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第一报:公校补习收费计划理直气壮? /

第一报:公校补习收费计划理直气壮?

安省约克区教育局近日推出一个名为“学习优势计划”(Learning Advantage program),据了解,这个计划的推出,是侧重照顾那些认为有必要参与补习的学生。开始先为第4、5及6班的学生,放学后提供共16小时补习数学及读 写科目,收费190元,为期8周。计划甫推出,业界深表担忧。

长期以来,加拿大中小学教育突出成就就是“公平教育”。从整体上来看,“公平教育”的意义在于能贯彻适应多种文化的背景,学生的多元性致使他们获取教育的权益得到公平、公正、公义的对待,反对种族歧视和不平等歧视。

有教育专家表示:“学习优势计划”(以下简称为“计划”)与加拿大一向所坚持的公平教育精神相违背。“计划”的推行将令一部分人,特别是令相当大部分的新移民学生受到歧视。

究竟公立学校有没有必要推行收费补习?“计划”的优势是什么?谁获益最大?弊端在哪里?

“公”“私”有责?

尽管东西方教育观念有所不同,但学校以教书育人为责却是相同的。

约克区教育局推出“计划”的本意,是给一些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根据有关官员的解释,是项计划的构思并非协助学生应付家课,而是协助他们打好数学及英语读写能力的基础,以便达到安省课程的要求。

如果仅从字面上看,学校给学生“加料”(开小灶),令他们打好相关课程的基础,在参加安省学能测验(EQAO)时获得较好的成绩本无可非议。问题是:学生 不能达到安省课程的要求是谁的责任?如果是学校的责任,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检讨现时的教育制度是否合理,课程设置是否得当,教育经费是否足够;如果是教师的 责任,学校应该促使教师提高教学质素,改变教学方法,因人施教,协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学生在学能测验中成绩不好,应该有多种原因。

曾担任过教育委员、现为城市种族关系联盟副主席的谭润棣认为:“学生达不到安省学能测验要求,学生寻求额外补课提高成绩,说明了两种可能:一是EQAO测验制度与教材脱节;二是与教师的教育脱节;两者都是学校的责任,与学生没有任何关系,学校有责任去解决这些脱节,而不应该转嫁到学生身上。

“现在学校经常喊经费紧张,事实上,我们纳税人所交的地税,有一半是划到教育上去的。这些经费如何用?是否用得所值?学校有很大的责任。就算学校真的存在经费紧张,那也不应该向学生要钱,而应该向省政府要钱,本末不应倒置。”

在烈治文山公立学校担任教师的Eric Choi认为:“‘计划’的推出,有好处也有不好处,现在很难作出完整性的评价。不过,‘计划’的不完整性,将有可能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譬如说,老师的 职责就是教好学生,如果学生成绩不好,无论有千种理由,万种理由,老师都不能等闲视之。哪怕少休息些,在课余安排学生辅导,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根据Eric介绍:公校教师现有的薪酬,是他们的职责价格。即是说,他们能拿这份人工,就必须负起相应的责任,包括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一般来说,是15 到30分钟,用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假如学生中,有些人交了钱补习,有些人没有交钱补习,老师怎么处理?该帮谁?先帮谁?

还有,学校打开了收费补习,先生是否都可以留下来,或者到外校去参加补习?如果所有老师都申请参加这个计划,学校的资源该如何分配?谁可以留下?谁不能留下?

确实,在公平社会里,虽然没有绝对的公平,但起码应该体现相应的公平。对于学校而言,学生没有聪明与愚钝之分,假若有学生在不拒绝学习的前提下未能达到安省所要求的学能要求,这绝对是学校的责任,不能因此推到学生身上。

“计划”歧视新移民?

约克区教育局认为:实施“计划”的目的,在于协助学生打好相关课程的基础,在参加安省学能测验(EQAO)时获得好成绩。但安省学能测验(EQAO)并不 是教学水平,或者学习质量的一个终端性的验收标准。学校以此为参照,是否有可能令学生陷入为“达标”而达标,从而忽略了学习的平衡发展呢?

谭润棣认为:“学习优势计划”最大的弊端,是带有双重歧视性:其一是在辅导上存在歧视性;再有就是对新移民学生会有歧视。

按照谭润棣的说法,她觉得学校如果真的是关心学生的的学习成绩,应该先检讨学校本身,而不是以“收费补习”令学生形成二个不同的等级。或许有人说,学生参 加收费补习,重点是自愿性,任何人愿意交钱,都可以参加补习,怎么会有二个等级呢?确实,从自愿的角度看,等级是不存在的。不过,对于老师来说,出于职责 去帮助学生,同收了钱去帮助学生,却是两回事。假如老师在面对两类学生提出同样的补习要求时,采取不同态度,见钱眼开,那对于没有交钱补习的学生来说,歧 视是存在的。

谭润棣所说的第二个“歧视”问题至关重要。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根据移民部长之前表示,2007年加拿大预计接受移民人数约24万人,而安省历来是新移民落脚的主要集聚地,由此可知,学校里的新移民学生将占相当大的比例。

过去我们一直在声讨教育局和学校,用于ESL教育的经费不足,且被挪作它用途,造成新移民的读写能力不能达标,这是个实实在在的,不应回避的问题。学校面 对这个日益严重的问题,不是从完善自身制度出发,不是向政府力争资源,却采取收费辅导的方式,等于放弃了他们的责任心,将结果扔回给新移民学生去承受,令 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法摆脱语言沟通的困难,心身承受很大的压力,甚至影响终身。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今日的新移民,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凭技术,而不是凭资产移民。因此,他们的经济条件有限,加上新移民专业技能不对接,加拿大给新移民所准 备的就业市场环境恶劣,移民在抵达本地后,短时间内很难找到工作,生活陷入相当艰难的境地,假如他们的子女再遭遇交费才能获得补习这样的待遇,这不是歧视 又是什么呢?

