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环球华报:走出子女教育的传统定势 /

环球华报:走出子女教育的传统定势

不久前看到本地作者一篇杂文,谈在加拿大的华人子女教育“不是只有数理化和经济商学”,应该改变这种重理轻文的传统思维模式,在北美提倡培养华裔文科人才和政治人才。对此,本人深以为然。

之所以对上述言论产生共鸣,这种认同实在是有感而发,源于曾有朋友给本人看过一份资料,是加拿大《国家邮报》(National Post)专栏作者的英文介绍,每位作者都附带彩色小照,从照片上大体能分辨出是西人还是亚裔的面孔。那时突然带着一种非常好奇的心情仔细搜索作者的背景简介,一开始的兴奋渐渐转至失望,看到最后便有点绝望,在那近百名作者中,竟没有一位华裔!

要知道加拿大《国家邮报》是数一数二的全国性大报,可以说是与《环球邮报》(Global and Mail)并驾齐驱的报纸。很有些国会议员以该报上面的文章作为对政策人物臧否的根据,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家的决策,更遑论省、市下面的议员们了,说它是加 拿大至关重要的舆论阵地,应该不是夸大其词。然而在这颇具规模的作者队伍里面,有其他少数族裔,就是没有华裔,这无异于华人主动弃守一块宝贵的助攻阵地。

是华人没有用英文撰写政论时评的人才吗?还是在这个文科领域不如其他族裔强势,总是差强人意?这个疑问应该是否定的,华人的聪颖和勤奋应该是公认的,根子还是在于不屑于往这方面发展,没有像学理工、学医学、学法律那样带来显见的好处与实惠。所以说不是不能也,而是不为也,

毫无疑问,华人在海外从老侨的“三把刀”(菜刀、剪刀和剃刀),发展到跻身医生、律师、工程师的行列,已经是天壤之别的提升了。在加拿大从交“人 头税”,发展到拥有投票权,拥有选举与被选举的自由,但为什么华人社会仍然与所谓主流社会有着种种隔膜,好象还在靠传统的人际关系来争取政策的倾斜,否则 就成为阳光照不到的偏僻角落?主要原因还在于华人在主流社会的声音太弱,有时弱到无声无息。尽管有些华人,特别是新移民,爱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好象对方都有点耳背似的,但在真正该发声音的地方,确是缺席的。

加拿大像美欧这些国家一样,民主制度已经非常健全成熟,舆论渠道非常畅通,有力的报道评论或议案都会相当有效地影响社会,文字的见解会影响到政府决策。华人应该在主流媒体中拥有自己的名作者,在舆论界和整个文科领域有自己的才俊,这对提升本族裔的社会地位至关重要,这比选出几名自己的议员的意义不见得小, 也比成立一个或若干个自己的政党的作用不见得差。在我们一时半会儿还无法实现中文成为加拿大官方语言的情况下,在一个英语是主要阅读工具的国度,影响舆论的主要途径就是有用主流语言发出的声音,当然这种声音能够成为一种招牌更好,在主流社会形成一种权威力量。这种努力并不影响我们在自己华文媒体的小圈子里热闹,谁发行量第一谁最有读者缘照争不误,免费华文小报依然可以继续层出不穷,但在主要舞台上也要有自己的演出,要晃动自己的身影。

著名行星科学家翁玉林教授年前获得美国太空总署颁发的杰出科学成就奖,他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演讲时刻意强调,科学不能离开哲学和人文,科学本身就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他说如果科学差,只是落后一些,还不至于失序;但如果没有人文伦理,就必然大乱。

话又说回来,培养文科人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不像培养一个IT软件开发人员、理财师或房地产经纪那么相对容易,因为里面有许多软文化的东西。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经过努力,还是能够形成自己的阵势。

如果将华人从“三把刀”到进入专业领域称为“第一个跨度”的话,那我们就由此开始“第二个跨度”,历史也就在这种不断超越中倔强地推进,虽然还无法立杆见影,但会恩泽于后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