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日本将力助“印度象”以赶超“中国龙” /

日本将力助“印度象”以赶超“中国龙”

2004年印度首次取代中国成为日本的最大受援国。日本还提出在2008年度停止对华政府开发援助。此次日本帮助印度而不是中国打造“工业走廊”,明显有通过支持印度经济发展来平衡中国发展影响的考虑

2007年7月2日,日本宣布一项重大消息,决定投资300亿美元帮助印度打造一条从新德里到孟买,横贯印度北部和西部六个邦的“工业走廊”,并在7年内引资900亿美元。这是日本迄今为止在海外最大的一笔单项投资,也是印度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一步”。日本为何要砸巨资帮印度打造“工业走廊”?其用意何在?该计划对日印关系、地区合作及亚太局势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是否有针对中国的一面?

在印度克隆“东京—大阪工业带”

“新德里—孟买工业走廊”计划是2006年底印度总理辛格访问日本期间与日方达成的重要协议。今年7月,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甘利明率领包括三菱、本田、索尼、日立等公司总裁在内的阵容强大的经贸代表团访问印度时,经过与印方的磋商,最终于7月2日正式对外宣布了该庞大计划。该计划已经进入最后制定项目计划的阶段,在八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印度前敲定细节,预计明年一月启动。第一阶段计划在2012年完工,日本投资100亿美元,建设五个投资区和五个工业园区,印总理辛格亲自担任最高指挥。全部计划在2016年完成。主要投资方为日本,预计投资和贷款300亿美元,并通过融资集资方式,在七年内引资900亿美元。

“工业走廊”全长近1,500公里,预计覆盖面积4,000平方公里,穿越新德里、北方邦、哈里亚纳邦、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计划的核心设想是在从新德里到孟买沿线建设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等一流快捷的基础设施,并兴建一批投资区、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形成系列制造工业区,打造出一条“工业走廊”。该计划力图借鉴和参考日本“东京—大阪工业带”的建设模式与30多年的运行经验,在印度打造出一条从新德里到孟买的新的工业地带。

印度为了配合该“工业走廊”计划,准备在工业走廊内投资建设12个产业聚集群、10个物流和后勤服务中心、一个农产品交易配送中心。该计划是日本迄今为止在海外最大的一笔单项投资项目,也是印度国家发展的一件划时代的举措,将会成为印度崛起过程中的一大推力。

日本要把印度变成其海外出口基地

日本之所以愿意花巨资在印度打造“工业走廊”既有占领印度市场的经济利益考虑,也有加强与印度互动的外交战略盘算。

印度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以上,是“金转四国”的重要成员,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大量的商机,是一个“大馅饼”。日本正是看中了印度崛起的时机,想搭乘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的“快车”,通过大规模对印投资,力图以印度为跳板和平台,实现向全球资本扩张的野心。正如甘利明信誓旦旦所言:“日本将向印度提供所有可能的帮助,把印度打造为日本出口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基地和日本公司的海外生产基地”。

日本大手笔出击印度还有地缘政治因素的考虑。近年来,日本竭力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与印度、巴西、德国组成四国同盟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积极配合美欧对独联体地区的渗透,提出建立所谓的“自由繁荣之弧”战略。印度正好处于亚太与中亚、中东之间的战略要冲,日本利用印度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落后、外资不足的弱点,通过砸巨资帮助印度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来拉拢印度,提升两国政治和战略关系,实现其外交战略目标。正是在去年年底,在日本同意帮助印度打造“工业走廊”计划后,日印正式宣布建立了“全球战略伙伴关系”。

日本此举也有明显针对和防范中国崛起的意图。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实力不断上升。日本对华优势地位在不断丧失,失落感增加,对华防范和牵制力度加大。从2001财年开始,日本政府就开始减少对华政府开发援助,转而增加对印援助,有意识地扶印抑华。2004年印度首次取代中国成为日本的最大受援国。日本还提出在2008年度停止对华政府开发援助。此次日本帮助印度而不是中国打造“工业走廊”,明显有通过支持印度经济发展来平衡中国发展影响的考虑。除了在经济援助上牵制中国外,近年来,日本还在政治、安全、外交上不断加强对华防范力度,力图实现“西联印度、东结东盟,以牵制中国”的战略。今年五月,在日本鼓动下,美日澳印四国首次举行了会议,力图构建“民主同盟”,矛头直指中国。继去年底日印建立“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后,日本又积极与印度签署了民用核能协定,与印度举行了首次战略对话,两国战略合作不断推进。7月,美日印举行了首次联合军事演习,三国军事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印度象”要赶超“中国龙”