或许有人认为,不管公校是否推行“收费补习”,现在的学生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补习,业余时间会将孩子送到私人补习社去补习,既然现实如此,公校有能力有资 源开设收费补习,未尝不可。像约克区教育局主席高费斯(Bill Crothers)就表示:“教育局这样做是因为补习服务的市场庞大,北美和英国在这方面的年度营业额高达20亿元。现时的家长普遍都安排子女去补习社, 教育界岂能对此视而不见,但那并非意味教师没有为学童在校内提供额外协助,事实上,不管公校为学生提供多少学习机会,大多数家长仍是想子女再多学一些。”

笔者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是错误的。不管补习市场如何发达,不管有多少家长安排自己的孩子去参加业余补习,作为推行以及体现“公平教育”的公校,在收取了 纳税人所付出的经费后,采用双重原则的教学与辅导,对没有参与“收费补习”的学生,以及对没有能力支付费用参与补习的学生,是绝对的歧视,变相剥夺了他们 就学的权利,是不公平、不公正、缺乏公义的。

学校开动赚钱机器?

今日之公校,是否已到了不收费,就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呢?据报道,安省政府每年向约克区教育局拨款83,500万元,其中8,800万元是用作照顾有 特别需要的学生。不知曾有谁过问过,学校究竟是怎样使用这些经费的?8,800万元有没有用到真正帮助有需要补习的学生呢?而谁又可以审计这些经费的使 用?

据传教育局一份内部文件显示,教育局为了推销“学习优势计划”,不息使用公帑进行宣传,如果按照教育局所说的,经费真的如此紧缺,理应节约才对,为何要落足力去推销这个收费计划呢?教育局这么做,是不是在与私校抢夺补习市场,是不是公然抢钱?

作为公校的一名教师,Eric认为,公校开设“收费补习”,毫无疑问是看着“市场”而为之。有这样的市场需求,才会有这样的决策。譬如有学生及其他们的家长看中学校的资源,希望能获得学校更多的帮助;还有就是有些学生课后本来就要转移到别的私校去补习,既然学校里有这样方便的条件,留下来参与补习是件好事。所以,公校推行“计划”的用心,可谓公私兼顾。

公校推行收费补习,会不会抢夺了本地的私立补习学校的饭碗,打破了补习市场多年形成的平衡呢?有着20多年补习经验,被称为多伦多“补习天王”的“成功教育培训中心”校长蔡先生认为毫不担心公校补习会严重冲击本地私立补习市场。

蔡先生的理据是:首先,公校推行“收费”补习,仅只是个尝试,未必能获得社会的共识,这是加拿大教育制度所定。公校如果放开收费补习,意味着加拿大放弃“公立教育”,民众显然不答应。其次,私立补习学校有很多优胜于公校的地方,公校收费补习,多少学生一个班?是按程度分班还是不同年级的学生集合在一起?老师是否专门的教师,还是一人兼顾几门学科?这些都是很实际的问题。假如学生交了钱,仍旧是“大集合”地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这样的效果能好到哪里呢?而最重要的,蔡先生认为,补习社里的学生,之所以寻求补习,不一定是在学校学得不好,学校所教授的内容,是基于基础与中等的水平,有很大部分学生,因为不满足学校所教的知识,希望能学深入些,透切些,丰富些,才选择私人补习社,在这点上,公立学校收费补习,并不能满足他们。

至于价钱方面,蔡先生以“成功”为例,公校为期8周,共16小时,收费190元,在“成功”却只收130元,而在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上,以及教师专业对口上,私立补习学校都优胜于公校。

当然,我们确实也不能将公校开设收费补习,看着是单纯的“抢钱”,因为毕竟学校不是商业机构,学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学校开设补习,首要目的就是帮助 学生,这是毫无疑问的。公立学校走到要“收费”这一步,当然如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关,与教育经费不足有关,不过,是不是不收费就没有路可走呢?这亦不然。

“路还是有的。” 谭润棣认为:“像安省有那么多的高等院校和学院,假如能发挥学生和老师的作用,能帮到不少学生参加补习。另外,今年是省选年,我们可以借此检讨安省公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迫使参选者承诺,必须保证教育投入,重视教育质量。”

谭润棣特别呼吁:教育问题是社会建设问题,教育业绩好,社区建设才会进入良性发展。为此,城市种族关系联盟将联合数个团体,将会在2月16日连续两天,举办一个教育论坛,探讨教育问题,期待每一个关心教育的民众积极参与,联系电话416 351-0095(内线256)。

教育好下一代,不但是家长的责任,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理应引起我们共同的重视。

(记者木然)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