人参加,整个社区会议室坐得很满。在场的老人,从六十出头的低龄老人,到接近九十岁的高龄老人都有,负责讲课的是当地社区医院的李医生。课堂上一问一答,气氛活跃,李医生自己也觉得,这有些像是热闹的小学课堂。

▲王春兰社区的防跌倒课。图 / 每日人物作者

“跌倒会带来哪些后果呀?”台上李医生问。

“骨折”“肌肉拉伤”“花钱”“花钱倒是小事”……台下老人们互相讨论起来。

随后,李医生引导老人掌握正确摔倒姿势,一般来说,往前倒要比往后倒要安全,因为往前手部会有缓冲,顶多上肢骨折,而往后倒无论是摔到髋还是后脑,都更加危险。

除了身体层面之外,这堂课的意义,也远不止防跌倒这么简单。

没有亲身经历过衰老的人或许很难体会,对老人们来说,防跌倒课程更大的意义,还在于消除了老人们的心理负担。

王春兰老伴的经历就非常典型。当他傍晚骑自行车摔倒的那一刻,第一时间出现在他脑海里的想法并不是喊疼,而是一种自责,“怪我自己思想不集中”,他觉得自己给家人添了麻烦。在这样的念头下,他不想第一时间把摔倒的消息告诉老伴,“这不能告诉她,告诉她她肯定担心。”

▲王春兰的老伴摔倒时自责“怪我自己思想不集中”。

对于老人们来说,有时候,“给家人添麻烦”甚至是比生病本身更令他们害怕的事。

贝壳太原站公益项目官员张建龙就遇到过这样一位老人。这位老人第一次因为跌倒摔断腿之后,去医院治疗,医生告诉他,可以买一个手扶车出去慢慢推,保持腿部的活动。

“但是老人回去没有买手扶车,因为他觉得丢人,他说我推个手扶车出去,会让身边的人怎么看我?年轻人会怎么看我?亲戚邻居又会怎么看我?就感觉我好像老了不中用了一样。”张建龙说,后来老人自己想出一个解决办法,推了一个自行车出门,这样每天在小区慢慢走,就看不出来是跌倒过。

结果,有一天,老人推着这个自行车,被自行车脚蹬绊了一下,又摔倒了,另一条腿又摔断了。“最后,老人两条腿都断了,老人躺在医院里,说如果能早点听医生的,或者早点上防跌倒课就好了。”

而防跌倒课程不光对听课的老人有帮助,也让参与课程的每一个人,包括志愿者、医生、社区工作者都得到了成长。

网格员小张觉得自己能加入到防跌倒课程的推广是一种幸运。“我觉得这个课堂它不光教会老人们怎么防止跌倒,最主要的还是从内心来告诉他该怎样生活。”

她遇到的社区里的一位老人,子女都在外面工作,从物质层面来讲,老人衣食无忧,“但是我每次去他家的时候,屋里边灯光比较暗,老人就一直开着一个收音机,不管播什么节目,只要有声音就行。”

从这个收音机上,小张感受到了一种孤独。“就感觉他的生活非常的没有希望,没有朝气。”

“我就说你快来学一下防跌倒课吧,你子女也老不在家,你学一学,就当保护你自己。”软磨硬泡之下,小张说动老人来到课堂。第一次参加,老人听课很多地方都听不懂,志愿者就马上解释,直到老人弄懂为止。

“老人学了几次以后,我就明显觉得这个老人精神变好了,”小张特别有成就感,“每次上课他都很期待,说小张是不是今天该上课了,记得给我报上名。我感觉他的生活有了希望。”

自去年贝壳公益“我来教您防跌倒”课程开启以来,已经在全国10个城市开设了1302场,走进了271个社区,惠及老年人2.6万人次。有的老人在参加课堂之前,说自己“活了这么大岁数,每年都要摔一回”;有的老人干脆把上课当成了精神寄托的一部分,“哪天要是没课还感觉空落落的”……

这也是贝壳公益成立六年以来的愿景,为了实现“有尊严的服务者,更美好的居住”的目标,它希望通过连接更多公益资源,让社区每个人成为公益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打造更美好的社区生活。包括跌倒课在内,还有此前贝壳公益“我来教您用手机”等项目,共同打造了一种社区模式的“贝壳式公益”。

▲贝壳公益“我来教您防跌倒”课程现场。

从这个角度上,防跌倒课程已经超越了一堂课本身所能承载的东西。

就像是2024年9月8日那天,身处跌倒课现场,时刻能感受到一种矛盾。一方面,身处听课的老人们之中,能看到衰老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花白的头发,带着老年斑的皮肤,又或者是肿大的指节,弯曲的脊背,都提醒着几十年的光阴对人的磨损,那是生命中的暮年。

但另一方面,又能感受到一种旺盛的生命意志,这是老人们被这堂课程所激发出的,一种想“好好活着、享受生活”的愿望。无论是当台上的医生给大家普及防跌倒知识的时候,还是教老人打八段锦提高身体素质的时候,很多老人虽然连弯腰、抬手都很难做到,但他们还是非常努力地去做。

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带给了老人们当下最需要的东西——

陪伴与希望。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