印度虽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崛起势头强劲,但长期以来,印度的产业结构不平衡,信息和软件产业相对发达,高科技人数较多,但制造业严重落后,普通技术工人短缺,失业率较高,全国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全国几乎没有象样的高速公路,城市建设严重滞后,即使在首都新德里也很难看到宽敞的马路和摩登大楼,这些都与近在咫尺的中国形成了鲜明对比。印度也希望借鉴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中国近年来提出的开发中西部、振兴东北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思路以及中国和新加坡联合兴建的苏州工业园区都给印度一定的启发。印度想利用日本在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发展本国制造业,打造工业园区,加快国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印度今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扫清障碍。从而使得这头“印度象”能在制造业上与“中国龙”有一比。

当然,印度与日本加强经济合作也有地缘政治和外交战略考虑。随着印度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印度已经不满足于主导南亚,想一展大国抱负,介入亚太,甚至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印度近年来加大了“东向”力度,积极强化与东盟各国经贸能源与军事安全合作,参加了首届东亚峰会,谋求成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不断强化与日本的战略互动。印度近年来也不断谋求扩大国际影响力,加强与美战略互动,力求美国承认其核大国地位,并在中美俄间采取大国均衡战略,以此凸显自身战略地位。印度还与日本、巴西和德国一起,争取“入常”,成为全球性大国。

“工业走廊”能否“连通”日印

“工业走廊”计划是个庞大的发展战略规划,一旦实施成功,对于印度的崛起将是一大动力,将会是印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头戏。据估计,“工业走廊”一旦建成,将使印度就业增加15%,工业产值增加28%,出口增加38%。印度还可以通过“工业走廊”带动印度沿线六个邦的经济发展。

对于日本来说,该计划如果成功,也将延续日本“东京—大阪工业带”的神话。日本在印度打造“工业走廊”不仅可以实现国内富余资本的转移,而且可以把国内日渐淘汰的制造产业转移到印度,有利于日本集中精力发展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技术等新的产业,带动日本国内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升级,实现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未来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继续占据优势地位,“工业走廊”计划通过一条狭长工业带带动沿线经济发展的合作模式,既不同于中国正在打造的环渤海经济圈,也不同于中国和新加坡合力打造的苏州工业园,“工业走廊”计划是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合作不断加强的背景下的一种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新创举,为亚太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产业分工提供了一种新尝试,值得亚太乃至世界各国关注和借鉴,对于中国与周边各国正在构建的湄公河、图们江等次区域经济合作以及中国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环渤海经济圈建设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是,“工业走廊”计划是个庞大的计划,其真正实施起来还有相当大难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复杂问题,日本能否通过它实现“产业升级和转移”,印度能否因此而“焕然一新”并“超越中国”,目前都很难下结论,只能说实际效果与预想的可能还有一段距离。

日本通过“工业走廊”计划虽然可以拉近与印度的经济合作水平但未必就能实现两国战略关系的深入,更难说实现两国某种意义上的“联盟”。日本想利用“工业走廊”拉拢印度遏制中国的意图更难如愿。首先是印度向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愿意与任何大国结盟。印度把对日关系只看作是大国外交中的其中一环,而不是唯一甚至不是主要一环。印度在与日本建立“全球战略伙伴关系”之前,就与美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俄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大国均衡和独立自主外交始终是印度外交战略的立足点。其次是亚太地区各国正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局面,各国利益关系相互交织,共同利益日益增多,两国结盟以对抗第三方的“集团政治”模式已经失去市场。印日虽然强化了经济合作和战略互动,但亚太其它国家间也在加强各种形式的经济、政治和安全合作。开放、多元的地区合作日益成为亚太地区合作的主流。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