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德国的小孩极少哭泣,眼泪都留给长大
我这次观察到:德国的小孩,极少极少哭泣,坚强程度超出想象,摔倒了立马爬起来继续走,从小跟父母一起户外。太小的孩子会坐在专用的婴儿背包里一起见证大自然,小学阶段就会穿戴好装备跟父母一起远途骑行,公园的孩子肆无忌惮的玩水打秋千,没有恐高,没有着凉,没有怕弄脏。
我跟很多欧洲人讨论过这个事儿,挺普遍的,尤其是泛德语区,德国啊瑞士啊奥地利,包括文化类似的荷兰。
你不哭,我不哭;你摔了,你起来;你起不来,我帮帮你;你想要糖,那不行,因为这本来就是你自己的事儿。基本上是这种逻辑。整个民族的tough劲儿就上来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摔倒自己站起来,不向外求过分的安慰。
宏观来看,孩子从小被鼓励,被当作一个大人对待,整个社会的氛围是尊重,是独立,是人人平等。但也许,有没有可能他们还没准备好做一个大人。这无法简单的用缺爱来形容,因为大部分人家庭氛围还是说得过去的,但这是一种很细微但深刻的不满足,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未来的亲密关系中会长大。
所以,真的没有被更深入看到的需求吗?没有撒娇嗔痴的需求的吗?
有,有太多了。纵观世界,女性对男性的亲密需求程度相对是更低的,因为有一部分情感需求是可被替代的,比如跟好姐妹的私密分享,谈天论地,手挽手一起吃饭散步看电影,自由哭泣;母女之前的亲密互动,去妈妈怀里撒个娇,基本上多大都可以被接受,反观男性,除了恋爱就几乎没有情感出口,没有情绪的流动,成年后还有意识经营同性友谊的就不太多,即使有一两个特别好的哥们儿能交心的那种,也很少能够自然的谈论情感,袒露脆弱,和得到轻抚。某种意义上,这解释了完全成熟之后,男人不能离了女人,但女人可以离开男人,独居女性数量明显高于男性。
我数次情感经历,屡屡给我文化震惊,尤其是德国男性进入亲密关系后,展示出的对伴侣的依恋和关注度是我从没见过的程度。
因为我的认知是:恋爱的底层逻辑,基本上寻求一种对早年经历的圆满。他总要满足自己的,这不是肉身的欲望,是对肌肤触碰的饥渴,是被完全全心全意关注的需求,是天然的未被发掘过的一部分苦楚,是寻找母爱的完整性,被无底线的接纳,当然绝大部分人自己也没意识到。
若是没有及时洞察到他的深层需求,他便撒泼打滚或者干脆离开,装酷装冷漠,给自己洗脑,不愿落于下风,整个行为模式跟小孩子无异,还未习得一个成年人的世界观,和进阶能力。
世界观很重要,看过世界会知道自己多么渺小。每个生命来到世界上的时候都是全能自恋,谁童年的时候没幻想过自己是世界的主角别人都是NPC?我以为他们都是定格的,只有我出现的时候他们才是活动的,别人的行为应该是按照我的期待来的,如果我哭了,你应该知道我想喝奶还是想上厕所,如果你不知道,我也没能力张嘴说话,我只能继续哭,争取我想要的。
我曾经交往过的一个男朋友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特点鲜明。他常常提起说他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想回到童年,不想长大。我思考童年对他来说是什么呢?是幸福的满足感吗? 但我旁敲侧击的了解到,他父母关系并不融洽,一家人都是烟民,战争很多,直到他青春期父母离婚。
最终,我终于理解到,他所怀念的童年,并非我想象中的温馨和彼此的供养。他的童年是回家无忧无虑的,经济富足的,回家有饭吃,吃饱可以去街上跟小朋友们自由自在的玩耍,街区绿树成荫,没有嘈杂的车辆和汽车尾气,累了就回家睡觉,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没有人需要他来包容,没有人要求他的付出,他可以没有心理负担的回家索取一些供养,他只需要配合父母照顾好自己就可以。
这是他习惯的模式。所以他对伴侣最深的期待是回到那样的生活,家就在那里,永远是温暖的,有饭菜的,而他只是个孩子,不需要操心伴侣的具体困难。伴侣已经是个大人了,应该处理好自己的身体健康,财务,跨国搬家这样的大事可不是他作为一个孩子能帮忙的。
这样的压力,在他看来,是巨大的,是足够让他吃不下睡不好,是足够让他想要用自杀来逃避的,所以当然要逃离我这样的伴侣,因为我不是一个好成年人,我也对他有需求,我太依赖他了。
我妈说,他就是自私。我倒觉得这不是他的主观选择,他并非在有能力与不善良之间选择自私,而是真的没有能力,他被这样巨大的压力压垮了。他的内心是那么的弱小,他只能索取,只考虑照顾好自己。若是你跟他谈起他的那部分责任,他考虑了一下,结合实际情况,实在付不起这个账单,那就干脆不要了。
爱满则溢,匮乏的土壤滋生不了爱。
这个事儿,在当代欧洲男性中挺常见的。这不是东亚人,阿拉伯人,或者拉丁人的大家族模式,一大家子人挤在大杂院,人跟人的碰撞摩擦不断,热闹但也互相隐忍,包容。从小我们耳濡目染的是真实的人类,是肚子上的游泳圈,是一家人的打嗝放屁,是穿到发黄的旧球鞋,是拌嘴之后继续洗碗的水流声,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接纳真实的人,然后缝缝补补。
你说我缺乏主体性吗?为什么总探究他,其实不是。我在深入分析对方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入分析和认识自己的过程。通过一次次照镜子,做出自己的画像,了解自己的需求。我越了解自己,就越能分辨出哪些需求是可以自己满足自己的,哪些需求是需要被帮助的,无伤大雅的事情就会变得更加包容,根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也能尽早抽身。
长期关系的决定因素是深层需求匹配,共享心灵痛苦。健康的长期关系是两个相对自圆满的人,各自修炼沟通表达能力又能需求匹配。
蔡问我,还对人有热情和期待吗?还有,还有无尽的热情,至少此刻来看。
但我也深知,能够携手探索情感领域的深水区的人太少了,很多人说了“我爱你”就以为到达终点了。每天跟对方确认,你爱我吗?今天爱我了吗? 爱我多少?我愿意肆无忌惮的表达我的爱意,但不喜欢询问对方,因为这的确对我不重要。我在表达爱意的过程里已经收获了我想要的,我对此没有付出感,不需要对方来做完全同等的事情来回报。我衡量情感质量,是通过一段时间情感浓度的平均值。
当我说我爱你,那只是个开始,翻译一下,是我说,我开始依赖你了,我需要你。这是开始进入深水区的图腾。是我知道未来一点都不完美,会不停出现的裂缝但又不至于破裂,是带着张力的流动,是我愿意携手修炼,但当对方没有同等的意愿的时候,那我就不能强行需要他。因为但凡是爱人,就有一个先决条件叫不放弃,如果对方放弃了,那就不存在共同意志了,一个人的执着更像是情感绑架,不能因为我爱你,所以你必须爱我;因为我有能力解决问题,所以你也必须有;因为我需要你,所以你必须需要我。
可以为失去一个人伤心,但别哭的像是错过了真爱一样。
以上,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